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洪
對中美兩個大國來說,有些利益摩擦是正常的,但如果缺乏戰略層面的互信,最終就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后果。
在中美交往史上,有幾次領導人的訪問,其影響無疑是劃時代的。比如,尼克松的訪華,開啟了中美間塵封20余年的大門,世界大三角格局誕生;鄧小平的訪美,標志著中美由此進入“蜜月期”。奧巴馬的訪華,是否會成為一個新的歷史里程碑?
如果從領袖魅力角度看,情況似乎應是如此,中國也會勁刮“奧巴馬旋風”。但這種領袖魅力最多只能起到兩國關系潤滑劑的作用,中美合作能否得到深化,歸根到底,取決于領導人的遠見和最后落實的政策。
就美國來說,可簡單概括為奧巴馬的“中國觀”和“中國策”,前者是表面的,后者則是實質的。至少從目前來看,較之于以往的美國總統,奧巴馬的“中國觀”是值得稱道的,但“中國策”則似乎依然含混。
在他上臺后,中美關系實現了平穩過渡。在許多公開場合,他對中國不乏尊重和親近。在日前于東京發表的亞洲政策演說中,奧巴馬就強調,美國“不會遏制中國”,“一個強大、繁榮的中國的崛起,可以加強國際社會的力量”。
這讓我想起奧巴馬在今年夏天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開幕式上的演講。在那次演講中,奧巴馬還特意引用了孟子的一段話說:山徑間的小路,經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條路;過一段時間沒有人去走它,又會被茅草堵塞了(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奧巴馬闡述說,美中目前的任務,就是開辟一條通向未來的道路,避免猜疑和分歧的茅草將道路堵塞。
從奧巴馬上述“中國觀”可以看出,他的魅力也確實有其必然性,這不僅在于他有演講天賦,而且他還尊重其他文化,并富有遠見。布魯金斯學會華裔資深研究員李成就對我說,奧巴馬確實跟其他美國總統有很大差別,這或許也跟他是黑人后裔、曾在亞太成長的背景有關,他因此更具有平和開放的心態。當然,中國的逐漸強大,也加快了美國人對華思維的變化。
但正如英文中有句諺語所說:“從言辭到行動,總有很長的距離?!痹谑澜缤饨皇飞?行動的重要性總是更甚于言辭,中美關系能否在新時期少些波折并更上一層樓,奧巴馬有遠見的“中國觀”是一個基礎,但更關鍵的,則在于美國的具體行動。
應該說,奧巴馬的相當部分“中國觀”都化成了“中國策”,但也很顯然,在一些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重大問題上,奧巴馬的政策依然是含混的。在經濟問題上,中國是美國第一債權國,但美國未能消除中國對美元持續貶值的擔憂;在軍事上,美國雖然言辭悅耳,但未改變對臺售武政策,也未停止在中國專屬經濟區的監聽行動;此外,美國不會放棄對中國產品的貿易保護主義舉措,同時還在大力發展與印度等其他國家的關系,“以印制華”的戰略相當明顯。
當然,對美國的部分舉動,中方也需要理解,比如,有些政策是奧巴馬面對國內壓力的不得已之舉,或者改變既定政策需要一段時間;但有些,奧巴馬未必就不是有意而為之,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美國既想拉攏中國,讓中國之力量為美國所用;另一方面,盡管奧巴馬再三澄清,但美國未必就沒遏制或延緩中國和平發展的打算。
如果說,上述結論是中方可能的誤判,那奧巴馬就應采取實際行動,消除中方的猜疑,增加彼此層面的戰略互信。對中美兩個大國來說,有些利益摩擦是正常的,但如果缺乏戰略層面的互信,最終就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后果。從這點看,奧巴馬引述孟子的話,其實也是別有深意并富有遠見的,盡管他也清楚,部分原因可能與他的“中國策”密不可分。
奧巴馬這次訪華,肯定會促使中美達成多項合作協議,但這些有形的具體成果,對正處于歷史新起點的中美關系來說,可能都還是微小的;最大的成果,應該就是中美能夠建立起真正的戰略互信,或者退一步講,為增強戰略互信奠定基礎。這就要求奧巴馬將言辭中的“中國觀”切實轉化為行動中的“中國策”。
當然,誤判往往都是雙向的,在美國需要自省和改進的同時,中國也需要有相應富有遠見的“美國觀(策)”和“世界觀(策)”,以實際行動向世界證明:中國的和平發展,不僅僅是一種謀略,而是一種戰略,這不是零和博弈,世界將從中國發展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