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京武
【摘要】我國主導意識形態面臨著嚴峻挑戰。在戰略機制上,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在制度機制上,要實現中國主導意識形態結構的現代轉型;在文化機制上,要不斷增強意識形態的說服力和感召力。
【關鍵詞】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安全機制
意識形態安全從根本上來說,就是指保持國家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政治意識形態意相對穩定、完整。意識形態安全是一個國家安全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在全球化進程進一步推進的時代,中國的國家意識形態,一方面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斷地得以凸顯;另一方面,主流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體系結構
意識形態對于相應的社會共同體成員來說,具有凝聚整合的作用。當代中國的國情決定了在整個社會意識形態領域中起主導作用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與現存經濟、政治結構相適應而不斷發展的具有多層次的結構體系。它通過反映共同體成員或民族國家的愿望,闡明群體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使每個成員與國家休戚與共,從而喚起人們的集體意識,并在理智上形成共識,情感上產生共鳴,意志上達成共同追求,以實現共同體或民族國家有效的內部統一和社會控制。
同時,共同體成員或民族國家總是處在各種意識形態的影響下,其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憑借主導優勢把分散而相近的社會意識形態整合,把異質而對立的意識形態分化,把未完善的觀念意識形態化,以實現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聚合成社會統治觀念形態。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個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①在任何一個時代的任何一個國家的統治階級,通常要維護和發展體現其根本利益和階級意志的意識形態,并以此為指導構建一整套核心價值觀念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核心。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立足點,則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這是社會主義社會中具有最廣泛的社會基礎的意識形態要求。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基礎層次,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民族優秀傳統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這幾個基本層次的內容,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貫穿于其中,它既有廣泛的指導作用,又有確定的思想原則性,成為社會主義的主導因素。
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意識形態領域,是西方勢力“西化”、“分化”社會主義國家的重要領域。首先,西方國家通過強勢經濟、科技、信息渠道,實行多方位和整體“和平演變”戰略。1950年杜勒斯首次提出了“和平演變”的思想,他在《戰爭或和平》一書中說:“如果美國要把任何思想、消息和善良愿望的信息帶給被奴役的人民,就必須發展特殊的技術”。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西方以強大的經濟、科技實力,通過強大的信息資源和信息渠道,更加突出意識形態領域滲透的重要作用。
其次,傳播和灌輸西方民主價值觀。西方國家倚仗其強勢經濟與科技,大量傳播、輸出文化產品,并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向我國傳播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與政治制度。如前美國商務部高級官員大衛·羅斯科普說:“未來的世界文化一定要由美國文化來支配。”這種強勢推進與順勢影響,具有廣泛性、直接性與不可回避的特點,它通過教育、文化、傳媒等領域與途徑,直接著力于對人,特別是對青年思想的影響,既進行人才爭奪,更進行“思想爭奪”。再次,提出“中國威脅論”,給中國的和平崛起設置障礙。“中國威脅論”在歐美由來已久,是西方國家炮制的主觀臆測和言論。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這類言論就基本沒有停息過,不管其出發點及目的如何,都給中國的和平崛起加置了障礙,一定程度上也會干擾世界視聽,造成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機制建構
意識形態的安全關系到國家根本利益和發展戰略。在西方意識形態借助其強大的文化實力對我國進行滲透和挑戰的過程中,我們應該以文化認同為基礎,在民族共同的文化背景中尋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主導地位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第一,在戰略機制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中國的歷史發展進程,以具體生動的實踐和無可爭辯的事實,充分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威力。在探索中國革命和發展道路的歷史進程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黨和人民的選擇,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在全球化時代,我們依然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的指導權、話語權和主動權,用一元化指導思想引領多樣化的社會思想。
第二,在制度機制上,實現中國主導意識形態結構的現代轉型。毛澤東說過:“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觀實際的事物相結合,如果沒有客觀存在的需要,如果不為群眾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東西,即使是馬克思主義,也是不起作用的。”②長期以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變革與現代轉化,形成了具有強大社會整合力和民族創造力的主流意識形態,并大大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展。
第三,在文化機制上,不斷增強意識形態的說服力和感召力。意識形態是文化傳統、文化體系和價值觀念的總和,因此,建立意識形態安全機制,必須立足于文化自覺。文化自覺要求我們確立文化上的自主地位,主動地尋求與異質文化的視界融合,并以其博大的胸懷吸收和消化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從而實現民族文化生命的傳承和創新,使之能夠承當民族復興和社會發展的時代使命。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任何一個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須具有自尊、自信、自強的意識。而這種民族意識,是與文化自覺分不開的。保持對于自身民族文化傳統的認同并不斷創造,是中華民族真正實現文化自覺的重要基礎。全球背景下的文化碰撞,迫使每個民族自覺建構一種被社會成員普遍接受和認同的社會主導價值體系,以發揮價值導向作用和社會凝聚作用。堅持中華民族文化主導,自覺建構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主導價值觀,整合社會多元價值觀念體系,才能確立當代中國社會意識形態的正確導向。(作者為暨南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頁。
② 《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第二版,第151頁。
延伸閱讀
具有代表性的意識形態定義
馬克思的意識形態定義
G·馬爾庫塞指出,在馬克思那里,意識形態有三種定義:是對歷史唯心主義的否定和揭示;它是一種對社會存在的系統解釋;它在總體上是一類確定的文化。這種文化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受社會存在的制約。個人或集體都要自覺不自覺地受這種文化的影響。
曼海姆對兩種范圍意識形態的區分
曼海姆在其著作《意識形態與烏托邦》中將意識形態看作是“思想方式”,并據此分析了兩種意識形態,一種是“特殊的”意識形態,指的是由于情況真相不符合其利益,所以對某社會情景真相的掩飾或扭曲,包括有意識撒謊,半意識或無意識的掩飾,有心欺騙或自欺。這實際上體現了特殊集團的自我利益。另一種是“全面”的意識形態,指的是一種世界觀或對一種生活方式的徹底信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