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成
【摘 要】思想政治課教法改革,重在發展學生創新能力,實現這一目標關鍵是培養學生養成自主性學習、鼓勵開放性學習、形成探究性學習。
【關鍵詞】思想政治 教法 創新能力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及教育的信息化、網絡化,“終身學習”,“創新學習”等教育理念進一步得到人們的認同。傳統的教育模式正在醞釀重大的突破。政治課教學面臨著有史以來最為深刻的變革。努力創建一個有利于學生探索政治理論的學習環境,使學生成為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它成為政治課教法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
一、學法指導養成自主性學習
自主性學習,就是指導學生遵循學習的基本規律,依據政治課教學的主要特點,科學地安排
利用好課余時間,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活動計劃。明確學習方法,鞏固與擴展所學政治理論,提高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讓學生“學會”轉向讓學生“會學”,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制定學習計劃
指導學生按政治課學習的要求和個人的學習特點,科學地制定周學習計劃、月學習計劃和學期學習計劃。合理的科學地支配自己的學習時間,逐步養成自覺自控的學習習慣。
2.安排預習內容
指導學生閱讀,一般分為三類:一是粗讀,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內容,二是細讀,抽象或概括出主要原理。三是精讀,把理論和實際聯系起來,提出頗有見地的見解。指導學生查閱有關資料、工具書、參考書、論證教材的觀點,根據最新信息和社會實際,分析、評價所學理論。
3.指導復習要點
不管是單元復習、階段性復習、還是總復習,教師既不給學生作標準答案、也不給學生劃定總復習范圍,而是讓學生自主為所學內容進行梳理、歸納、穿線,制作各類圖表、表格等。允許學生在大前提不錯的情況下,有異想天開的復習法,有“離經叛道”的答案。在作業和試卷的評價中,重視學生的思維火花,挖掘與眾不同的見解,以此激發學習政治課的興趣和積極性。
二、質疑釋疑,鼓勵開放性學習
開放性學習,就是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多問、善思、能辨,讓學生在討論、辯論中展示個性,從而培養學生標新立異,敢為人先的勇氣。
1.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
在政治課教學中,努力創設民主、自主、和諧、安全的學習環境。讓教學的過程成為培育科學精神和創新品質的過程。為此,教師必須用愛去打開學生心靈的窗戶。要理解、要寬容、要原諒、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必須明察秋毫,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善于欣賞他們的興趣愛好,一言一行乃至奇思妙想,毫不吝嗇地表達教師的真誠期待。
2.巧設疑點,擴展學生創新空間
問題的設計要以教材的重點、難點、社會生活的熱點為主,要以學生思想上的疑點、知識點上的薄弱點為主要內容。首先,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大膽放手,留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學生利用舊知識做鋪墊,設計千奇百怪的導入方式,多姿多彩的課后小節,既鍛煉了他們發散思維的能力,又滿足了他們的求知欲和成就感。其次,通過多種設疑形成問題空間,促使學生為“問題”而思,為“問題”而問,為“問題”而學,為“問題”而創。設疑應抓住關鍵性問題由淺入深,深入淺出。如用五個W(when,where,what how,why)進行提問,激活了學生的創新欲望,使學生多思考、多動腦、多開口。設疑應注重多元化,不能按固定不變的模式,千篇一律的方法。如講“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時,通過多媒體教學片段、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積極思考,使學生不僅理解了所學的哲學原理,而且正確理解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通過引導學生“多思”,從面上打開了學生的思路,把課本上簡潔的概念和復雜多樣的現實生活掛起鉤來,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于“疑”處生疑,開動腦筋研究問題,得出有創造性的答案。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政治理論課的濃厚興趣,提高了政治課的課堂教學質量。
3.討論辯論,展示學生創新能力
首先,在政治課教學中,教師扮演的角色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而是與學生平等相待,教學相長的朋友,對教師設計的疑點,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只是一位參謀、一位顧問、一位幫助發現問題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真正實現由“權威型”向“民主型”的轉變。其次,展開熱烈的討論,改變“我講你聽”,“我向你答”的教學模式。學生依據教材的中心點,學術上的爭議點,擬定討論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真理的客觀性”,“矛盾的特殊性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用已掌握的知識和最新信息,理論聯系實際的論證,說理。再次,針對教材的難點社會上的熱點問題。如學習《政治常識》中的“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內容時,黨內存在的“腐敗”問題和官僚主義是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教師要正視現實,尊重事實,相信學生,啟發學生提出問題,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就黨內的“腐敗”問題、“工人下崗”問題、“大學生擇業”問題,適時召開辯論會。辯論會上,同學們針鋒相對唇槍舌戰。充分發揮了每個學生的潛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和諧的發展。澄清了學生的模糊認識,堅定了思想信念,自覺擁護黨的領導。
三、實際參與,形成探究性學習
探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從自己感興趣的理論及熟悉的生活中選擇并確定課題、到實踐中去調查取證,走訪專家學者,收集信息等。它突破了原有的政治課教學的封閉狀態,把學生置于一種開放的現實多元的學習環境中,給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空間。
1.社會調查,了解社會
首先引導學生明確研究的內容和方向,擬定調查的主題和目的,選擇調查的對象和范圍,制定調查的方法和過程,然后讓學生自主選擇具有科學性、實踐性、邏輯性和可行性的課題。如“家鄉的小市場”,“小學教育的現狀”等。有目的有選擇的進行專題調查,訪問專家學者,如進行市場調查,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點,存在的矛盾;走訪教育專家,了解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未來發展的趨勢;經歷一定時期的調研,通過多種手段占有了大量的信息資料和數據,依照“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制作,撰寫論文和調查報告,形成研究成果。
2.手牽手活動進行教學實踐
和偏遠的農村小學建立有效的社會實踐基地,供學生進行調查研究,教學實驗,讓學生多層次、全方位、多角度的觀察社會。在手牽手活動中,學生勇敢走上講臺,用所學的知識,用自制的教具,準確生動地傳授知識,耐心細致輔導學生,展示了一個未來教師的實力。
3.制作課件,深化探究性學習
從教材內容的需要出發,學生們動手動腦,搜集資料,上網查詢,圖片掃描,制作了“改革開主席二十年”,“黨的光輝歷程”,“相信科學,反對邪教”等各類課件。拓展了想象創新,使教學節奏明快,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既輕松而又毫無壓力。
政治課課堂教學改革,給學生思維活動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查閱資料中體會了書海茫茫,學海無崖;在社會調查中體味了人生,了解了社會;在討論辯論中增長了知識和才干;在實踐操作中體驗了創新與研究的樂趣,在自主學習自主研究中獲得了一種新的學習經驗,充分發展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作者單位:雞西大學文法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