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平
摘要:在課程標的背景下,我國的小學語文教學得到了改善,但是其閱讀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改變教師的閱讀教學理念,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實效性是語文教學當前的重要課題。因此,筆者在本文中針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在課標的指導下,各門學科都在發(fā)生巨大的變化,而小學語文的教學也在改變著,其中不僅有成果,同時也會存在一些問題,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更好地完善教學。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重點,因此在本文中,筆者對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提出了一些看法,以期學生的閱讀能力得以提高。
一、傳統(tǒng)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問題
1.閱讀文章的精講。傳統(tǒng)的語文閱讀課是以教師的“精講”為主的。從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重點段的剖析等,教師非常細致地一一加以講解。這種方法把一篇文章進行支離破碎的分析,淡化了對文章整體的感悟,有時不能讓學生很好地去體會文章的總體意思。教師的這種方法不太適應時代要求。教師們應該明確哪些該講,哪些不該講,要講到重點上,最好讓學生自己來體驗并解釋文章的意思。
2.注重講練結合。傳統(tǒng)閱讀教學非常注重講練結合,有句子的仿寫、詞語的擴展、段的練習等等。合理的講練結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但是要把握好度,不要讓練習沖淡了或者破壞了文章感悟的完整性;練習也應建立在對文本一定理解的基礎上;練習的量要適度,不要搞機械操練,造成學生過重的負擔。
3.重視朗讀的指導。傳統(tǒng)閱讀教學也很注重對文章的閱讀,但是閱讀的形式和方法比較單一。比較忽視學生的自讀自悟,更多的是教師一種強化的、硬性的給予。例如:用高興的語氣讀,要讀出傷心的樣子等等,而沒有建立在學生對文本真正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只有學生體會到了情感,才能由心而發(fā)的流露出感情。
二、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
針對以上的問題,筆者認為當前在新課程理念下,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推進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因此,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雙邊關系
(1)找準教師在課堂中的定位。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找到作為“學習資源的開發(fā)者、學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者、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學習評價的參與者、學習反饋的矯正者”這樣的新定位。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學生在整個學習活動中分享了選擇權、決策權。例如:可以引導學生選擇喜愛的讀書方式;可以選擇學習內容;可以參與制定學習目標等等。
(2)把握好“導”和“放”的度。在自主學習中,學生和教師分別是學習的主體和教學的主體,它們是互為交融的。而教師作為課堂的調度者在課堂上應該不僅能放得開,更應該收得回來。教師應巧妙地把握“導”與“放”的度,幫助學生樹立“我要學”的學習觀,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
(3)逐步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優(yōu)良品質。自主學習是學習者具有發(fā)自內心的學習欲望和動機。自主學習的品質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yǎng)成的,流于形式的自主是假自主,不能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因此教師應該根據(jù)文本以及學生的實際做教學中的有心人、引路人。不是所有的知識點都適合自主學習,首先教師應該區(qū)分哪些知識適合直接學習方式,哪些適合自主探究的形式;其次教師要處理好全班講解、小組活動和學生個體體驗的平衡關系;教師還應該在課堂上營造鮮活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主動參與的學習氛圍,使學生以主動探究的心態(tài)進行學習。
2.倡導合理的多元解讀教學模式
(1)多元理解應以教師為先導者。要引導學生對文本的多元解讀,首先要求教師能做到對文本的多元解讀。因此,教師要吃透教材,用心解讀文本,只看教學參考,而沒有自己的意會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專業(yè)素養(yǎng)。如一些古代文學作品的精選文章,如果教師對作者的背景、人物的認識缺乏了解的基礎,那么引導學生多元理解就是空話。
(2)多元理解應以啟發(fā)引導為基礎。多元的理解不等于愛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學生的認識水平有限,只有通過教學活動。來提升他們的認識水平,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啟發(fā),教師在觀念上要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模式,充分尊重學生的個人體驗,讓學生真正做到與文本、與教師的平等對話。
(3)多元理解應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新課程倡導學生多元閱讀,語文教學不是學生單方面接受文本的意義,而是學生與文本通過對話建構新的意義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多元閱讀允許有差異存在,允許有不同視角……但是必須建立在合理性的基礎上,特別是在價值取向方面教師應該加以引導。
3.體現(xiàn)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諧統(tǒng)一
在新課標中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如果只談工具性,那么語文課就剩下孤立的字、詞、句、篇的語言訓練,那么語言文字就失去了它真正的美麗內涵,學生也就不能真正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人格美、語言美。反之把人文性過于強化,那么語文課就失去了學科本身的特點,成為了一種說教。二者之間應該是水乳交融的,在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中,自然而然就有人文的教育因素存在,學生為情所動了,心靈有了觸發(fā),對語言文字的運用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因此,教師應該在充分解讀文本的基礎上,去尋找二者之間最好的結合點。應科學地審視和研究傳統(tǒng)的語文閱讀教學,切實提高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讓語文課堂煥發(fā)出真正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