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 寧

“金融危機可能促使整個行業更加規范,招聘企業在自身用人的挑選上,也會更加謹慎,對待客戶、合作伙伴的態度也將更加理性。”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燒錢的年頭,這是省錢的年頭;這是發展的時期,這是困難的時期;這是三強鼎立的季節,這是萬馬奔騰的季節;這是希望的春天,這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上網找工作,可是工作在哪里?
三場裂變
“看準了再跳!”黃健翔版的吳剛和徐靜蕾版的嫦娥想必是找到好工作了,他們在今年明顯低調了很多,沒有去年那樣鋪天蓋地和大伙兒打招呼。一度,網站、紙媒、電視、地鐵、公交車、電梯里都是嫦娥姐姐。現在,不僅僅是智聯招聘,整個網絡招聘行業的廣告都在收縮,也許這是它們最困難的時候,但一場核裂變可能隨時到來。
網絡招聘的第一場核裂變是在2003年。SARS是普及電子簡歷的司令官,被困在校園中的學生和困在家里的企業通過網絡招聘走到了一起。
外資是第二場裂變。網絡招聘三強中,前程無憂在SARS風波結束后登陸納斯達克,中華英才網已經被美國網絡招聘巨頭Monster全資控股,智聯招聘則趕在這輪金融危機之前從澳洲網絡招聘巨頭SEEK和麥格理銀行手中融來1.1億美元。
手中有了錢,自然要厲兵秣馬。網絡招聘業是一個“三國演義”的故事。三國中,率先上市的前程無憂受制于華爾街投資人,反而相對低調。智聯招聘的黃健翔和徐靜蕾“黃金雙代言人”與中華英才網小超人的廣告拼殺相當慘烈。
第三場裂變,大家都在等待。占據市場70%份額的“三國”要么虧損要么賺很少的錢,它們都在受著煎熬。但不要忘記,我們本身就處在一個變革的時代,只要相信媒體生態會有一個決然的轉型,就該相信網絡招聘業會有第三場裂變,伴隨著行業聚集度的進一步提升。
問題是,裂變之前,招聘巨頭們怎么過,“徐靜蕾”們的春天還遠么?智聯招聘CEO劉浩先生現身說法,解析網絡招聘業的金融危機應對策。
應對危機
《新民周刊》:網絡招聘行業也到了最困難的時期嗎?
劉浩: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金融危機對所有的行業,包括網絡招聘行業,都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智聯招聘也受到了一定影響。智聯招聘過去幾年里的增幅一直保持在80%—100%的水平,這是一個相當高的增長水平。如今,增長的速度會有所放緩,但仍將保持一定增幅。
今年至今為止,我們感到金融危機的影響雖然還沒有過去,但是正趨于穩定,市場也已經調整到了一定階段,沒有新的收縮。如果未來市場形勢不進一步惡化,那么現階段可以說就是網絡招聘最困難的時期。
《新民周刊》:智聯招聘在金融危機前融到了1.1億美元的巨款,這筆錢打算怎么花呢?
劉浩:我們在金融危機前成功融資,這讓我們有更大的信心來做長遠的規劃。我們當時融資的時候就很明確,資金將用在市場、銷售和產品上,不會用來收購。
目前我們更多的是考慮如何服務和留住已經得到的用戶和客戶,來獲取更高的投資回報。花錢的方向,無外乎市場、銷售、產品這三大塊。前兩年我們基于對市場的判斷,在市場方面投入較多,從去年開始,向銷售方向傾斜,我們會在人員的培訓、產品的研發方面投入更多。
對于是否在“燒錢”,不同的公司則有不同判斷。有些公司商業模式不明確,僅僅為了獲得用戶眼球,風險很大。我們雖然也在花錢,但我并不認為這是“燒錢”,我相信一定會產生回報,僅僅是時間的問題。今年我們會縮減廣告預算,這是出于對市場的判斷。
目前,較大規模的行業盈利時機還沒有到。我們的方向仍是占據行業第一的位置。
《新民周刊》:您曾提到,網絡招聘的利潤率可以達到30%-40%,您現在依然這樣認為嗎?
劉浩:是的,但前提是在這個行業的地位要穩固。
《新民周刊》:您怎么看金融危機對行業格局的影響?
