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進華
摘要:新課程改革正進一步的深入,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手段在新課堂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然而多媒體教學存在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地顯現出來,本文作者正是從這個角度來剖析多媒體技術的得與失。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誤區科技教育
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多媒體這一新的科技手段正以令人始料未及的速度滲透到教育領域。我們欣喜地看到這一新技術在呈現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功能等方面有其獨到的作用。同時我們也看到一些地區、一些學校、一些教師對多媒體手段過于看中,甚至出現“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現象,應該說,以積極的姿態看待一新生事物是無可厚非的,但如不顧實際,任意“拔高”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勢必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一、多媒體教學存在的誤區及應對策略
1.華而不實:和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多媒體輔助教學有著明顯的優點:有利于個別教育,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智能。因此在許多地區,許多學校便片面追求多媒體輔助教學,甚至形成“無多媒體不成公開課”的局面,而其所用的所謂的多媒體課件,只是簡單的文字加圖片,是用投影片完全能夠實現的,這樣表面上看去也是使用了多媒體電腦教學,但其實在教學過程中并沒有感受到多媒體電腦教學所帶來的各種便捷之處。學生在課堂上除了看熱鬧外,什么也沒學到。
建議:其實并不是所有課文都適合用多媒體教學,比如一些散文,作者凝練的文字,含蓄的情感都需要讀者去仔細品味,這恐怕多媒體就無法取代了。
2.畫蛇添足:一些初學制作課件的教師,在制作過程中,急于想展示自己的電腦技術,所以就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設計課件的界面、轉換、圖片、音樂上,有些課件使用大量的背景音樂,伴以若干讓人眼花繚亂的動畫,畫面背景復雜,按鈕奇形怪狀。
建議:返璞歸真,還語文課堂以清靜,請去除課件中不必要的音效,謹記“沉默”是金。
3.亦步亦趨:課堂是互動的,教學設計也絕不是一成不變的,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與粉筆加黑板式的原始教學手段相比可以說是一次歷史性的飛躍,但無論多媒體技術如何發達,也只是實現教學目的的手段。可在實踐中,教學手段與教學目的卻常常異位,有的老師整堂課亦步亦趨地跟著課件走,沒有絲毫的變通,手腳反而被課件束縛住。學生思維被框定,課堂缺少了靈感的火花,這是我們不應看到的。
建議:課件的制作不僅考慮課文的內容,也必須要考慮學生的反應,留給學生更多的空間,要有靈活性,不要被多媒體電腦束縛住手腳。課件應該是教育教學中的一個工具,而不是一個指揮棒。
4.越俎代庖:語文的媒介是語言文字,語文教學是通過語言文字來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語言能力。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水平的。文字是一種有著無比巨大想象空間的獨特藝術,這種想象空間,是任何視覺的手段都無法替代的。而課堂上,教師卻常常越俎代庖,急于使用課件,直化語言,替代學生的感悟。這對語文的學習是有百害而無一益的。
建議:點“石”成金,多媒體課件的作用,盡在“輔助”二字中。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應輔在學生經驗的盲區,知識的盲點,思維的堵塞處,情感的模糊處,不可濫用。
5.李代桃僵:現代教育技術是以現代教育理論為基礎的,現代教育理論要求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教育技術的運用,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努力創造學習者可參與的環境,使傳授知識和發展智能與素質培養統一起來。但有一些領導和教師認為只要教育手段先進了,教育思想便先進。于是在計算機輔助教學這一現代教育的外衣內,進行著傳統教學模式的翻版,教師依然是講解的中心,學生依然是被動的接受者,灌輸、填鴨式教育依然我行我素,究其實際那是掛羊頭賣狗肉。
建議:從觀念上徹底改變。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加入到教育改革先進行列。
二、舍本逐末
語文課的“本”是什么?是語文素養的提高,語文素養包括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對作品語言的感知,對文章內核思想的理解,包括內化為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等等,而這種語文素養的提高,并不只是憑看幾幅圖片就能解決問題,還不能忘記“聽說讀寫”這些語文基本能力的訓練手段,可有的老師在使用多媒體之后就忽視了這一基本能力的訓練,變成“聽說讀寫”為“看”讓路了。在課堂上學生只顧著看熱鬧,課本筆記反而給丟在一邊,更不用提讀文章了,如此豈不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建議:擺正多媒體課件在語文課堂中的正確位置,正確認識感悟性在語文學科的重要作用,文字永遠是語文這門學科的核心。語文課堂需要一種沉思的美,多一份沉靜少一份喧鬧,還歸語文課堂本色,我當下語文人所急需做的。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給語文教學帶來很大的便利,但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一些煩惱,在取與舍之間,我們需要有熱情擁抱的舉動,但也應有冷靜審視的頭腦,這樣方能為現代教學技術手段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使其在良性發展的過程中發揮出應有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