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榮
【摘 要】鄧小平南方講話關于生產力問題有許多理論創新:提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不僅要發展生產力,而且要解放生產力,這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還是第一次;堅持生產力標準,創造性地提出了以生產力為核心的“三個有利于”作為衡量黨的工作得失、政策對錯的標準,既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又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經濟的發展要力爭隔幾年上一個臺階。
【關鍵詞】鄧小平;南方講話;生產力;理論創新
1992年,鄧小平視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發表了影響深遠的談話。南方講話的內容豐富、含義深刻,洋溢著思想解放、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其中關于生產力的問題,鄧小平講了許多“新話”,把生產力理論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1 “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
鄧小平在南方講話中指出:“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提出不僅要發展生產力,而且要解放生產力,這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還是第一次。
毛澤東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他認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與生產力是“又相適應又相矛盾”。相適應的一面是基本方面,相矛盾的一面是非基本方面。所以,過去的提法一直是:社會主義社會應對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的某些環節進行調整。從這個意義上講,似乎社會主義社會不再有解放生產力的問題了,即使生產關系與生產力存在矛盾,也不至于發展到要改變這種基本經濟制度的地步。正如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中指出的那樣:“我們的根本任務已經由解放生產力變為在新的生產關系下面保護和發展生產力。”
然而,中國乃至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實踐表明,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盡管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初期發揮過積極的作用,但它的弊端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競爭中日益暴露出來,已經阻礙了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面對實踐提出的問題,鄧小平尖銳地指出,生產力發展的障礙來自傳統體制的諸多弊端,弊端不改,貧窮落后的面貌就不能改變,社會主義也就沒有前途。出路在哪里?鄧小平的回答是:“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他指出:“過去,只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產力,沒有講還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不完全。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兩個講全了”
按照鄧小平的理解,改革具有解放生產力的功能,因此才成為與第一次革命相提并論的第二次革命。但是,我們所要進行的改革,既不是推翻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也不是對原有體制進行細枝末節的修補,而是從根本上進行改革。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
鄧小平關于“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改革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的論斷,既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發展,又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南方講話精神鼓舞下,中國的改革突飛猛進,其中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實現了具有決定意義的兩大突破:一是,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二是,進一步明確了我國的所有制結構。這兩大突破表明中國的改革將徹底擺脫舊模式,走出一條既符合國情,又適應時代發展潮流的社會主義道路。
2 堅持生產力標準,提出“三個有利于”的新觀點
生產力標準是毛澤東首先提出來的。毛澤東在七大政治報告中,提出了檢驗政策作用的好壞、大小的標準。他說:“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于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
鄧小平繼承了“生產力標準”的觀點,在總結14年改革開放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以生產力為核心的“三個有利于”作為衡量黨的工作得失、政策對錯的標準。他在南方講話中明確指出:“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鄧小平的“三個有利于”標準是對黨的十三大規定的生產力標準的完善和發展。它不僅把發展社會生產力放在首位,而且把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重要位置。這不僅反映當今世界的時代內容,而且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及其基本經濟規律,體現了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主人這一唯物主義原理。“三個有利于” 把生產力標準、實踐標準、群眾觀點有機地統一起來,為我們確立了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取向。
長期以來,我們在判斷是非得失的標準問題上常常發生錯誤,凡事不是看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而是看它的“姓氏”問題,即看它是姓“社”還是姓“資”。即使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仍然有人顧慮重重,不敢闖,生怕犯方向性錯誤。鄧小平“三個有利于”標準的提出,使許多人從過去“左”的思想束縛中擺脫出來,掙脫了姓“資”姓“社”的困擾。“三個有利于”標準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鼓勵人們在改革開放中消除顧慮,放開手腳去努力拼搏,大膽實踐。經過實踐檢驗,正確的就堅持,錯誤的就改正,使我們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沿著健康的軌道不斷前進。用什么樣的標準來判斷工作的好壞,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關系到改革的方向和成敗得失。鄧小平提出的“三個有利于”的標準,既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又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
3 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經濟的發展要力爭隔幾年上一個臺階
毛澤東認為社會主義應該是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主要表現在于它有比資本主義更快的發展速度。早在1956年,毛澤東就提出著名的“球籍”說。雖然毛澤東的趕超戰略或加速理論導致不切實際的盲目冒進,出現了經濟比例關系失調、生產滑坡的大躍進的失誤。但我們相信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就在于能比資本主義以更快的速度發展的論斷是正確的。
鄧小平也主張我國的經濟要盡可能地高速發展,認為經濟能否高速發展直接關系到黨和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他指出“抓住機遇,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現在,周邊一些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比我們快,如果我們不發展或發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較就有問題了。”“要抓住機會,現在就是好機會。我就擔心喪失機會。不抓呀,看到的機會就丟掉了,時間一晃就過去了”。鄧小平認為經濟的發展有時快一點,有時慢一點,是合乎規律的。不能任何時候都要求經濟加速發展,但當某些機遇出現時,就要抓住機遇盡快使我國的經濟得到發展。所以,鄧小平提出,我國經濟的發展,總要力爭隔幾年上一個臺階。他指出:“對于我們這樣發展中的大國來說,經濟要發展得快一點,不可能總是那么平平靜靜、穩穩當當。要注意經濟穩定、協調地發展,但穩定和協調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這是關于平衡和不平衡的辯證法在經濟發展中的具體運用。鄧小平激勵我們要有雄心壯志,力爭在“今后的現代化建設長過程中,出現若干個發展速度比較快、效益比較好階段”。當然,鄧小平不是鼓勵不切實際的高速度,而是要求扎扎實實,講求效益,穩步協調的發展。在這個問題上,鄧小平堅持兩點論。一方面,他要求發展經濟要講實事求是,要改變50年代以來的傳統思維方式:一講發展就是壓指標、鼓虛勁的“大上快上”。另一方面,他強調要從實際出發,區別對待,鼓勵一部分基礎較好的地區盡可能地發展得快一些:“能發展就不要阻擋,有條件的地方要盡量可能搞快點,只要是講效益、講質量,搞外向型經濟,就沒有什么可以擔心的”。“比如廣東,要上幾個臺階,力爭用20年的時間趕上亞洲‘四小龍。比如江蘇等發展比較好的地區,就應該比全國平均速度快。又比如上海,目前完全有條件搞得更快一點”
鄧小平特別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這是一種通俗的表述,所謂“硬道理”,有兩層含義:一是,經濟的發展的速度可能時快時慢,但必須保持發展的勢頭;二是,在國家各項工作中,經濟的發展更具有決定意義,“發展才是硬道理”。因此,我們應該加深對生產力的重要性的認識,提高在任何時候都不忘抓發展的自覺性。
綜上所述,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推進理論創新,是鄧小平南方講話的一個特點。正如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稱贊的那樣,鄧小平“既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表現出了開辟社會主義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氣和開拓馬克思主義新境界的巨大理論勇氣”。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