邱碧霞
摘要:物理課程在中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地位。由于它的文化基礎課程與技術基礎課程的雙重屬性,使它在中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中又有著十分特殊與專業課銜接的作用。本文重點闡述了初中與中職物理教學的銜接問題,以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中職物理教學;銜接問題;梯度;要求
目前中職學校的學生普遍認為中職物理難學,這主要是初中、中職物理教學的銜接問題。初中、中職物理課程的銜接梯度大,因此,把握好初中、中職物理教學銜接問題,降低中職物理的學習臺階,使學生盡快適應中職物理
教學與學習特點,是我們廣大物理教師必須重視和研究的問題。
一、中職物理難學的主要原因
初中、中職物理教材的梯度從教材上看,初中物理教材通俗具體,圖文并茂,內容形象直觀,題型少而簡單。而進入中職階段,學生數學知識和數學解題能力不適應中職物理教學要求,中職物理對學生運用數學分析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在教學內容上更多地涉及數學知識,表現在:①物理規律的數學表達式加多加深,如勻變速直線運動常用的公式就有近10個;②用圖象表達物理規律,描述物理過程,如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等。③矢量進入物理規律的表達式等,這些都用到數學知識,都使學生感到壓力和緊張。
二、如何做好初中、中職物理教學的銜接
(1)把握初中、中職物理教材梯度,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學,即物理教學的“生活化”,就是在物理教學中師生以生活中的平等地位為基礎。再如,讓學生去觀察奧運會中高空蹦極的比賽,然后讓學生自行分析運動員從高處落到蹦床上直到被彈起過程中能量的轉化情況,面對生活中的物理課題,將經驗事實與物理教學相聯系,將生活中對未知事物的求知興趣融于教學。用實際事例來說明理論、講解理論。將物理教學的“生活化”,既可以降低初中、中職物理教材的梯度,又可以主動讓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有效地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融為一體,讓學生真正用他們的身心投入到物理學習中去。
(2)理解物理學中的潛規則,減少初中、中職物理思維層次的梯度,物理學的潛規則主要有:①物理學并不總“講理”。比如,我們所熟悉的庫侖定律,為什么兩個靜止的點電荷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跟它們的電荷量的乘積成正比,跟它們之間的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為什么電子流在磁場中改變運動方向?等等,這樣的問題舉不勝舉。所以說,物理學在這方面是“不講理”的,沒有“為什么”,這些都是由實踐總結而來的。②實踐是檢驗物理學理論的唯一標準。物理實驗是物理學理論的源泉,在物理發展史上,許多理論的建立及對理論的檢驗,都離不開實驗也是這個道理。因此,每學期安排的實驗中總有幾個是驗證性實驗。③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是一個漸進過程。例如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提出就經歷了光的粒子說、光的波動說,并由對立、不相容走向共存和統一,還發展到實物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等。④物理學需要我們以近似的眼光來看待問題。理想模型是物理學應用最廣泛的、最重要的研究問題方法之一。在物理學中理想模型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點電荷,如果帶電體之間的距離比它們本身的尺寸大得多,以至于帶電體的形狀、大小對相互作用力的影響小到可以忽略,就可以簡單地用一個點來表示點電荷的位置,并看作在這個點上集中了帶電體的全部電荷量。這樣問題就得到了簡化。
(3)引入目標管理模式,提高教學效果,把握好對物理課程“必需、夠用”的教學尺度,結合中職物理教育的多元性目標、中等職校學生的實際水平及相關專業課程對物理學科的具體要求制定教學目標??筛鶕靼鄬W生的特點、專業的走向、就業的前景等,制定出相應的每節課的教學目標,而每位學生則在目標的引領下,結合自身特點,制定自己可行的目標(方案和任務),做到課前有目標,課上有落實,課后有反思,進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4)緩設臺階,架起數學與物理銜接的階梯。針對中職生數學基礎知識與能力薄弱的特點,在中職物理教學中可以先淡化數學運算方面的要求,從有趣的物理現象與問題入手,從定性的觀察與思辨當中理解物理現象,討論物理問題。時機成熟后,再補充數學知識,進行數學分析。比如實驗研究自由落體運動,中職生雖然基礎比較薄弱,但絕大多數學生的智力水平并不低,他們思維活躍,樂于動手。因此可通過設計實驗、觀察現象與測量數據、理論分析、得出結論,使學生經歷各個研究環節,積累學生對自由落體運動的感性認識,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及合理的邏輯思維,達到對相關物理現象的深入理解、培養學生綜合物理能力的目的。這樣到了理論分析環節,學生自然地就會提出對數學分析能力的需求,此時適時地補充相關的數學知識,學生掌握的效率就很高。實踐證明,對于中職新生來說,面臨的困難是客觀存在的,但只要教師掌握初中、中職物理學習中銜接和過渡的特點,注意中職物理與初中物理內在的延續性與階梯性中切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進行教學;學生調整心態并積極應對,師生共同努力,掌握規律,按規律教學,就一定能實現初中、中職物理學習的順利過渡,就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其學習興趣,提高物理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