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吳群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社會對知識、對人才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樣的對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作為教育中的基礎學科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過去的一本教材、一支粉筆式的教學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適應今天的教育。不管是為了順應新形勢下語文課改的要求,還是推動語文教學的發展,把現代教育技術融合在語文教學中,推動二者的整合勢在必行。
一、現代教育技術成為語文不可或缺的幫手
1.新課程改革引領信息技術走進語文課堂
新課程改革強調變傳統教育教師“說中學”為學生的“讀中學”等,教師成了課程的引導者而非傳授者,學生成了學習的主導者。運用多媒體,可以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主動發展,這正是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的體現。可以說,運用多媒體,有利于強化教學過程的民主性和開放性,也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需要。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可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圖、音、文交互的特點,提出開放性的問題,創設巧妙的情境,激發學生更強烈的參與意識。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開放的活動環境。這當然比傳統的教學方法要優越得多,也更容易實現學生求知過程的“主動化”。
2.媒體教學的生動性強化了語文課堂
多媒體課件交互性強,操作界面豐富活潑,而且可以產生出一種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培養學習情感,形成學習動機。音樂、圖片和影像都可以渲染情景,打破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引發想象和聯想,給學生展現一個更為廣闊、豐富的空間,給語文教學注入生機與活力。比如在復習課中,如果按照以往教法,照本宣科。沒有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生必然感到枯燥無味,沒有學習的勁頭。但是,如果利用多媒體課件交互性強的特點,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教學情境,根據復習內容的知識點設置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搶答題、問答題等,采用改錯、討論、自測、表演、競賽等方式,將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更能鼓勵學生深入探討,使學生在復習過程中把知識串聯,舉一反三,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學生的參與意識在不自覺中加強,這就增強了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果。
二、現代教育技術帶給語文學習的負面影響
1.信息技術淡化了師生之間課堂上的直接交流,不利于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不利于課堂上師生情感的互動。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是語言塑造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形象,我們必須通過多次反復的朗讀感悟其中的情感和韻味;教師用自己的閱讀感悟去引導學生閱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這樣的閱讀行為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而自從多媒體技術進人課堂以后,朗讀被很多教師給淡化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被媒體的聲音代替了。語文本身就是“語”與“文”的結合體,學習語文,不僅僅要掌握漢語語言和正確使用漢語,更重要的還要學習其中的“文”,達成其文化教育的功效。而只有朗讀,學生才能感悟到其中的文化教育意義。
2.網絡資源的大量、多樣化掩蓋了學生的分析思考過程。教師鼠標一點擊,學生眼睛跟著眨一眨。繁雜的內容使學生陷于混沌的境地,由于年齡和閱歷的關系,他們還不能夠自主地作出選擇,很容易被課件牽著鼻子走,課堂教學目標很難達成。
3.多媒體的方便性導致了一些基礎知識的忽略。比如書寫,自從有了多媒體后,很多教師課堂上難得再寫幾個字。板書是教師授課的眼睛,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板書靈活性強。能與各個教學環節嚴密吻合,可以有效地控制課堂節奏,也不受課前教學設計的限制,具有隨機應變的優勢;而多媒體雖然有形象、直觀、美觀、活潑的特點,但在此卻略顯死板。
三、趨利避害,合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
雖然語文課堂信息化網絡化是大勢所趨,多媒體技術與學科的整合是一個不可抗拒的趨勢,這是順應時代潮流,推進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應怎樣利用信息技術,如何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避開它的弱點?這是需要教師和學生雙方共同努力的。
要真正實現語文與多媒體技術的整合,不把媒體技術當作教師“機灌”的工具。首先就教師而言,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多媒體教學的特性,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出發,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出發,從優化教學過程出發,真正體現出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的優越性,使之逐步從幼稚走向成熟,實現多媒體教學與語文課堂教學的最佳整合。
就學生來說,要主動走進多媒體教學,去查找資料、去運用資料。充分理解多媒體技術對學習的意義,信任并支持課程改革,有提高語文能力的強烈愿望,能適應信息時代高強度信息傳輸的特點。
讓現代教育技術成為學習的有機組成部分,語文課堂處處開花,需要師生雙方的共同努力。身為教師的我們必須認識到現代教育技術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不能忽略了語文的學科特點。只有把多媒體與現代教育思想、教學方法結合起來,才是語文教育的根本。總之,要把現代教育技術融入語文課堂,達成整合,其路漫漫。吾輩們需探索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