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云如
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從閱讀的心理過程看,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是相互依存,相互存在,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閱讀教學的實質是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結合體,它具有全面性、深刻性、聯系性、創造性。
在閱讀教學中,小學生閱讀思維存在很多缺陷:不善于全面看問題,以偏概全;不善于認識事物的本質。淺嘗輒止;不善于聯系地看問題,孤立思考;不善于創造性地分析問題,生搬硬套。因此,閱讀教學中,不僅要教給學生扎實的基礎知識。還要注意根據閱讀思維的特性培養學生的思維素質。
一、全面性
閱讀思維的全面性要求在閱讀時能夠對課文中提出的問題進行全面思考,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展開,不能做片面的分析了解。“整體——部分——整體”的閱讀思路,正體現了這個特征。一篇課文是一個整體,詞語、句子、段落與篇章有聯系,如果只抓住片言只語就當作全面,是必要犯以偏概全的錯誤。因此,要根據不同類型的課文題材,提出不同的思維要求,讓學生通過初讀課文,沿著一定的軌跡展開思維,來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從中學習不同的思維方法。如:寫人的文章要注意寫了什么人,主要寫了什么事。寫事的文章要注意寫了什么事,說明了什么。狀物的文章要注意描寫了什么事務,它有什么特點,等等。
二、深刻性
閱讀思維的深刻性要求閱讀文章時能進行深入的思考。由表及里,透過事物的外部現象,抓住問題的本質。否則,閱讀理解只能停留在淺表層次。針對這一特性,我教給學生“追根法”,引導學生“打破砂鍋問到底”,對課文進行追根尋底的分析。如:教學《鄭人買履》一課時,組織學生討論:這個鄭人錯在哪里?我們班的一個學生回答:“他錯在只相信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最終沒有買到鞋。”這個道理是淺顯的,沒有暴露問題的本質。我引導學生用“追根法”盡心追問思考。先問:“這個鄭人錯在哪里?”學生回答:“他錯在只相信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最終沒有買到鞋。”再進一步追問:“這說明什么?”學生就明白了:這個人就錯在做事墨守成規,不知變通。這樣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揭示了問題的本質。
三、聯系性
閱讀思維的聯系性要求閱讀時能夠廣泛聯系多方面因素,進行綜合性思考。如:聯系上下文,聯系學過的課文,聯系寫作的時代背景,聯系生活實際等等。在聯系中有比較,有比較就有鑒別,就能加深認識,思維就具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培養學生閱讀思維的聯系性,可以教給學生“找聯系”的方法,找到與本文、本題、本句有聯系的內容,并把它們聯系起來進行思考。如《劉胡蘭》一文中“劉胡蘭像鋼鐵鑄成似的,一點兒也不動搖。”對于這一句的理解,如果不聯系上下文,就很難明白其真正的含義。對此,要啟發學生找出上文中劉胡蘭對于敵人的各種手段采取的對策:“大聲回答”“憤怒地回答”,從而體會出劉胡蘭在敵人面前英勇斗爭,堅貞不屈,她的革命意志堅強,像鋼鐵鑄成一般,是無法摧毀的,敵人的利誘威脅,嚴刑拷打,都不能動搖劉胡蘭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由于結合了上下文,再來理解比喻句就不困難了,理解了比喻句,對這個自然段內容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創造性
閱讀思維的創造性,要求閱讀過程中不是按照一般的思維方法或應用現成的結論來解決問題,而要善于變通,善于創新。否則,思維囿于一般程式,不能靈活地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生閱讀思維的創造性,可以教給學生“求異法”,引導學生變換角度地思考,尋求問題的“異”之處。進行靈活思考,從而展開發散思維,以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性。如:《草船借箭》,課抓住題目中的“借”自來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借”是經同意暫時使用別人的東西,用過還要歸還的意思。諸葛亮使用計謀取得了曹操的箭,更沒有歸還的意思,怎能用“借”呢?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它們可以從新的角度來考慮“借”的含義。如:課題中用“借”字更突出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曹操好像是自覺自愿地把箭交給諸葛亮的,以后交戰時箭還要“還”給曹軍;課題中用“借”字很風趣、幽默,譏諷了曹操的自以為是,贊揚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通過這一方法,便得到了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效果。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根據教材的特點,教會學生在不同的環節采取不同的思維方式,把學生的思維活動巧妙地貫穿于聽說讀寫的訓練之中。這樣,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素質,使閱讀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
淺談目標導引下的自主學習
周洪海
