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愛華
學生讀書方法的閱讀能力和良好的讀書習慣的形成,語感的培養、情感的熏陶、認識的提高,都必須通過“讀”的實踐活動,這是教師的講解和提問所無法替代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摒棄繁瑣分析的理念早已得到了教師們的廣泛認同。但是以讀為本,加大讀的訓練力度,不是不求方法的一遍一遍地重復地讀。“以讀為本”在教學中如何操作,讀的質量、讀的效果怎樣保證,仍是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尚感困惑的問題,本文擬就此談一點膚淺的認識。
一、要保證讀的訓練量和訓練面
閱讀課堂上要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要強化初讀,做到課文不讀熟不“開講”。每節課都要讓學生踏踏實實地讀幾遍課文,要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給足時間讓學生自己嘗試讀懂課文。在讀書的基礎上發表獨立見解,在讀書、思考的基礎上質疑問難。要保證每個學生的讀書量,就必須做到面向全體,擴大讀的訓練面。可采用自由輕聲讀、默讀、同桌互讀、小組讀等多人異步的訓練形式,讓學生人人參與讀的訓練,人人保證讀的訓練量。
二、要保證讀的質量
各年級都要嚴格要求,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正確地讀,就是要用普通話,發音要清楚響亮,不讀錯字,不丟字,不添字,不唱讀,不重復字句。在正確讀的基礎上,要讀出不同的語氣,讀出句子之間、段落之間的停頓,并注意輕重緩急。其中默讀就是一種好的方法。默讀是一個人在學習、工作中更多用到的讀的形式。默讀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整個閱讀教學的最后目標所要養成的閱讀能力,指的就是默讀能力。默讀速度的快慢、默讀時能否一邊讀一邊思考,直接影響閱讀效率。閱讀教學中不能因為重視朗讀而偏廢了默讀。更不能因為追求課堂氣氛活躍,擔心默讀時課堂教學不夠活躍而舍棄默讀。教學中要重視默讀訓練,要幫助學生達到正確的默讀要求,做到集中注意力,不出聲、不動嘴、不指讀,還要訓練學生掌握科學的默讀方法,提高默讀速度和效率,養成一邊讀一邊思考的良好習慣。
三、要讓學生完整地讀,充分地讀
一篇篇課文是由字、詞、句、段、篇組成的一個個獨特而完整的整體。學習課文應從整體入手,從整體上把握,重視培養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也用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提綱挈領的問題引領學生整體閱讀、把握課文。理解詞語、分析句子等也應該放在整篇課文的背景下進行,而不應把課文割裂開來理解。把完整的課文肢解成一個個零部件。課堂上要給學生讀整篇課文的時間和機會,初讀時要完整地讀,精讀品讀時也要完整地讀。可以讓在學生完整地讀過幾遍課文之后,談談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和獨特感受,讓學生品析課文的精妙之處、領悟作者的寫作方法……這樣,留在學生腦海里的,是整篇課文這座精美的“大廈”,而不是七零八落的碎瓦殘梁。
四、要明確讀的目的性,體現讀的層次性
閱讀教學中常常可以看到開課伊始教師的范讀課文,或者不提任何要求讓學生讀課文的現象,致使讀文效率不高或流于形式。為什么讀課文,教師要清楚,學生也要清楚,要每讀一遍又一遍的目的,每讀一遍又一遍的收獲。還要研究讀的形式和讀的層次,“針對不同的目的,可以采用不同的讀的形式。了解大意,理解詞句,分層分段,揣摩寫法等需要一邊讀一邊思考的,一般用默讀;檢查是否讀的正確、流利、有感情,體會并表達課文的思想感情等需要動情傳情的,一般用朗讀;在朗讀教學中,當教師需要激情引趣或讀得不到位,需要通過朗讀示范時,宜用范讀;當需要借助讀來幫助學生來分清段中的內容、層次時,宜用引讀;當需要渲染課堂氣氛或用全班的讀來帶動后進時,宜用齊讀;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課文時,宜采用分角色讀等等”。
五、朗讀指導的方法要得當,指導要到位
文章應該帶著怎樣的感情讀,讀出什么樣的語氣,在何處停頓,哪兒應該讀重音,主要應由學生自己去體會,應該讓學生在朗讀的實際中掌握朗讀的方法,“在游泳中學會游泳”。但是,小學朗讀教學中,教師的指導作用也不容忽視,只是教師的指導要講求方法,指導要到位。首先,要充分發揮范讀的作用。小學生善于模仿,教師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范讀,最易使學生掌握朗讀的方法,易于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語感,提高朗讀能力。實踐證明,朗讀水平高的教師所帶的班級,學生朗讀能力一般都較強。范讀,不是為了表現教師的朗讀水平,菠讀,要用在激發學生讀書興趣的時候,要讀在難讀之處、讀在學生需要之時(學生經過反復練習仍不能讀好的時候)。其次,朗讀指導,要在理解內容、體會感情的基礎上進行,要以指導朗讀促進對課文的理解、感情的把握,不要單純進行朗讀技巧的訓練。朗讀指導后要讓學生再自己反復練習:以便熟練掌握。此外,朗讀指導重在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來品味,而不是教師用層層遞進、飽含激情的煽情語言和音樂渲染等外部手段來誘發學生的情感,不是“用統一的語速、語調,把自己的感受轉嫁給學生。統一學生對同一個詞、同一句話、同一段內容的不同解讀,讓學生‘異口同聲地讀出教師滿意的‘感情來”,也不是教師告訴學生帶著諸如“悲傷”“感激”“自豪”的感情來讀。“悲傷”“感激”“自豪”,應該由學生自己去體會,應該由學生自己通過朗讀來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