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賽男
摘要:我們知道,教師的輔導最終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自學能力是各種能力的核心,是形成多種能力的基礎。所謂自學能力是指一個人對信息能夠選擇、吸收、儲存和適應的能力。本文闡述了在生物教學中,采取的輔導與學生自學的幾種方式以及輔導一自學式所具有發展性、雙邊性和啟發性的特征。
關鍵詞:輔導自學
一、輔導一自學式學習方式的特征和意義
1.輔導一自學式的發展性體現在培養學生上。傳統教學只注重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而輔導一自學式強調學生個人能力的發展,表現出了知識教學與智能培養的和諧統一。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通過自己提問題,追根究底,從而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識,在交流討論中,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實踐活動,逐步形成各種能力,從而不斷地自我發展。
2.輔導一自學式的雙邊性編寫在打破傳統教學的單向信息輸入。這樣不僅注意教師通過控制教學活動的講授來傳遞信息,同時重視學生獲取信息,調節自我的學習。通過教師之間的雙邊教學,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交流,為因材施教打下基礎。
3.輔導一自學式的啟發性,體現在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實現了傳統教師主體角色的轉變。教師通過從舊知識引進新知識的啟發,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教師在輔導過程中,及時地對個別學生或學生小組進行準確判斷,適時地用提示語為學生指向,最大限度地讓學生運用知識、獨立學習、探索新知識,從而達到“授人以漁”的目的。
4.輔導一自學式使教學成為一個動態過程。教師、學生均發揮能動作用,使課堂由原來的單向教學成為雙向,甚至是多向活動,此方式對學生的學習具有重要意義。教師通過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渴望解決的問題去自學,在理解與鞏固之間常常進行交替。這樣就可以逐步強化學生良好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輔導一自學式學習方式的實施方法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啟發學生在自學過程中的指導,啟發不包括講課。啟發的作用是從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上引進新知識和新經驗,促進學生的認知矛盾,使他們自主的對知識進行整理和吸收。我們要針對教材的重點、難點,促進學生在新舊知識間產生認知矛盾,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與自主思維的能力。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教師采取的啟發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任務啟發式
教師通過簡潔的語言直截了當、開門見山地直接揭示學習的任務即學習的課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使他們明確學習的任務。例如:在教授《植物根的生長》時,由于此前學生已經了解種子萌發的過程,因而可以啟發讓學生回憶“最先突破種皮的是什么結構?”接著明確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就是有關植物根生長方面的知識,從而能迅速地使學生的注意力聚焦在“植物根的生長”上。
2.復習式啟發
在實際教學時,我們可以通過復習而提出新課題,從而自然完成新舊知識間的過渡。學習的連貫性表現在循序漸進,通過這種啟發,自然而然地會使學生產生進一步探知的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在學生的自學過程中,可以不斷與以前學生所學習的知識聯系,來啟發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同化。
3.問題啟發
無論在課題的引入還是在學生的自學過程中,學生由于認知矛盾的產生都會出現困惑。
有的問題是學生自己通過學習與思考后可以解決的,而有的問題尤其是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學生自己解決有一定困難,這時就需要我們適時啟發。但是如果教師直接用講授的方式回答學生的問題,起不到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時我們可以通過聯系生活和生產實際問題,巧布疑陣,使學生思維波瀾起伏,激發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最后由學生自己找到答案。學生在自己解決問題,最終找到結果的過程中。不僅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
4.聯系實際啟發
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是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將知識用于社會實踐和生產,為人類造福。我們要在學生的自學過程中,注意展示知識的價值性、實用性,使抽象概念具體化,引起學生的注意,促使他們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學生對知識的運用。
5.比較啟發式
在知識與知識以及知識與經驗之間往往會存在各種形式的聯系,我們可以通過經驗或知識的比較,從而使學生發現規律或是問題所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使學生主動學習,最后理解并掌握知識。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啟發方式。無任哪一種方式啟發,我們都是為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好的啟發是“引而不發”,有學生自己對新知識進行整理、加工、分析、理解、應用,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并運用于實際生活中。而教師的小結,要針對學生的普遍問題以及教材的重點、難點進行,小結要全面,小結不只發生在課堂快要結束時,在學生的自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適時地進行小結,鞏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