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如九
摘要:歷史新課程改革,不僅僅是一個課堂教學方法問題,還是一種教育體制、評價體制的問題,更是一種教育理念的問題,它應該是一種全方位的改革,涉及到教育的各層各面,更牽涉到教師各方面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歷史新課程改革問題
一、要突出理念的“新”
新教材特別強調,通過精選歷史課程內容,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要幫助學生“養成現代公民應具備的人文素養,以應對新世紀的挑戰。”新的理念,是對舊有的異化了的歷史課程本質的一種強有力的回歸。在實際教學中,筆者和許多老師一樣,也不知道如何將大致沒有太大變化的歷史課程原材料裁剪出新的式樣,談到新意,也只不過是將歷史課上成“表演課”,課堂氣氛是活躍了,學生情緒也調動起來了,但總覺得少了一點歷史學科的嚴密性、哲理性、整體性,恐有誤人子弟的嫌疑,而不敢有始有終的嘗試。如何在新舊之間找到一個比較完美的結合點。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只有在牢牢把握住下列幾個原則的基礎上,歷史新課程的改革才能不走樣,不形式主義,不出現形式和內容嚴重分離的偏差。
1.仍然要清楚理解歷史學科的本質特點,歷史是一門科學,是科學必有其科學性、系統性,嚴密的邏輯性。歷史是“客觀世界的真實,在人的主觀意識里反映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是不能隨便捏造和“戲說”的。
2.要牢牢把握歷史學科的教學目的。中學教學開設的各門課程都必有其重要的意義、目標和須達到的基本標準。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點作了更全面、更符合實際的闡述。
二、要突出方法上的“新”
在具體教學方法上,仍然有需要不斷探索的地方。新課程新的教學理念必然會帶來教學方法的大變革,在這個變革中,由于原有的教學方法的慣性,絕大部分教師或多或少缺少對新的教學方法的把握。
1.新課程特別提倡開放式的學習,提倡學生拓寬視野,大量涉獵各種歷史信息。在實際教學中,過分依賴外來信息就必然沖淡教材的主體內容,采用拒絕的態度更不足取。在這里,教師如何做好引導工作、組織工作,把握好大局便成了一個重點和難點,直接關系到教學目標是否能有效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應該如何很好地發揮作用、如何把握好適當的尺寸是需要不斷研究、探索的。
2.新課程特別提倡對學生歷史學習方法的指導,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展開討論。筆者曾多次嘗試討論課的教法,實踐中往往遇到下列幾個問題:
(1)由于中學生知識水平不高,人生閱歷較淺,理解能力有限,討論往往糾纏于細枝末節,難以深入,難以達到預期的啟迪智慧、開拓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教學效果不理想。
(2)存在著一方面鼓勵學生放開思考,敢于發言,不怕說錯,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時常打斷學生的發言,對討論中出現的偏頗的、片面的、錯誤的言論加以制止、糾正的矛盾。
(3)在實際教學中,沒有那么多時間可供學生們自由思考,積極討論,課時的限制、升學的壓力都注定了這種方法只能淺嘗就止。凡此種種,往往使教師處于一種二難境地。如何突破“瓶頸”,真正使歷史教師能放開手腳,大膽嘗試多樣的教學方法,這恐怕不僅僅是一個新課程改革就可以解決的。作為一線的歷史教師就更需要從教書育人的高度出發,著眼于學生的發展,不計一時一地的得失,注重教育的長效,否則急功近利式的改革是不可能產生良好的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