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茂高
摘要: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預見性是對中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情況的預先認識和對問題的事先防范。預見性能使教學明確方向,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和隨意性,讓課前的精心設計與課堂的動態生成共生互補,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本文闡述了中學語文課堂教學預見性的必要性及產生的條件。
關鍵詞:預見性;設計;生成;效率
一次,我聽了一位年輕教師的課,他上的是《品質》。他簡要介紹作者之后,就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并提出問題:格斯拉是什么樣的人?學生看完后的真實感覺是主人公的保守,不知變通,有的甚至說是愚昧。學生的回答打亂了教師課前精心準備的教學思路。然而他為了動態地生成教學,整節課大部分時間都放在探討主人公是不是保守、不知變通、愚昧這些問題上,沒有把重點落實在課前精心準備的教學目標上,即格斯拉的美好品質:樸實、敬業、認真、執著、堅守。結果沒有很好地完成這節課的教學目的。動態生成的教學不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就到哪里。那么怎么樣才能使課前精心準備的教案與課堂動態生成的教學做到共生互補呢?這就需要中學語文教師具備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預見性。
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預見性是對中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情況的預先認識和對問題的事先防范。它是中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對各種因素進行分析綜合、估測判斷而形成的一條富有實踐意義的教學原則。預見性的目的是明確方向,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和隨意性,使學生的思路沿著正確的途徑發展,爭取在較短的時間準確地掌握更多的知識,讓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
新課程下的教學觀強調教學的開放性和生成性,但開放性和生成性并不等于隨意性。它要求教師必須有統觀全局的預見性,既不迷失教學目標,又能體現學生的個性發展;既不拘泥于預先設定的程式,又要保證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既不讓課堂機械、沉悶,又要讓教學回到正確的軌道。因此提高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預見性是必要的和
迫切的。那么中學語文課堂的預見性該怎樣獲得呢?下面將從三個方面進行具體闡述。
一、預見性來源于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經驗
一個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富有預見性的教師必須擁有足夠的語文學科知識、廣博的普通文化知識和扎實的教育學科、心理學科知識。
足夠的語文學科知識是語文老師必備的基本條件。但是教師不僅要知道“教什么”,還必須懂得“如何教”。在“如何教”方面,教師不能按著自己的思維去硬套學生,使課堂變得機械;也不能被學生牽著鼻子走,使課堂變得隨意。預見性就恰恰產生于這兩個“規律”之中,它要把教師的思維與學生的現狀統一起來,保證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這就需要教師有專業的素質。也就是說,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現狀對語文學科知識作出符合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原則的整合,以便學生能夠很好地接受和理解,而普通文化知識使教師具有了一定的人文素養,能夠在教學活動中應對復雜教學情景,并具有遠見卓識。
當然,教師在辛勤勞動過程中逐漸積累起來的教學經驗對預見性的產生也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例如,第一次教龐樸的《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時,我當時以為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這兩個概念,課本已經寫得很清楚,不需要我去進一步解讀文本,可是有一個學生突然站起來說:“為什么說忠孝觀念是傳統文化,我認為它屬于文化傳統。”這時有幾個同學在笑,我問他們笑什么,有個學生回答說:“書上明明寫著忠孝觀念是傳統文化。”有的學生馬上舉例反駁說:“孝敬長輩也是我們的民族精神。”這時我意識到他們還沒有徹底弄懂這兩個概念的含義,于是我就抓住這個機會讓他們去爭論,在爭論中深入理解。有了這一次的經驗,下次教學中我會把忠孝觀念作為一個典型例子拿出來給學生討論,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每一堂課上完之后,都有其獨特的感受和啟發。然而,有些老師在付出汗水之后,卻讓這些寶貴的東西付之東流。如果把這些一點一滴、微不足道的經驗積累起來,再經過分析綜合,長期堅持將會成為一筆可觀的財富。總結的本身會在不自覺中提高自身的預見能力。因此預見性也來源于教學經驗。
二、預見性來源于師生互動過程中的信息反饋和分析
教學過程是反饋與調控的過程。如果教師對學生所“提供”的信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就不會產生預見性,更談不上提高這方面的能力了。要使互動的反饋信息對語文課堂教學產生預見性,教師必須對這些信息有意識、有目標,盡可能多地進行捕捉,從中篩選有效的信息。信息反饋的途徑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細心的觀察。觀察學生的聽課情緒、作業的熟練程度等,以判斷學生對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觀察課堂的整個教學氣氛、教學情景,以判斷課堂的和諧、融洽程度。