劉浩:金融危機的影響,從負面來說,是給大家都造成了壓力,但是從正面來看,也給行業內部的格局調整提供了契機。這樣看來,金融危機未必是件壞事。沒有危機,所有的企業都不會倒閉,但也都不賺錢。金融危機將對招聘企業如何進行資源分配進行考驗。經濟環境好的時候,企業即便犯個錯誤,再糾正還是來得及的,但在經濟環境不好之時,企業一旦犯了錯誤,改起來就很難。比如在投資方面,由于資源有限,你重視了這個地區,就可能忽視了那個地區。如果判斷錯誤,在一個地區半年下來所形成的差距,就很難彌補了。
金融危機可能促使整個行業更加規范,招聘企業在自身用人的挑選上,也會更加謹慎,對待客戶、合作伙伴的態度也將更加理性。

《新民周刊》:那么智聯招聘怎樣保證自己不犯錯?怎么省錢?
劉浩:其實現實沒有外界想象的那樣嚴峻,雖然有很多企業在裁員、停止招聘,但依然有很多行業沒有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甚至有些行業特別是有很多中小企業還在擴大招聘,智聯招聘今年將針對這些行業和企業研發新產品,擴大銷售額度。
我們不會降價。其實價格已經不是問題,本來也不高,降價已經沒有多大的意義了。
智聯招聘目前沒有規模性裁員的計劃。在控制成本方面,主要是調整資源的分配。通過前面幾年的市場推廣鋪墊,智聯招聘已經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在網絡招聘業中占據了有利的市場位置。現在智聯招聘的用戶快速增長期已過,未來將重點放到提升產品質量增加營收方面,今年智聯招聘會大幅度減少市場推廣的力度。
《新民周刊》:黃健翔從CCTV跳槽后,智聯招聘迅速和他簽約代言,成為一個經典的代言案例,現在又用徐靜蕾代言主打職場白領的高端客戶群,智聯招聘似乎很會給自己做廣告。現在年景下,廣告仍是網絡招聘最有效的營銷手段嗎?智聯招聘2009年的廣告投放與2008年相比,具體會削減多少?
劉浩: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前幾年,從傳統招聘轉向網絡招聘的用戶很多,每年增長的速度也很快,要想把這些人截住、變成自己的用戶,就需要大規模轟炸式的廣告宣傳,提高廣大用戶對我們的認知度。
但這種情況會隨著市場的發展而改變,到一定階段,網絡招聘已經被廣泛認可,每年新增的用戶數量就會減少,他們開始更關注網絡招聘的產品、服務等。這時想要留住用戶,靠大規模的廣告投放就不是最有效的方式了。
2008年智聯招聘的廣告投放量達到了9位數,2009年不會有這么多,這是我們根據市場變化所做出的調整。
《新民周刊》:網絡招聘行業發展大約10年了,三大網絡招聘行業占據了約70%的市場份額,但為什么都不賺錢呢?
劉浩:網絡招聘有很好的盈利模式,但目前競爭仍然相當激烈。雖說網絡招聘發展了約10年,但也是近幾年才出現了規模較大的增長。在這個階段,各家還都有機會一搏,所以智聯招聘在過去三五年,進行了大量的投入。應該說,網絡招聘行業的廣告投入,大于互聯網其他行業,這是由其行業特點決定的。對于面向C端的一些互聯網行業,如sina、sohu等網站,其發展增速很快,500%也是有可能的,從而其地位一旦樹立,其他競爭者很難追趕。但網絡招聘行業則不然,是面向B端的,本身不可能增速那么快,100%的增速已經是相當可觀了。這意味著,競爭者如果好好干,還是有可能超過原來的行業老大的。以前程無憂為例,2004年它上市時,對市場份額的占有有著絕對的優勢。但時至今日,其優勢已經遠不比當年。
目前還不賺錢,是因為近幾年是招聘網站向規模化質變的發展階段,要占據市場份額和獲取用戶資源,必然會有巨額廣告及市場投入,這也是智聯招聘的長期策略,資源投入比較大,所以會有虧損。
《新民周刊》:目前,一些社交類的網站也開始做招聘業務,您對此怎么看?
劉浩:一些社交網站,針對某種特定人群做招聘,也不是不可能的,但對智聯招聘來說,不會構成影響或者沖擊。因為社交網站的招聘,注定只能被定位為獵頭服務的一個環節,接下來大量的增值服務,還是需要專業人員來完成,這是社交類網站所不具備的條件。所以,社交類網站在招聘方面,更像是一個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