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 白
最近,一位大學教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看到自己的學生在畢業時,因為找不到工作而無奈的表情,我常有一種道德的壓力。聞之,心頭不禁一動。
這位教授為什么會有道德的壓力?是因為他的心里始終沒有放棄老師的責任。老師對于學生,不僅有解惑之責,師道之尊,還在于對學生有如父母的關愛,正是在這種解惑和關愛中,構建著學生的心靈和品格,讓學生感知老師的道德力量,師表風范。因此,在當下大學生就業困難面前,老師的無能為力,使他深感內心的痛苦。
其實,這位老師表達的道德壓力,已經使我對他肅然起敬。不知道還有多少老師對自己的職業道德有如此嚴格的自我約束。如果一位老師,時時感到有道德壓力,那么他對學生的知識積累一定是傾心相教的,對學生的心靈成長一定是洞察相助的,對學生生活道路的鋪展一定是清障相幫的。然而,現在,我們聽到在大學校園里,已經有學生稱老師為老板,老師與學生的關系已經成了雇主與伙計的關系。特別是一些研究生導師,拿了課題讓學生做,做了給學生付錢,成果是老師的。至于學生的學業長進,思想變化并不傾心,更不要說學生今后的畢業出路了。學生自然會叫這樣的老師為“老板”了。
大學如果“老板”橫行,這是老師道德的缺失。然而,道德的缺失并不是一個學校的問題,已經成為一個社會的問題。不少行業缺乏應有的職業道德,在法制尚不完備的情況下,這種職業道德的缺失,便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后果。在三鹿集團發生三聚氰胺事件后,社會呼吁企業家身上要流淌道德的血液,引起了民眾的廣泛思考和響應,就是因為,在社會體制轉型期,缺乏道德的自我約束,會迷失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方向。
我們是一個具有傳統道德理念的國家,在經過一次次思想文化上的所謂“革故鼎新”之后,傳統的道德標準被邊緣化了。而當社會進入市場經濟后,激發的物欲沖動,又極需道德的規范和約束。因此,重建道德體系,提高道德自覺,成了社會的緊迫任務。好在我們有優良的道德文化傳統,也經受了道德缺失的嚴厲懲罰,只要敢于繼承道德傳統,吸取人類現代文明道德成果,就仍然會成為世界矚目的道德大國。
在任何環境中都能堅守道德規范的人,使我們親近,也使我們感到凜然。
選自《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