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嘉慶
【摘要】在 “藝術繁榮”下,人們忽略了一個重要因素,文化教育和藝術教育本身就是同胞姐妹,缺一不可。在一些全國性賽事中,許多以專業“炫技”見長的選手們,終因文化知識淺薄,對藝術專業的理解與把握不充分而相形見絀,最后只能屈尊后位,令觀者扼腕惋惜。要改變藝術教育和文化教育失衡的局面,不是一項短期工作。
【關鍵詞】藝術 文化教育 失衡 對策
歷年來的“全國青歌賽”中,許多以專業“炫技”見長的選手們,終因文化知識淺薄,對藝術專業的理解與把握不充分而相形見絀,最后只能屈尊后位,令觀者扼腕惋惜,另有強者憑借對音樂的理解、把握和較高的綜合素質而名列前茅。其中不乏有彭麗媛、孫悅、王宏偉等脫穎而出,逐步成為藝術家。
由此可見,當今時代,真正的藝術家不僅應具備專業技能的單純炫技,還應該對作品有深層的理解和情感宣泄。這就是人們常常講到的個人文化底蘊和藝術修養。筆者感到,多年來國家級重大賽事中出現種種遺憾,“文化素養教育”和“主科專業技能教育”處于“失衡狀態”值得引起重視。
造成失衡的原因
造成失衡的原因既有歷史沿襲原因,也有現實體制的問題:
音樂發展隨歷史時期起落影響很大。我國古有宮廷樂府為達官取樂,確實創作出了許多佳作,膾炙人口而流傳久遠,但終因歷史禁錮被“下九流”、“戲子”等特定的極不平等的社會地位限制,造成了“餓死不當戲子”的偏激思想,嚴重影響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后一段時期的政治運動,不僅沖擊了我國文化教育事業,同樣給剛剛發展的音樂教育當頭一棒。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金梭和銀梭”歌聲中各行各業恢復了生機,音樂在停滯不前一段時期后,仿佛躍出圍欄的駿馬開始奔跑起來,各種音樂不絕于耳,各樣藝術比賽縈繞于目,各種藝術類級別證書漫天飛舞。可是在這種“藝術繁榮”下,人們忽略了一個重要因素,文化教育和藝術教育本身就是同胞姐妹,缺一不可。
藝術專業知識和文化知識相融性不夠。培養藝術和文化人才過程中,整體構想上忽視了“平衡發展”,而是“各自為政”,輿論引導出現過一定偏差。學生文化成績不好,就考藝術專業或體育專業。給人的錯覺是,專業是第一,只要分數先過線就成功大半。以為藝術專業之所以重要是重在專業分數,文化分數低很多也可以,從而出現脫節,也造成藝術學生重專業輕文化的思想。
藝術院校老師的主觀偏見和對文化教師的配合不夠。在現實中,不僅專業老師,而且多數家長都存在著“重藝輕文”的現象。這導致孩子入學后,文化水平滯后于專業水平許多。
藝術教育的特殊性造成的。不少大學的藝術系和藝術學校,很多時候都是犧牲學生的文化知識時間來換取專業訓練、專業演出。這進一步加深了藝術生重專業輕文化的偏激思想。
要改變藝術教育和文化教育失衡的局面,不是一項短期工作,正如《名校校長訪談錄》里所說:文化成績和素養的提高不是一日之功,絕不會“立竿見影”,他需要讓種子在合適的土壤里經過長期培養才能開花,即使這樣個別種子還不發芽。否則欲速則不達。
治理失衡的對策
根據藝術院校各自特點和培養目標,實施教學改革。河北省石家莊市藝術學校的文化課,在2004年開展“親情教學”。2005年開始實施的“情景教學”把專業藝術同文化課程內容結合起來,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影視表演專業同歷史課交叉互動,“中華民族到了歷史的危難關頭——西安事變”這一課中的角色讓學生扮演,把枯燥的課本想象版變為生動的現實版;舞蹈、戲曲、音樂等專業在思想政治課上,同樣讓學生以簡單的表演形式把課程與高雅情趣交叉教學,這項措施有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藝術素養,也擴展了知識領域。
改變教師傳統教學觀念,兩手抓,既抓教師業務能力的提高,又抓教師觀念的進步。積極創造教師交流,走出去,請進來。
建立 “和諧校園” “快樂學習”活動,校工會鼓勵教師在壓力之下學會解壓,舉辦教職工趣味運動會,學生為老師加油。創造教師快樂工作和學生快樂學習的良好環境。
積極尋求上級支持。一顆紅心抓兩手,即一心為學生,既抓學生學風,又抓教師業務能力,,兩手都要硬。并且文化、專業、其他科室“三頭并進”才能見成效。總之,藝術教育和文化教育如雙腿走路,只有共同健康成長,才能不失衡,越跑越快。(作者單位:石家莊市藝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