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鳳 于立新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經說過:“要有良好的社會,必先有良好的個人;要有良好的個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良好的個人”實際上就是具有健全人格的國民,而培養國民健全人格的任務,主要由教育完成。《教學大綱》指出:“發展(學生)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是教學的終極目標。”這里的“健全人格”是指符合一定的道德規范,符合社會時代的積極向上的健康全面的人格標準。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在這里顯得十分重要。中學生有元健全的人格,決定了他們能否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可以說“擁有了健全的人格是我們學習成功的一半”。為此,我就如何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結合個人的認識,從教學與健全人格培養的關系的角度做一些論述。
中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緣于崇高的理想、強烈的責任、果敢的行為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因此,我在教學中從愛國主義、人文意識、科學精神三方面來教育學生,幫助他們形成健全人格。
一、以愛國主義為主,增強學生強烈的責任感
愛國主義是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激發人民建設祖國的使命感的強大動力,而學校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陣地,因此我們堅持“以愛國主義為中心”的“五愛”(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愛勞動、愛社會主義)教育,并以此為主線貫穿于品德、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各學科教師應該深入鉆研教材,把握教材的脈絡,結合學科特點和德育個性,潛心挖掘,抓住教育點,找準切入點,尋找結合點,把握中心,在課堂四十五分鐘有機、自然、和諧、適度地滲透愛國主義思想。只有這樣,愛國主義教育在教學中才能發揮其主渠道作用。
二、以人文精神來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我們這里所說的“人文精神”是一種關懷人生和世界存在的基本意義,不斷培植和拓展內心的價值需求,并且努力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去實踐這種需求的精神。它包括人對自然的態度、人與人之間的態度和人對自然、對生命、對超自然的態度。
由于商業主義、功利主義的侵蝕,“現代教育陷入了功利主義,這是可悲的事情。”人們驚呼“精神沙漠”,一切腐朽的東西沉渣泛起。我們的教育面臨經濟、文化雙重扭曲的壓力。由于人文精神的泯滅,帶來了學生人生理想的迷惘,對生命的漠視,價值取向的短視。小學生花錢請同學代掃教室、代做作業的事情時有耳聞。同學之間因一件小事而大打出手、拳腳相向屢見不鮮。中學生自殺、殺母、砍殺老師的事情觸目驚心。是非觀的喪失,對生命的漠視無不暗示著一個真理:“‘人的因素應作為超過其他一切目的的首要問題來考慮。”培養學生“具有人文價值的素養”。加強人文精神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1.追求真善美的教育
真善美是健全人格的基礎。真。就是熱愛真理,堅持正義的品質;善,就是對人類進步的社會責任感;美,就是在真與善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崇高現象。三者的統一,才能達到人格的理想境界。而教學中要挖掘學科特點,從中找出人文精神的內涵,適時對學生進行教育,塑造學生真善美的人格,實現人生價值。
2.現代公民意識的教育
公民意識是現代社會中個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是國民素質的外在體現。2001年,中共中央公布和實施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是關于公民道德建設的綱領性文件。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二十字基本道德規范,應作為現代中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藍本。
3.熱愛自然、關注生命的教育
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我們生活中一切物質消費都來自于自然,因此,關注我們居住的星球,關注星球上的生物,關注一切生命體,實際上就是關注人類自身,--尊重自然的發展規律,尊重生物體的生活方式。尊重生物體的生命價值,其實就是對生命的尊重。
在學科教學的目標和內容之中應貫穿人文精神教育,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珍愛生命、關愛美好事物的積極向上的美好情感。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世界觀。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彌補人格的缺陷,促使學生向健全人格的升華。
三、用科學精神規范學生實踐探索的指向
鄧小平同志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今天,這句話對已加入“WTO”的中國來說,更顯其重要性。有了科技意識才會有創造、有發明、有技術進步,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科學精神,培養他們科技實踐的能力至關重要。
1.崇尚科學、崇尚真理、熱愛科學、追求科學的精神
堅持真理、獻身科學是科學精神的核心。居里夫人為了提煉鐳忍受著放射元素的煎熬,李四光為勘探石油,常年生活在人跡罕見的山區……一個個感人的事跡都是對科學精神最好的詮釋,也是我們教育學生最好的實例。
2.敢于懷疑、百折不撓、積極進取的精神
懷疑是發明創造的前提,從一定意義上講,沒有大膽的懷疑就沒有科學的進步、人類的發展。沒有哥白尼的大膽懷疑,就沒有“日心說”的確立;牛頓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學說,后人推翻了牛頓的理論,不都應歸功于大膽的懷疑、百折不撓的探索嗎?
總之,健全學生人格是教學中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程,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以滿腔熱忱、不懈努力,為祖國的未來培養優秀合格的人才,這是我們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