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若蘭 李 蔚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一個價值重大、意蘊深厚、有待深入挖掘的問題。大學生作為中國社會中文化層次高、發展潛能大的人群,一向被認為是年輕有為、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群體。然而,近年來頻繁發生的大學生負面事件,令人們在震驚、迷惑之余也產生了深深的思考。近幾年來,武漢地區高校每年有400多名大學生因心理疾病而無法完成學業,精神障礙已超過傳染病,成為大學生因病休學、退學的首要原因。
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認為,社會的文明發展程度越高,人類的心理壓力就越大。這個論調在提出的當時曾經被人斥為過于悲觀,但在我國邁向現代化發展的今天,心理問題,尤其是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提到社會熱點的高度。大學生是承載著社會、家長高期望值的群體,他們自我期待值高,成長發展的愿望非常強烈。為了減少大學生成長過程中一些不必要的代價,不僅需要大學生自己的努力,也需要社會各界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懷和支持。
一、心理健康及其教育
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發展,必然要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予以界定。
(一)心理健康
關于心理健康的界定,一種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心理健康是一種高效而令人滿意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的生命具有活力、潛能得以開發、自我得以實現。筆者認為,此觀點是對人們心理健康理想狀態的描述,屬于心理健康特殊。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層面。心理健康同身體健康、社會適應共同構成人們健康狀態的重要表征。心理健康是一種動態的、富有彈性伸縮的相對狀態。
(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使用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沿襲港臺及國外臨床心理學的專業術語,如心理輔導、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等;一類秉承素質教育及傳統德育的影響,謂之心理教育、心理素質教育、心理品質教育等。這種稱謂的不同一方面表明人們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尚未取得一致認識,另一方面也在事實上反映出人們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理解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豐富內涵。具體來說,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育者從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特點出發,運用心理學、教育學及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技術,通過多種途徑和手段,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心理進行積極教育引導,緩解心理沖突,調節心理功能,增強心理健康、開發心理潛能,促進受教育者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活動。尤其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學校是教育的場所,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心理健康教育視為一種育人活動,突出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社會上的心理幫助活動的不同,突出了與專業性精神衛生機構的區別,突出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性、主動性和全面性,從而與黨和政府的要求,與全體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期待相吻合。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成因
導致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難以彰顯其實效性、針對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認識因素。現代社會是一個多元的社會觀念的交互影響性與生活方式的多樣性給予人們很多的選擇機會,也帶來了很多的風險和很強的誘惑。近年來,盡管素質教育的呼聲日益高漲,但在素質教育的問題上,只強調學生的思想覺悟和知識水平的提高,而忽視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往往將學生的心理問題簡單地歸結為道德問題。
(二)社會環境因素。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進入到改革的攻堅階段。在經濟領域,中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深化階段;在教育領域,隨著我國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眾化教育轉型,高等教育的形式和規模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高校擴招使招生增長率逐年提高的同時,不僅帶來許多如師資、教學設備、教學管理等問題,更重要的是人數眾多的大學生在幾年高校學習生活期間中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現。
(三)網絡技術、信息的全球化的負面因素。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與信息全球化,帶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現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對被教育者而言,網絡導致了他們心理問題的增多和復雜化。由于網絡在技術上的局限和管理方面的漏洞,網上黑客的侵害行為層出不窮,而電子郵件的泄密問題也非少見,網絡還存在很多的不完美、不成熟之處。加上網路管理、網絡社會空間的道德失控等,導致了大學生一系列心理問題的出現,如角色錯位、人性異化、自我迷失、道德失范、網絡成癮綜合癥等。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
大學生在求學、生活當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壓力,他們沒有辦法去選擇承受哪一種壓力,但是他們完全可以選擇用恰當的方式應對壓力、解決壓力。
(一)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心理健康問題。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講座等形式的活動讓學生了解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從而使學生清醒地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糾正心理健康問題就是精神病、神經病的錯誤認識,使學生能夠以平常心接納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個別心理咨詢,遇到問題能夠主動咨詢專業老師。
(二)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學生常見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在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協調影響和輔導中得以疏導和排解,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