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蘭
通過模糊的立場,并在最后一刻才亮出底牌的策略,俄羅斯左右逢源,取得以小博大的外交成績。

本月中旬,美國國務卿希拉里首次訪問俄羅斯時,克里姆林宮傳遞給華盛頓一個信息:俄羅斯不是那么容易就跟你談婚論嫁的。
這被認為是后蘇聯時代的俄羅斯為何仍能成長為世界強國的原因之一。最近幾年,盡管俄羅斯在很多方面出現衰落跡象——如人口從1993年的1.5億減少了近1000萬,俄語使用人口從3億減少到1.5億,軍事力量日漸臃腫、低效等等,但它手握儲量巨大的油氣庫和核武庫,外交上又秉承“模糊性(ambiguity)”戰略,因而仍然在世界強國之林謀得了一席之地。
希拉里的2天訪俄之旅,希望說服俄羅斯共同參與對執意要進行核武器開發的伊朗的制裁,但莫斯科方面卻讓美國感到“失望”。
據俄官方傳媒報道,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當場表示:“通過制裁來威脅只會引發負面效果,當前應該進行談判。”而僅僅在3周前,俄總統梅德韋杰夫在聯合國大會上還在向美國總統奧巴馬吹風:“(對伊朗的)制裁沒有效果,但有時也不可避免。”
而且,另據三位美國高官說,梅德韋杰夫在自己位于莫斯科郊外的寓所跟希拉里私下會面時,又重申了他對美國立場的支持。但是,拉夫羅夫的話卻表達了相反的觀點——簡直讓人一頭霧水。
有專家因此分析稱,通過模糊的立場,并在最后一刻才亮出底牌的策略,俄羅斯左右逢源,取得以小博大的外交成績。
與此同時,就在希拉里跟俄羅斯人斗智斗勇的時候,被俄羅斯人公認為最有權勢的總理普京,卻在中國進行正式友好訪問。他在訪問期間說,中俄兩國的合作,有助于“遏制”個別霸權國家。顯然,他暗指的就是美國。而就在今年年初,當奧巴馬政府向俄羅斯拋出橄欖枝,提議“重設美俄關系”時,當時普京是做出積極回應的。
難道真是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如今,俄羅斯迫切需要引進投資來開發新的油氣田。但是它并不急著做買賣,而是小心翼翼地精打細算,考慮著如何用足其資源“武器”,同時實現經濟和政治目標。
普京在訪華期間,與中方簽署了總額約35億美元的經濟合作項目,其中包括引進中國的資金,開采俄羅斯遠東及西伯利亞石油,并由俄羅斯在20年內通過輸油管向中國供油的計劃。對雙方來說,這一高額能源協議好處不少。對俄羅斯來說,它既獲得了經濟收益,而且還得以同中國加強伙伴關系,共同對抗美國的全球霸權。
在伊朗問題上,俄羅斯也在維持其模糊性策略。誰都知道,一個武裝了核武器的伊朗對俄羅斯同樣也是威脅,但另一方面,如果俄羅斯支持制裁伊朗,則有可能失去很多重要生意,尤其是軍火和核技術買賣,更糟的是,伊朗還有可能會因此向俄羅斯高加索地區的民族分離主義分子提供秘密援助。
因此俄羅斯的伊朗政策就像是在繃緊的鋼絲繩上跳舞。一方面,它警告德黑蘭自己決不能容忍一個擁有核武器的伊朗;另一方面,它又跟伊朗人一起批評西方帝國霸權,并抵制對伊朗實行制裁。
俄羅斯已同意賣給伊朗先進的導彈防御技術,但同時,它又遲遲不向伊朗發貨。
這就是俄羅斯的模糊性外交策略。
通過在制裁伊朗問題上吊著美國胃口,它從華盛頓身上撈到不少好處;通過導彈防御武器生意和在制裁問題上的曖昧態度,它又確保了自己在德黑蘭還有朋友。
與此同時,俄羅斯繼續在外交領域取得越來越多的成績,其中包括加強了它對歐洲能源市場的控制,以及最大限度降低了北約對其邊境地區的影響。
有分析認為,俄羅斯的態度如此模糊不清,是由于親西方并堅持走穩健主義路線的總統梅德韋杰夫和信奉現實主義政治的普京之間意見不合所致。但俄羅斯內部則普遍認為,兩人各自分工,意在提高俄羅斯在國際社會上的影響力。
俄羅斯智囊團“MoscowProfile”的首席研究員德米特里·巴比奇(Babich)表示:“兩人都想把俄羅斯打造成強國,并且主要外交政策也由兩人磋商制定和付諸實踐。”只不過,梅德韋杰夫和普京分別扮演“好警察”和“壞警察”的角色。
不管誰扮演什么角色,也不管俄羅斯外交決策幕后有多復雜,總之近10年來,俄羅斯逐漸將自己置身于許多重大外交政策挑戰的中心,包括伊朗核問題、阿富汗反恐、朝鮮核問題和軍控問題等等。
可以想見,有了前面的成功,這種模糊性外交,未來也就不大可能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