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紹敏
編者的話:在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的歷史節點上,我們充分認識到,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對于中國走出“文革”后發展的困局以及東歐劇變后的社會主義低潮,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新局面,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這30年的歷史集中告訴我們:沒有理論創新,就沒有這30年的巨大成就;沒有理論創新,就無法認識中國的改革路徑和未來發展方向。可以肯定地說,是理論創新拯救了中國、發展了中國,拯救了社會主義、發展了社會主義。如何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一偉大的理論創新成果,如何繼續在它的指導下把社會主義實踐推向前進,是需要認真探討的問題。
【摘要】改革開放30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與黨的理論創新密不可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理論體系已經建立。而中國目前遇到的問題以及未來的實踐,都需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內容、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治體制改革和收入分配等方面進行新的理論創造。
【關鍵詞】理論創新 社會主義 科學發展
上世紀晚期,隨著蘇東劇變,社會主義運動陷入空前低潮,世界社會主義制度出現了嚴重危機。一些西方政治家預測,20世紀將是社會主義在全世界終結的世紀,社會主義將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遺產。在這場大危機中,究竟靠什么才能挽救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人的回答是:靠社會主義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如果說,在這場危機中,是中國拯救了社會主義,不如說是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創新拯救了社會主義。
理論創新的軌跡
這一理論創新的巨大浪潮是從上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的。那時,中國主要面臨的是自己國家潛在的制度危機:“文革”把中國社會主義推向了制度存亡的底線。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及其前后開展的真理標準討論,高舉理論創新旗幟,進行了思想上、理論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撥亂反正,在正確總結社會主義歷史經驗基礎上,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社會主義制度創新相結合,以極大的努力還社會主義以本來面目。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現在的30年間,中國人第一次對社會主義形成了真正科學意義上的全新認識:懂得了社會主義是在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指導下從自己國家和所處時代實際出發的社會主義,是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的社會主義,是處于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社會主義,是搞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是一國兩制的社會主義,是推進科學發展的社會主義,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社會主義,是和平發展的社會主義,是以人為本、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正是由這些基本認識構成的科學理論拯救了中國、發展了中國,拯救了社會主義、發展了社會主義。正是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實踐,不僅使19世紀中葉以來百年奮斗的中國民族解放與獨立的偉大事業得到空前鞏固,而且使20世紀中葉以來開創的中國百年現代化建設偉業蓬勃發展。
社會主義在中國、在世界沒有被消滅。社會主義不僅在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國中蒸蒸日上,而且以前所未有的制度力量影響著、感染著全世界。面對“文革”曾經引起的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危機和蘇東劇變引發的世界社會主義制度危機,在西方資本主義大國推行的“顏色革命”面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以其強大的科學魅力,破解了社會主義制度發展史上的兩大危局,堅定了中國和世界人民對社會主義的信仰和信賴,為社會主義注入了永
葆青春的動力與活力,實現了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實踐形態的新發展。
理論創新連接“兩個解放”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社會主義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偉大成就。這一成就集中起來就是:實現了“兩個解放”,人的思想解放和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即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而連接這兩個偉大成果的鏈環是什么呢?即實現精神向物質轉換的條件是什么呢?正是黨的理論創新。
思想解放本身既是理論創新的成果,也是理論創新的前提。但思想解放不等于理論創新,也不等于生產力的發展。從思想解放到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其間必須以理論創新作為根本支撐。有的同志說,改革開放30年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靠“摸著石頭過河”干出來的,據此貶低、甚至否認理論創新的指導作用。這是不全面、不正確的。因為,“摸著石頭過河”思想本身就是發端于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理論原則。它是一定條件下由科學理論派生出來的一種應用層面上的探索性要求。在僵化的理論原則下,“摸著石頭過河”是不能允許的。同時,“摸著石頭過河”的認識與實踐背景,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框架的提出與逐漸形成。沒有這個理論條件,“摸著石頭過河”就失去方向和意義。
今天,我們已經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理論體系,科學發展以基本的社會實踐形態正在中國全面展開。科學發展作為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發展的實踐過程和實踐結果,具有了檢測我們思想、觀念正確與否的強大功能,是衡量我們思想解放的根本尺度。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解放思想、還是改革開放,各項工作都應納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自覺性,減少盲目性,又好又快地推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
新的實踐呼喚新的理論創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大大提高了我們的實踐與創造水平,但這并不意味著理論創新可以告一段落,或者放慢步伐。新的實踐呼喚新的理論創造,迫切需要我們回答、解決社會主義實踐中的新問題。
這些新問題既包括規律層面的、也包括價值層面的、還包括應用層面的。從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看,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重大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和開展認真研究: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基本觀點內在邏輯架構和基本內容問題研究。黨的十七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歷史架構和組成部分作了明確概括,這為我們從邏輯上進一步研究這一理論體系的基本觀點及其內容,提供了充分的條件。我們的任務是要按照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要求,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基本觀點進行系統性概括。以發展為中心,以科學發展為目標,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將是貫穿這一邏輯架構的主線。
第二,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領域結構問題研究。經過30年的探索,我們突破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經濟、政治、文化三領域發展結構的認識,到黨的十七大,提出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領域的并行性結構及建設生態文明的新要求。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深入,有可能、也應當形成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大建設及其相對應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這也給我們探索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領域結構留出了巨大空間。
第三,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應對、駕馭經濟全球化風險問題研究。這是我們多年來研究社會主義、首先是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所忽視的一個重大問題。在全球化經濟到來的今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經是全球市場經濟的一部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全球化經濟中是相互交融和牽制的。這就使我們不能不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自覺地納入全球化經濟框架內。事實上,全球經濟的變動,包括發展與危機,都深深牽動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以我們要把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當代世界經濟全球化規律結合起來一起研究。
第四,關于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改革問題研究。黨提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這對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提供了理論的支撐。如何加快黨內民主和社會主義民主進程,加強權力制衡,防止腐敗,是全黨全社會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權力制衡上,如何處理黨委、政府、人大、政協的關系,能不能實現依法治黨,能不能給政協以人大議案的表決權,都需要做深入研究和探索。
第五,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國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和社會分配不公問題研究。這“三不”問題首先集中反映在“三農”問題上。“三農”問題,農村改革發展問題,是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問題,也是我國應對國際金融風險、擴大消費需求、增強社會主義經濟活力的長遠戰略問題。同這一問題相關聯的,是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和社會分配不公問題。十七大報告提出了“兩個提高”,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這是解決分配結構不合理和收入分配不公的根本性措施。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新的空間很大。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出現是理論創新的結果,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發展更需要理論的創造。我們應始終抓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創新這個主題,努力取得新進展,做出新貢獻。(作者為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副會長、教授)
延伸閱讀
困難面前要善于理論創新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原教育長、著名經濟學家李興山: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今年是我們國家經濟發展比較困難的一年,但同時今年也是共和國成立60周年,人民政協成立60周年。越是大風大浪,越是艱難險阻,越是理論創新的大好時機。比如這次金融危機,由美國引發,波及世界各個行業、各個領域。我們要深入研究它給我們的教訓是什么,從而從教訓中總結經驗,為改革發展提供決策依據。(2009年3月9日 來源: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