第二,教師的提問。教師在課堂上要有計劃地提出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及時了解他們對知識掌握的情況。從中可以反饋教師輸送的信息量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是否需要調整教案。
第三,書面的練習。學生的書面練習是一個重要的反饋信息。通過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反映出的問題,來了解全班的信息、個體的差異以及時調整進度與方案。
第四,課堂的討論。教師針對不同的內容,以提問的形式讓學生討論,在討論時,教師以普通人的身份參與交流,學生的思維相對會更活躍些,顧慮也少一些,他們會暢所欲言,談出他們對某一問題的看法或疑問,教師也能捕捉到全班共同討論時不能發現的一些課堂隱性信息。
第五,座談會與問卷調查。召開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座談會,或印發條款分明、內容具體的教學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對某一階段或某一節課教學內容的理解掌握程度,征求他們對課堂教學的意見和建議,也是一種有效的信息反饋渠道。
第六,從課后征詢學生意見中獲取反饋信息。課后與學生交談,了解其對課堂教學的反應,是教師獲取反饋信息的又一途徑。但這種征詢意見的方式忌問卷式的一問一答,而應在教師與學生輕松而隨和的交談中進行,只有這樣,教師才會獲得真正的有價值的信息。
以上這些從不同的渠道反饋的信息都是很重要的,在反饋信息,分析、整合信息的過程中就產生了大量對課堂教學的預見性,抓住這些,教師就會全局在胸,控制著信息的正確再輸出。在語文教學中,講是一種藝術,什么內容要多講,什么內容要少講,甚至不講,這全在于語文老師對課堂教學的預見性。例如我在上杜甫的《登高》這節課時,因為從學生的課前預習中得到這樣的信息:學生對落木意象比較難理解。課堂上,我就把“落木”這個意象作為難點來突破。通過展開、引伸、比較,讓學生明白“落木”之于“落葉”,不過是一字之差,可是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里,最終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詩歌的美妙所在。
三、預見性來源于學生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的認識和分析
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選擇取決于教師對學生知識水平和思維方式的正確估計和判斷。教師成竹在胸后才能有計劃、有組織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有效的時間內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的最優化。提高了效率的同時也就避免了教學活動過程中的種種偏差。在一定時間內,以最大的限度增加學生的知識,以最快的速度發展學生的能力,使費時費力而不得或少得的情況降低到最低程度,因此大大減輕了學生原本不該承擔的負擔,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得以全面的發展,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造性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條件。尤其重要的是,這對解決目前社會和家長最關注最頭痛的問題——學生超負荷的作業,提供了一條有效的途徑,并保證了教學秩序的良性循環和發展。
我在給一個新班上課之前,一般先要對學生現有知識和能力進行一番了解,或讓學生答一份卷子,或直接面談等。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研究學生的個體差異,發展學生健康的個性,使學生群體呈現出豐富的統一,這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要求。從事實到理論都要求教師的課堂教學必須以學生的現有狀況作為出發點。因此理所當然就要對學生的情況進行充分預測。知己知彼,運籌帷幄,方能指揮若定。
預見性的產生不是偶然的,是學生“強迫”教師必須具備這樣能力的結果。按照心理學的觀點,學生只有感到教師高出一籌才會佩服教師,要想做到講出的內容目的性強、針對性強,教師的修改補充、批駁引伸受到學生的歡迎,沒有充分的預見是不行的。另外,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預見性的產生還有許多其他因素。如男女性別差異,男生往往忽視基礎知識,而女生則對此學得認真細致。還有學習習慣、方法等都影響著預見性。但是,只要教師盡可能估計到課堂中會出現的各種問題,做到心中有數,就能“以不變應萬變”,使學生認識的條條支流匯總到一條由教師引導的主流中去,讓課前的精心設計與課堂的動態生成共生互補。
最后需要澄清的一個問題是,任何預見都不是絕對的“先見之明”,教學預見性同教學實踐有一個時間差,這一時間差就造成了預見性的局限性。教師應該人為縮短這段時間,使預見的情況和學生實際之間的距離達到最小值,從而大大減少預見的偏差。當然預見的準確程度取決于多種因素,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忽左忽右的偏差有時是存在的,但絕不能由此而抹殺了預見性的重要意義。只有采取積極的態度,在新信息的基礎上再進行預見,才能充分發揮預見性的優勢。
教師在課堂所有活動中所起的作用近似于給學生的已有知識和未掌握的知識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這座橋梁的長度取決于教師對學生情況的掌握和正確估測。未知的知識既不能和學生已有知識特別近,又不能相差甚遠。近則無用,學生感到乏味;遠則橋架不起來。在這關鍵之處,預見性就充分體現出了它的價值和意義,它的作用是巨大的。
參考文獻:
[1] 聶玉華.有效提問催生高效課堂. 語文教學通訊,2008(5).
[2] 楊林.關于預設和生成問題的辯證思考.語文教學通訊,2007(12).
[3] 王平川.教師從業素質新探.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