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
【摘要】在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文化土壤缺乏、法制環境相對滯后的中國,發揮民法功能,構建公序良俗,促進德行世風,不僅符合道德生成本身規律性的要求,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與時俱進的取向。
【關鍵詞】道德 利益 民法功能
法律是促進道德的制度性力量
道德,一般說來,是指“依靠社會輿論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持的,調整人們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人們通常在兩種意義上使用這個詞,一種是把道德作為個人品行,視之為衡量個人行為正當性的尺度;一種是作為社會屬性,視之為衡量社會行為正當與否的標準。道德現象紛繁復雜,道德分類林林總總,但從其本質上講,道德無非是一種價值判斷——這種判斷與利益息息相關,總是反映和維護一定社會群體的利益,是一定社會經濟基礎的利益調整方式在觀念上的反映。具體而言,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決定該社會的道德內容及其生成方式,而道德又總是為一定經濟基礎服務;社會經濟基礎的變化必將引起社會道德觀念的相應改變。其中,法律作為社會生活條件的反映形式和社會控制手段,在道德的形成和實施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為“善良與公正的藝術”的法律,其“實際意義卻應該是促成全部人民都能促進正義和善德的制度”。從形成、鞏固和發展社會經濟基礎的角度看,法律對道德的促進作用在法治社會中主要體現在立法者總是通過實現道德的法律化,從而將本階級的道德標準、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則滲透在立法中,以此獲得全社會的普遍遵守。在諸多法律部門中,被認為是一切法律關系淵源的民法對道德風尚的影響至為廣泛和深刻。這得益于民法以其獨特的法律功能及方式作用于道德形成的社會土壤,進而促進其培養和增進,并共同致力于與該社會經濟條件相適應的社會秩序,最終形成三者的良性互動。
民法的確認和協調功能使價值觀念內化于人心
民法功能是指民法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可起的作用或發生作用的能力,就其實質而言是社會生產方式自身力量的體現,具有內在性、應然性和確定性的特點。與之相對應的概念是民法作用,指民法在社會生活中產生的影響和效果,特點則為客觀性、實然性和不確定性。民法作用是民法功能的目的和表現,而民法功能則是民法作用的前提和根據。
民法功能可以多角度予以類分,而從民事規范作為一種社會規則本身出發,可分為確認性規則和構成性規則,與此相對應,民法功能可分為確認和協調兩大基本功能。
在法治社會中,由于市場經濟的主導作用,物質利益的分配主要通過市場機制及契約手段調節實現,法律不能直接進行干預,所以民法的確認功能主要通過兩種方式體現:其一,將社會成員地位平等、每個人付出與回報相當、公平競爭及誠實信用等道德原則確認為民法基本原則,并細化為各種具體民事法律關系中的權利、義務的平衡分配;其二,將大量的道德規范轉化為民事法律規范。世界大多數國家民法關于相鄰權、不當得利、無因管理、無效民事行為、見義勇為、緊急避險及其他類似的規范都在不同程度上體現并維護了諸如互諒互讓、團結互助、拾金不昧、誠實信用等傳統美德。在婚姻、家庭、繼承等以人身關系為主要調整對象的法律中,從抽象原則到具體規定,道德內容更是隨處可見,甚至成為這些法律重要的構成淵源之一。
在制定和實施民法的過程中,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平衡和主體價值觀的不同,人們可能產生不同的需求和感受,這就需要民法能夠以合理的機制予以平衡,尋求多數社會成員普遍認可的標準,以此作為全體社會成員遵循的規則,同時兼顧對少數人利益的保護,并由此演繹出一系列制度化的設計,此即民法協調功能之所在。體現在立法上,特別是在社會轉型國家,由于相應的法制改革缺乏配套的法律規范,所以當原有的不合時宜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結構被修改或廢止而適應現實需要的民事規范尚未制定或不甚完備時,大量符合市場經濟關系的道德原則、規則便被直接轉化為法律,以組織人們按照市場經濟內在要求的以公平、誠信為核心的市場規則去從事民事活動。
以這兩大功能為基礎,民法通過對人們行為的指引、評價、教育、預測及懲戒,使人們對自己行為的后果有一個客觀、有效、穩定和理性的判斷,并在反復遵行法律規范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認同法律,被法律同化,形成法律習慣;同時使國家和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念、標準凝結為固定的原則、規則和行為模式,以此向人們灌輸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使其滲透于或內化在人們心中,并借助人們的行為廣泛傳播,最終形成符合時代經濟關系要求的道德風氣。作為自然法的最佳范例,同時也是民法經典的羅馬法(此處主要指羅馬私法)長達兩千年的發展與傳播對現代西方以商業文明為主要內容的道德風尚的形成所起的巨大作用即是明證。當我們津津樂道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往往是一個信用社會、法治社會、文明社會時,殊不知這正得益于以羅馬法為代表的大批充滿自由、正義與理性精神的法律兩千年來的陳陳相因;更應歸功于人們以法律為武器先后同氏族貴族、征服者、教會勢力、封建君主及金融寡頭進行的不屈不撓、前仆后繼的斗爭。正是這些生動而普遍的實踐、血與火的洗禮才成就了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憲政和法治為依托,以文明進步為訴求的現代西方社會道德。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良性互動
