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曉青
在二年級的上冊《我也是藝術大師》中學生已經初步感受到用線和點來表現作品,學生對抽象畫有了一點點的了解。而在《繪畫游戲》這課中,其目的是讓學生在游戲中進一步了解線條的變化,根據隨意變化產生的形狀進行想象設計,添畫上各種具象或抽象的形象。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體驗學習美術的樂趣同時,也讓學生對線條做更深入的了解。
上課了,我開始繪聲繪色地講解早已爛熟于心的《繪畫游戲》課。按照原定的教學思路,我啟發學生根據已有的線條,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畫出有趣的圖案。學生們很認真地畫著,突然我發現有位學生畫得異常興奮,于是我走到他身邊,問道:“你畫的是什么啊?”
小男孩很自豪地對我說:“我畫的是一顆心!”
“這個主意好,你再想想看,其他的線條又像什么呢,你能不能把所有的圖案都聯系起來,編成一個小故事?”
這位學生一口答應了下來,并表現得非常有自信。
學生們都很投入的畫著自己的畫,此時此刻學生們在想象的世界里盡情的邀游,無比快樂的他們也讓我心存喜悅。該到評畫的時間了,我想:“剛才那位學生,他的畫雖然沒有太大的變動,但我想可能會有新的想法。”于是就讓他表現一下,講講他對自己的畫是怎樣理解和體會的。
“我這張畫里面有一顆愛心,這是我送給我們班某某(女)同學的,表達了我對她的愛意。”男生大膽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可怕的事情在這位男生身上發生了,他講得自然、從容,大有不轟動不罷休的架勢。
學生開始騷動,課堂開始混亂。我該怎么辦,怎么制止,新課程的理念該怎樣進行下去,怎樣才能挽回局面,怎樣才能讓學生們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到課堂上來?各種各樣的想法在我的腦海中亂竄,我馬上亂了陣腳,根本就想不出好辦法來處理這種事。沒辦法,不說不行啊!不能就這樣算了,一定要讓其他學生知道這樣是不好的。于是我示意全班安靜下來,我臉一沉,說:“我們在講解自己的作品時不能講這些,因為在畫中還有很多很多有趣的、值得我們欣賞的圖案可以與大家一起分享。”終于,課堂的氣氛稍有好轉,我想他接下來的票數應該不會很多。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所料不及的是,在學生投票過程中,那位男生的票數最多。為什么會這樣?難道這位男生講得是對的嗎?到底是哪一點造成失誤從而導致這樣的局面?我陷入了沉思……
在學生們的眼中“愛”通常只意味著他很喜歡和某某同學在一起。而他們之所以使用“愛”“喜歡”這類讓老師嚇一跳的字眼,其實只是因為學生曾經聽家長們這么說過。學生會從大人們的談話中了解“愛”的意思是非常喜歡某個異性,當然學生們甚至也可能會把這種感情表達用在同性身上。但無論如何,這與性,與真正意義上的浪漫愛情是毫無關聯的。這只不過是一種既溫暖又可愛的情感,只有一種簡單含義。
在表面上,這些行為似乎是學生們早熟的表現,但事實上是非常符合二年級學生(甚至更小)的年齡特征的。這位男生把自己畫的一顆心送給了班里的女同學,這并沒有錯。錯在老師,老師的態度引起了其他學生的叛逆心理。
老師要懂得學生們的語言,更要懂得學生們的思想。愛有很多種,如關愛、疼愛、相愛還有溺愛等等。如果老師把這位男生的話引到“關愛”這方面,而不是用自己對“愛”的定義來確定學生們的“愛”,這樣就可以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迅速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從而化“險”為夷,更甚之將小愛引向大愛。
教的本質在于引導,而引導的內容不只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價值和做人;其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而我似乎忽視了這一點。
對于這位男生的講解,我是采取硬堵的方法,這樣反而激起其他學生的效仿。如果我考慮疏導的方法,那可能就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不管學生是主動暴露了他的情感秘密,還是作為老師的我們偶然間發現的。當然。老師可以感覺驚訝或者好笑,但要保持一張平靜的面孔,不要笑出聲來,不要嘲諷,也不要對孩子說什么太小了、還不可以愛別人等這樣的話。“要尊重學生的情感,并且讓他感覺你是一個可以絕對依賴的傾訴對象。這一點非常重要。”牛蒂博士不是曾這樣說過嗎!所以,最好的回答就是平靜地對學生說:“這很好啊。你又有一個新朋友了。”然后,就讓這事過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