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守國
2007年夏,美國次貸危機全面爆發,最終在2008年9月升級為一場全面的金融危機。隨著全球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影響的加深,全球經濟在經歷連續4年5%左右的高速增長之后,2008年急速掉頭下滑,致使美歐日三大經濟體陷入衰退,世界經濟嚴重減速。
目前這場全球金融危機正迅速向我國蔓延。從實際經濟運行來看,我國經濟在連續五年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之后,2008年增速下滑到9%,這也是中國自2002年以來首次全年增長率低于10%。逐季看來,我國經濟增長自2007年第二季度之后已連續5個季度下滑,2008年第四季度中國經濟較上年同期增長了6.8%,經濟增長率大大低于2007年同期13%的水平。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與最近5年的兩位數的經濟增速相比,中國經濟已經告別了持續升溫狀態,進入了調整期。預計,2009年中國經濟增速將在8%左右。
過去5年間,陜西省GDP平均增長13.7%,已經形成了經濟上行的平臺和通道。受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全國經濟增速普遍出現回落,但陜西經濟依舊保持了高增長。2008年全省經濟總量(GDP)達6851.32億元,增長15.6%,新世紀以來連續7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總量提高到全國第19位,增速列全國第4位。人均GDP達到2627美元,增速列全國第18位。2008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256億元,增長25.3%,增速在全國居首位。實現固定資產投資4385億元,增長32.8%,增速列全國第7位。全省財政收入1104.2億元,比上年增長23.7%,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和國內經濟形勢的新挑戰,陜西應該在危機中找機遇,在機遇中求發展。
從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看,凡是當一些國家和地區出現經濟危機的時候,往往是另外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機遇。1929年美國出現了持續10年的金融危機,恰恰在這個時期蘇聯得到了迅速發展。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帶來了山東經濟的崛起。目前這場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帶來了嚴重沖擊。如果把握的好,將是地處西部的陜西實現大發展的新機遇。
我認為,在全球金融危機和我國經濟調整的形勢下,陜西經濟發展面臨四大機遇:
機遇一:產業升級。從全國來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模式,基本上走的是低成本、高增長的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之路。這種模式帶來的大都是低端產業,比較粗放,大量消耗資源,同時造成環境的污染。陜西要避免這種模式,就要把科技優勢和產業發展相結合,按照產業升級的要求形成新的發展模式。陜西現有中小企業應對金融危機,要實現長久發展,一定要產業升級。陜西的制造業、加工業必須進行科技升級,不能重復沿海的低端制造業,中國的經濟不可能靠小商品產業來支撐,更重要的是未來經濟占有率更大的是高端產業、創新產業。
自主創新是推進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動力。要堅持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組織實施一批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及重要裝備開發項目,加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健全區域創新體系,完善自主創新政策,加大自主創新投入,優化自主創新環境,推動企業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加快創新成果運用,培育一批知名品牌、龍頭企業和優勢行業。同時,要高度重視培養和引進創業創新人才,加快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建設一支高水平的技能人才隊伍,為產業升級提供強大的人力資源支撐。
機遇二:產業轉移。在金融危機進一步蔓延的背景下,我國企業投資正在向中西部轉移,陜西面臨承接產業轉移的機遇。從國際產業轉移的規律來看,上世紀50年代,像家電和低端制造業的生產中心在美國;上世紀70~80年代轉移到了日本、韓國;我國改革開放之后,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逐漸轉移到了東部沿海地區;今天,由于金融危機造成各個產業的衰退,導致制造業向中西部轉移。之所以向中西部轉移,主要源于國際產業的分工和定位因素,尤其是成本因素,中西部的產業成本要比沿海低;另一個原因,就是金融危機造成全球經濟衰退后,外需減少,沿海出口型企業逐漸蕭條,國家擴大內需,就必然向中西部轉移,靠近國內市場。
承接產業轉移,有利于利用陜西的資源、人口等方面的比較優勢,有利于在先進企業的幫助下,學習工藝和產品創新技能,逐步升級制造能力,促使產業快速成長。所以,陜西未來新一輪的招商引資的重點應該是從外資轉到內資、以商引商。
2008年8月,陜西省政府出臺了第88號文件,要求各地區積極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經過3~5年努力,全省累計承接產業轉移項目達到5000個,引進省外資金突破3000億元,初步形成20個工業產業集群,100個具有一定規模、產業協作配套、基礎設施完善的工業園區,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體系。
機遇三:產業替代。目前,陜西突出的產業優勢是能源化工,以煤、油、天然氣為主的能源產業是陜西的最大優勢。但是,考慮到能源產品國內外市場的變化和不可再生資源的可持續性,陜西應未雨綢繆,發展具有特色的替代的產業布局,如輕工業、現代服務業、文化旅游產業等。
傳統的低端制造產業不行了,就必須用優勢資源來尋求替代,即依托優勢資源發展產業替代。制造業之外的新興產業,像現代服務業、文化產業、現代農業等,都應該是陜西中小企業轉型的方向。比如,陜西嘉匯置業有限公司,曾經致力于房產業,近幾年轉向文化產業,投資連鎖書店,如今它的漢唐書店已經形成品牌,有7家連鎖店,年收入超過1億元。
機遇四:產業整合。這次金融海嘯將帶來一次行業洗牌,這一機會可以使一些企業實現低成本擴張,進行兼并重組,推進產業整合。如,同類產業的中小企業應該并購整合、兼并重組,并且與大企業形成配套關系。比如,長慶油田遷到陜西后,就帶動了300多個中小企業的配套;而陜汽目前70%的配套設備不是在陜西,如果圍繞陜汽配套的大部分中小企業都在陜西,不但減少了陜汽的運轉成本,還帶動了本地中小企業發展。
當然,在產業整合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企業的優勝劣汰,這是中小企業成長的必然規律。改革初期,全國有4萬家家電企業,經過20年的產業整合,現生存100多家,僅剩2‰。
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國內經濟形勢的新挑戰,陜西在危機中如何搶抓機遇,我建議:
建議一:做大投資。從國家應對這次金融危機策略的“三駕馬車”(即投資、出口和消費)來看,作為西部省份的陜西,目前靠出口拉動內需不現實,陜西人均收入比較低,依靠消費拉動內需也不現實,所以未來陜西經濟的發展,依靠投資拉動就成了主要動力。這樣,陜西就應該充分利用國家擴大內需的機會,加大陜西投資力度,擴大產業規模,千方百計爭取國家的支持。
目前陜西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的加速階段,投資還有很大的需求和空間。陜西省還有著豐富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盡管全球經濟增速下滑,但經濟增長受資源約束的根本趨勢沒有改變,豐富的資源優勢能夠為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因此,為了實現2009年陜西經濟增長13%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將超過6300億元的目標,陜西省必須抓住中央實施“擴內需、保增長”的政策機遇。
建議二:做強集團。改革開放30年,以溫州為代表的東部沿海地區發展模式被譽為“小狗經濟”,是以小商品、低成本、高產量為特征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但是,從山東經濟發展的經驗看,以大公司大集團引領的“大象經濟”模式更需要陜西借鑒和學習。
建議三:做活政策。如:近期中央銀根放松,施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這是陜西企業擴大融資的機會。為了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國家允許地方政府進行小額貸款公司試點,陜西省要擴大試點規模,加快審批進度,進一步激活民間投資。
巴菲特說過:當別人貪婪時,我恐懼;而當眾人恐懼時,我貪婪(Be fearful when others are greedy,and be greedy when others are fearful)。在全球金融危機和我國經濟調整的形勢下,陜西人不需要恐懼,而更需要“貪婪”!
(作者系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