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巖
【摘要】素質教育是提高國民素質的關鍵,音樂審美既是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質中發揮著情操陶冶、智慧啟迪、文化提高、愉悅身心等重要作用。
【關鍵詞】音樂審美 素質教育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具有知識面廣、綜合性強等特點。音樂審美作為審美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既是諸素質的構成部分,又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質中,發揮著陶冶情操、啟迪智慧、開闊視野、愉悅身心等重要作用。
音樂審美,能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境界。音樂是情感藝術,“借聲傳情”是音樂藝術的特殊手段。19世紀俄國著名文學家托爾斯泰,聽了柴科夫斯基的第一弦樂四重奏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后,感動得淚流滿面,他說他似乎從音樂中感受得到俄羅斯人民的苦難。音樂就是作曲家和詞作家用不同的曲式、調式及豐富多彩的歌詞,來表達人們喜、怒、哀、樂的情感,表達人們美好的希望和祝愿,表現美麗多姿的自然景觀和社會美德。人們在演唱和聽賞歌頌黨和人民、歌頌美好的理想、緬懷先烈與英雄、歌唱真摯的友誼與愛情、贊美祖國的大好山河、風土人情、父老鄉親的歌曲中,通過一定的類比、聯想和想象,感受、領會作曲家意圖,引起強烈的情感共鳴。使人們的情感在這種愉悅中得到升華,精神在歡樂和享受中得到陶冶,最終在道德上有一個凈化的作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著名教育家、音樂家孔子,將“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作為育人修養的格言。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節奏與樂調有最強烈的力量侵入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方式適合,它就會拿來浸潤心靈,使它也就因而美化。”這都充分肯定了:音樂審美能夠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培養人的道德情感,提升人的思想境界。
音樂審美,能啟迪智慧,培養創造能力。創造力的培養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是國際競爭的需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靈魂。音樂審美在發展人的創造能力方面有特殊作用。
首先,音樂的產生過程就是全面的創造過程,即三度創作:作曲、表演和聽賞。其次,音樂具有“不確定性”、“非語性”和“無標準答案”的特點,它所表達的內容,尤其情感內容,只能在意會中才能領悟到。如欣賞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時,可能產生多種多樣的想象。音樂的這一特征,為人們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的充分發揮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其三,音樂的情感特征可以極大地激發人們的表現欲望和創造熱情,在主動參與中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每個人的表演,都是個性化的體現,每個人的聽賞都是獨特的理解。
音樂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最為復雜的創造結果之一。音樂對人的意識和思維的催發作用,在古今中外眾多名人身上得到了神奇的體現。如我國古代的孔子、諸葛亮等不但博學多才,而且還精通音律;愛因斯坦六歲就開始學習小提琴,他曾說過:“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啟發而來的。”由此可見,在素質教育中,將目光投向音樂,作為培養創新精神的最佳途徑,對于創新素質提升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
音樂審美,能開闊視野,提高文化素養。音樂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從音樂的起源來看,早期的音樂是與詩歌、舞蹈結合在一起的;從音樂的發展歷史來看,音樂與政治、經濟、宗教、歷史、文化都有聯系,特別是與文化的聯系更為密切;音樂與其他藝術門類之間具有相通的共性,即“藝術的形象性和情感性”。人們在感受和體驗各種藝術形態表現形象和情感中,便豐富了審美體驗。
音樂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是不分國界的。人們經常聽唱古今中外的音樂珍品,便能從絢麗多彩的音樂作品中學習歷史、了解社會、認識生活;還有助于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增進對世界音樂文化的了解,進而開闊視野,提高文化素養。
音樂審美,能愉悅精神,促進身心健康。音樂作為人類的精神食糧,與社會生活的關系越來越密切,與人的距離越來越近:人們幾乎生活在無處不飛歌、無處不飄樂的環境中。所以,社會學家勒斯納把當今的社會稱作“音樂社會”。人們之所以需要音樂,是因為它能給人們以愉悅、以享受,能使人在精神上產生愉悅和美感,“音樂即聲音使人快樂”。科學實踐證明,好的音樂可以使人心曠神怡。馬克思曾說過:“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楚。”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識、技能、操作教育,而是一種關于人的整體發展水準教育。除專業院校外,作為素質教育的藝術教育,不是培養專門藝術家的教育,而是通過藝術教育,提高人的審美境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者單位:承德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