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霞
復習課比一般課難上,因為它既不像新授課那樣有新鮮感,也不像練習課那樣有成功感,又沒有一個可以讓大家參考的課堂教學結構。難在它更加需要對學生實際知識的理解,復習的目的是把所學的知識系統化,把零散的知識巧妙的串起來,并把所學的知識與以前的舊知融合在一起。為進一步探索新的知識打下基礎,并隨時在需要用的時候能夠從腦中提煉出來。現就關于數學復習課的個人做法,談如下粗淺的體會。
一、形式多樣,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一個事物充滿興趣時,感覺會變得敏銳,思維會變得活躍。學習就有了自覺性、主動性。復習課很容易變成舊事重提的重復,炒冷飯。甚至把知識要點羅列一次,很少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復習的效果不好,更談不上創新能力的提高、創新學習方法的培養。
因此,在復習課的教學中,教師必須別出心裁,創設情境,根據那些與學生知識經驗有一定聯系,但又不能完全解決的問題,在知識的結合點上巧妙設疑,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前提,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了解解決新的問題的知識要求和能力要求,把學生的思維活動引入到復習的氛圍之中。教師要改變教學方式,對學生掌握較好的知識點,可以一筆帶過,對學生比較容易出錯的內容,可進行形式多樣的練習。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思考創造留給學生,為學生搭建學習的舞臺。讓學生自己出一份試卷,讓學生互相出題,比一比看誰出的題目比較新穎。教師可以根據實際并適當加以補充。
二、精心備課,查漏補缺
教師對自己所復習的內容要做到心中有數。這一課,復習的目的是什么?最后要達到的什么樣的效果。學生除了學到數學知識之外收獲是什么?學生的哪些能力要得到提高,要建構哪些知識模型等等。在前面新授中,教師哪些知識講得不到位,學生哪些知識學得模棱兩可,學生對重難點還有哪些需要加強,存在學生哪些易想不到的問題情況。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低年級學生可以從學生平時的作業反饋,課堂練習反應,以及課標的要求,設計情境進行復習指導。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除此以外,還可以上復習課前先讓學生自己找一找這單元學習的收獲是什么,還存在哪些問題?最害怕的知識是什么,然后教師進行復習指導,可以抓住一題多解或一題多變,做到舉一反三、靈活運用,使學生通過練習不斷得到啟發,形成知識網絡結構。復習時,老師更要體現出優等生吃得飽。后進生有所進步,而不能顧此失彼,要讓學生人人學到有價值的數學。
三、精心選題,精而適當
復習時,各種參考資料及教師的經驗,發現許多好題目,甚至三四堂課的時間都做不完。此時老師應把這些題目自己先做一遍,進行歸類,要大膽的取舍。否則,學生一課要做大量的題目,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少了,相互討論的時間少了,做好題目后的反思的時間少了,反而讓學生感到數學太復雜多樣了,易產生厭學心理或者煮夾生飯的現象。所以教師對復習練習的題目要學會精簡,學會放手,復習的題目要達到一題當三題甚至更多的效果,萬變不離其宗,讓學生學會抓住概念、定理、法則的本質特征。以“不變”應“萬變”。
四、授之以漁,學會復習
在復習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養成,特別要注意引導探索適合學生自己個性特色的學習方法,并能在不同的問題情境中運用自如、得心應手,將各類學習方法內化成自己的學習素質,從而降低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復習前,讓學生自己帶著問題去試著復習,教師指導方法明確目標。本單元所用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本單元的學習,發現自己還有哪些知識比較薄弱,自己對學數學的體會和興趣等等。然后進行小組合作交流,互相說出自己的困惑和成功的體驗,老師把優秀的復習體會讀給大家聽。讓學生既會學習還會總結。
五、巧設環節,學以致用
復習課有很多問題要解決,少機械操作,多聯系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實際問題,重視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問題解決與常規練習的主要區別之一是:練習著重尋找答案,而著重解決問題。只有重視問題解決的過程,學生才能更靈活地掌握所學知識,才會更好地運用知識。同時,我們還要求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多聯系生活實際,解決身邊的問題,讓學生覺得自己學到的知識有用,增加學習的自信心和成功感。許多題型的訓練,可以結合生活實際進行設計。
六、及時反思,總結規律
反思總結的過程,是再思考再認識的過程,是不斷完善認識結構,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因此“及時的反思總結,勝過做十道題”。教師要有意識引導學生進行反思總結。反思總結解題過程的來龍去脈;反思總結此題和哪些題是同一類或與哪些題有聯系,解決這類問題有何規律可循;反思總結此題可以與哪一題或幾題聯系起來為一題幾問;反思總結此類題目還有沒有其他的解法,養成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維習慣。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抓好學生的復習,為學習新知識打好基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要上好一節復習課,教師需要對所教的數學知識形成一個整體的把握,讓學生對數學有一個系統的知識存在,找出復習的最佳作用點,講與做要盡可能少而精練,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