由于道德形態的承繼性和相對獨立性,由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國社會主義道德的形態實質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基于傳統的道德觀念模式的長期沉淀。下面擬從兩方面闡述中國傳統道德與社會經濟及法律的關系。
首先,從道德的內容上看,由于中國傳統上是一個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農業社會,與此相應,政治上則是一個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和君主專制相結合的中央集權國家,與這樣的土壤相伴生的是“三綱五常”、“忠恕”、“克己”、“中庸”、“和為貴”、“無訟不爭”等道德要求,而不可能生長出以羅馬法為代表的諸如主體意識、權利觀念、平等思想、自由意志那一類西方現代法精神。即使有古代法家所謂的“法治”,也與現代“法的統治”相去甚遠,因為它把法律看作帝王之具,主張的是君主專制底下的依法治國,依法辦事常常落實為嚴刑峻法,并將君王的權勢和權術作為“法治”的根本內容之一,其本質是封建專制之下的威懾主義。更遑論封建社會長期占支配地位的儒家了。他們以人倫為本,以研究帝王治術為用,專注于德治教化,較少致力于法律本身的問題及其功能性研究。
其次,以道德的形成和作用方式來看,其弊端主要體現在:
一方面,由于習慣自上而下的倫理道德的號召、灌輸和理想化甚至神化的榜樣塑造,使得道德要求沒有現實性甚至缺乏合理性,容易使人產生逆反心理,人們往往對其敬而遠之甚至言行不一。
另一方面,由于沒有可操作性的具體要求,沒有配套的制度設施作保障,特別是沒有注意到道德法律化本身的局限性,使得抽象的道德觀念很難落實到人們的具體行為中,于是只有寄希望于靠個人修養去自覺遵循和堅守。或者走向另一個極端,即以德代法、以德廢法,結果是法消德亡。
同時,由于傳統上沒意識到不同利益群體的道德受眾的特征,不注意區分不同層次道德群體的接受能力,籠統地提出道德要求,把理想道德與義務道德混為一談,以致在普通民眾中很難做到,在現實生活中往往行不通。為了建設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法治的社會主義道德文明,我們應當堅持在借鑒、吸收國外先進的道德建設經驗、成果的基礎上,立足國情,結合其他社會資源,充分發揮民法功能對道德的促進作用,在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良性互動中積極、穩妥地推動社會主義道德建設。
第一,對民法本身的要求,即“法治”的前提之一:“良法”。具體表現在:要求摒棄不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規定,加快立法進程,建立起完善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民法規范應嚴格遵循“公平”原則,消除歧視,不承認任何法外特權,同時應秉承“自由”理念,根據“凡法律未禁止的就是授權的”這一不二法則,盡量避免對法人和個人的私行做任何不必要的干涉;在立法技術上,應力求規范、嚴謹、統一,盡量防止主體立法、多頭立法,并杜絕隨意性,減少抽象化。
第二,對民法實施的要求,即法治的另一必要條件:“普遍的遵守”。從守法的角度而言,應大力加強法律基本知識的宣傳、普及,使人們對法律的權威和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對法律所維護的價值觀持認同態度,并逐漸形成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的良好意識和習慣。可以說,廣大社會成員的法律、德育意識水平是民法功能的道德作用能否充分發揮的內在動因。從司法的角度看,要求司法主體及其人員、設施都能專業化、規范化、高效率地運轉,保證民事規范切實施行于日常生活。這是民法功能的道德作用能否充分發揮的外部條件。
第三,還應認識到法律對道德的促進只是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方式也在各自范圍內對道德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民法功能的發揮本身也需要其他社會手段的配合,“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離婁上》),只有與其他社會資源所提供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形成同生共長的良性循環的社會生態系統,民法功能才能得以有效的發揮。因此,在這個問題上,應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和態度,清醒地認識到民法功能在其中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作者為四川省理工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