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穎
摘要:《基礎會計》作為職業教育財經類專業的核心課程,目前的教學中仍存有諸多問題,很難適應市場需求,為此。本文提出了教師的“雙師型”方向發展、采用先進教學手段、增加實訓設施、強化基本技能等幾點改進意見,以培養出市場“適銷對路”的基層會計人才。
關鍵詞:教學現狀雙師型現代化實訓設施基本技能
《基礎會計》作為財經類專業的基礎核心課程,是一門政策性、規范性、理論性較強的學科,同時又要求具備一定的操作技能。隨著近年來人才競爭的愈加激烈,這就要求職業學校的會計教學必須主動適應市場需求,以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為原則,培養學生成為融會計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實踐操作為一體的復合型、通用型和應用型的會計專門人才。
一、教學現狀的存在問題
1.教育對象對專業的學習存有較大困難
雖然近幾年,國家大力扶持職業教育,但不可否認,隨著普通高中和高校的擴招,職業學校的生源質量產生了較為嚴重的滑坡,學生學習能力和相關素質水平有較大幅度下降,學生入學普遍存在基礎差、心理矛盾突出、情緒低落等現象,他們對專業課程的學習缺乏正確的認識,大部分不感興趣,不會、不愛學習專業課。這對于應用性文科專業的學習而言,造成了較大困難。
同時,會計教學內容專業、抽象、枯燥,特別是基礎會計課程的授課對象是會計知識的初學者,他們一方面已經習慣于中學時期基礎課程的教學方法,擅長死記硬背。大多數學生沒有經歷過動手能力訓練;另一方面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沒有參與經濟業務活動的經歷,他們對經濟交易和事項缺乏感性認識,在課堂上對老師理論式的闡述經濟活動和會計處理,會感到空泛,甚至不知所云,即便是聽懂老師所授知識,但在一段時間的學習后仍然不知道自己具體掌握了哪些具體內容。
因此,對于初學者來說,基礎會計專業術語多、理論抽象、核算復雜,許多內容都是第一次接觸,難度很大,學習起來也很困難。
2.教師的自身能力束縛了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
專業教師基本上都是從學校到學校,且為非師范專業出身。他們有較高的專業理論知識,但他們缺乏一定的會計實踐經驗、師范類系統的教育教學方法及專業基本技能。在教學中,由于缺乏實踐經驗,加之不熟悉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所以對于理論知識與會計實務有機結合并加以運用的能力較差。同時,他們在專業基本技能方面不太擅長,對于基本技能如珠算、點鈔、手工賬等的水平不高甚至不會。對于職業教育的學生而言,專業技能訓練是非常重要的環節,直接影響到今后的就業,例如前幾年銀行系統每年都有珠算、點鈔比賽,很多中專層次的職校學生就作為特殊人才被破格錄用。可想而知,如果專業教師自身的專業基本技能不過硬,那么他在學生面前就缺乏“話語權”,直接影響學生對專業教師的看法,也會影響到學生對專業的學習興趣。
3.教學方式、手段落后,教材更新速度慢,不能適應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
會計工作本身較為繁瑣、抽象,“進門容易入門難”。目前,對于基礎會計的教學,一些學校仍停留在“黑板+粉筆”的傳統教學手段上,教學中偏重于理論講授,重視知識的系統性和理論的連貫性,忽略了專業技能的訓練、實踐性操作。學生在校幾年的學習,都是以聽老師講授理論知識為多,動手較少,由于教學過程中缺乏新鮮感、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狀態,學生對上課提不起興趣,認為將老師上課所講的知識了解了,就意味著掌握了會計理論和方法。可是真的接觸到一些會計實務如實際的原始憑證時,卻不知從何下手,面對一張張賬頁不知怎樣把數字填上去。所以。也經常聽到學生“學會計學不到什么名堂”的議論。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更加不適應社會對會計專業人才的實際需求。
加之,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財經方針、政策也在不斷變更,會計內容不斷更新、完善,而會計教材的更新速度遠遠不夠。無法將社會最新的信息傳遞給學生,更不用說教育的前瞻性了。
4.缺乏崗位實踐機會,會計模擬實訓室作用發揮不明顯
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方案,學生在畢業前應該有一定時間的崗位實習,但因專業的特殊性,對于任何一個企事業單位,會計崗位都屬于單位機密的重要部門,不可能接受學生進行實地實習,這樣不利于學生將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結合具體工作進行實踐。雖然不少職業學校在校內基本上設置了會計模擬實驗室,但在實際教學中,實驗室的利用率往往很低。主要原因是人才培養方案中忽視實踐教學活動安排。加之設備老化且配置不全、實驗教材資料落后等因素的影響,會計模擬實驗室無法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二、幾點改進意見
1.教師向“雙師型”方向發展,注重了解市場需求
所謂“雙師型”教師就是既具有一定的會計理論教學經驗,又具有一定實踐經驗的教師。職業學校教育應突出實踐教學,由于專業教師大多來自于普通高校,缺乏實際操作經驗和專業技能,因此教師要特別注重業務水平的提高,積極參與行業職稱評定考核,提升自己的職業技能等級,并且強化基本技能的訓練,爭取在學生面前的“話語權”,在做好“講師”的同時做好“會計師”。
同時,會計教師不能脫離市場談教學。要深入了解市場,明確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狀況及社會的需求。不斷調整課程內容、結構,使課程建設基本符合社會發展需求。并想方設法利用假期深入到企業實習。進行“掛職鍛煉”,熟悉企業需求。使自己的知識與市場需求相接軌,在確保自身具有較高的實際操作能力和過硬的專業技能的同時,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在市場上“適銷對路”的人才。
2.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強化課程改革
專業教師要積極思索教學方法,課堂教學不能再停留在教師的“滿堂灌”、全憑教師唱“獨角戲”了,應多選擇學生參與性強的教學內容,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教學中可以考慮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去解決,即便在過程中會出現較多疑慮、難點,但也能證明學生確實是在圍繞老師布置的問題在思考,這時老師再加以講解,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點。還可以通過創設會計工作場景。讓學生扮演不同崗位角色;轉換教學主體,讓學生進行理論試講;貼近生活實際,用學生熟知的例子來解釋難懂的專業理論等方法。調動學生專業學習的積極性,教會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高科技設備不斷引入教學設施,多媒體教學已成為實踐性教學的最先進、最直觀的教學手段。會計教師應注重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采用將計算機網絡教學和傳統教學相結合的現代化教學模式,根據授課內容制作生動活潑、直觀的教學課件,尤其是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和會計報表等,這樣既能直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