所謂目標導引下的小學數學自主學習,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為指導,在恰當的學習目標導引下,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等方式,在主動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的學習過程。
一、目標呈現的情景性
學習目標的定位以及如何呈現,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自主學習的質量。教學中我們注重學習目標不是由教師為學生確定,而是通過創設情景讓學生確定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
1.目標源于實踐,創設生活情景。我們把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作為教學活動的開始,創設生活情景,情景中蘊含數學學習目標,激發學習情趣,產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需要,使數學知識生活化;同時創設情景,使學生從靜態學習走向動態學習。通過實物操作、表象性操作進入符號操作,讓學生由實踐活動產生學習需要,由需要產生學習目標。
2.目標始于問題,創設問題情景。人的學習潛能表現在對知識的探索過程中,使我們可以創設問題情景。學生對問題的獲得有一種需要,從而為求知提供了磁場。例如在教“有余數除法”時,今天正好是11月1日,星期四,思考50天以后是星期幾呢?學生頓生疑惑,產生解決問題的需要從而明確學習目標。
3.目標賴于興趣,創設興趣源點。興趣是激發學生產生學習目標的靈丹妙藥。數學學習目標的呈現應該向著趣味化方面發展,教師在數學情趣中扮演探索真理的引路人。
二、注重自主探索的開放性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聯系。
目標導引下的自主學習尤其重視學生自主探索,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通過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等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有關數學知識。例如,“圓的周長”這節課,學生的自主探索過程我們是這樣設計的。
1.自己演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上臺操作,將“圓的周長”放在投影上演示,使學生對“圓的周長”概念有一個形象的感知。
2.自做實驗。學生人人動手操作,想辦法求出直徑分別是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圓的周長。
3.觀察思考。圓的周長可能和什么有
關系?有怎樣的關系?圓的周長如果不通過操作測量等方法怎樣計算出來?這個設計體現了這樣一種思想。注重讓學生根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三、提高合作交流的實效性
在目標導引下的自主學習的實踐中。我們十分重視學生間的合作與交流,讓學生在同桌間、小組內、班集體范圍內,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方法與過程,從而真正實現使每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為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我們認為需要培養學生間的“合作技能”,大致包括:
1.聽的技能。養成學生傾聽別人發言的習慣,能聽出別人發言的重點,對別人的發言作出自己的判斷,豐富自己的理解。
2.說的技能。有敢說的勇氣,說話時聲音響亮,條理清楚,語句完整,語言簡練且突出重點。
3.交往的技能。尊重他人,不隨意打斷別人的發言,善于采納別人的意見,體會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緒。
四、強調評價的素質化
評價應貫穿于數學課堂教學的始終,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創造性的思維活動等需靠正確的以學習目標為依據的教學評價去引導,去激勵和調控。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也是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效途徑。
因此,數學課堂教學評價要以素質化的要求,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內容的全面性和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1.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評價者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自己,要更注重開展自主評價。我們要改變學生處于被評價的被動局面,采用教師對學生評價和學生之間的互評以及學生的自評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評價內容的全面性。對學生數學自主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和技能的理解掌握,更要關注學生情感和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與發展,重視考察學生的數學思維過程。
3.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為使對學生學習狀況的評價更加客觀和公正,應采取多種方式,既應包括對學生書面作業情況的評價,也應包括通過觀察、提問、交談等方式對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中的表現進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