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煒

4月19日,大約有上千名示威者聚集于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抗議前一日法庭作出的對海盜灣(Pirate Bay)4名被告處以監禁和罰金的判決。海盜灣是世界上最大的BT下載網站,全球用戶超過2000萬。去年1月31日,瑞典檢察官對“海盜灣”提起刑事訴訟,控告網站的4名管理者“協助他人侵犯版權”。現在判決結果雖然下來了,但還有漫長的上訴道路。
組織示威的是瑞典的“盜版黨”——Swedish Pirate Party,判決結果一出來,“盜版黨”的成員增加了6000多人,由原來的1.5萬擴充至2萬多人。該組織領導人里克?福克文奇(Rick Falkvinge)說,“我國的政客們已經對整一代人公開宣戰,這些政客是數字文盲,我們需要不懼外國勢力的政治家。”這句話的潛臺詞是,來自美國大電影公司、大唱片公司的壓力讓瑞典法庭做出了這樣的判決。
2007年10月5日,美國明尼蘇達州一名叫杰米?托馬斯的婦女,被控利用P2P軟件Kazza分享超過1700首版權歌曲,其中24首歌曲證據確鑿,被美國聯邦法院判處賠償六大唱片公司共22萬美元,相當于每首歌9250美元。當時網民發起“解放杰米”運動,為她捐錢,還紛紛聲稱要搬到斯德哥爾摩去居住。因為在這些美國人看來,有“海盜”的瑞典是天堂。
從技術上來說,瑞典審判要回答的問題是——BT下載中的Tracker服務器是否侵權?它是為不同下載者牽線搭橋、讓他們彼此建立起聯系,它本身并不儲存內容文件。盡管我們被屏蔽在海盜灣之外,但我們有自己的BT網站,BT下載服務到處可得。大多數“美劇”、美國脫口秀節目都是從BT而來,也衍生了我們這里的字幕組、配音組等亞文化現象。《越獄》這個戲從來沒有在電視上播出過,但這部戲的戲迷可比《我的團長我的團》要多。年輕一代人的娛樂基本上都是在網絡上進行的。
“盜版黨”所說的“數字文盲”一詞,比較學術性的叫法是“數字移民”,而在網絡陪伴下成長的一代是“數字原住民”,這些數字原住民不希望現實世界由老一輩人完成的法律條文完全移植到網絡世界。2007年初,在美國CES大展上,我第一次看到“數字自由運動”的傳單,他們希望更自由地分享那些被法律牢牢看住版權的內容,他們認為,分享知識才能更好的創造新知。但這種有關文化創造的漂亮話可不能當真,絕大多數人只是為了娛樂,弄幾首免費的歌曲,看幾部免費的電視劇,我們都親眼看見,網絡是怎么打擊唱片業的,而我們現在目睹的是,美國的新聞業也正被打擊。
好多有新聞理想的人都以李普曼為偶像,我也以他為偶像,他的專欄曾經開在美國100多家地方報紙上,那就是收100多份稿費,我剛入行的時候,我的老師畢大爺說,為什么新華社能發通稿,我就不能發通稿?我也曾經有李普曼和畢大爺那樣的理想啊,我覺得這是一個專欄寫手能夠獲得的最大尊重。后來我明白了,誰也別想當權威了。自由、平等、分享,每個人都通過BT和電驢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
這起判決之后,英國《經濟學家》發表評論說,這是媒體公司的小小勝利,但是“不勞而獲的欲望將使盜版在今后一段時間仍存在”。4名被告說,他們的BT站點“就像Google一樣”,所以,英國《衛報》一篇博客文章說,“看著拉里?佩奇、謝爾蓋?布林(Google的兩位創始人)和埃里克?施密特(Google CEO)被扔進監獄也挺好玩的。”
這戲劇性的一幕暫時還無法出現。但是,前不久,《華爾街日報》總編羅伯特?湯姆森說:“對一些網站最好的形容就是互聯網大腸中的寄生蟲或者科技絳蟲。讀者已經習慣了互聯網上大部分內容應該免費,而我認為這個認知是錯誤的。但是谷歌等新聞聚合網站則利用這種錯誤認識盈利。這些網站幾乎沒有認識到為它們帶來盈利的內容是其他機構創造的。”
媒體行業與互聯網之間的斗爭還要繼續,海盜灣的審判是一部電視連續劇第一季的最后一集,欲知后事如何,誰活著誰就看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