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慶
【摘 要】高職教育改革是從國家到全社會都十分關注的一個戰略性問題,本文借鑒國內外高職教育的成功經驗,提出了高職院校學生考核體系改革的一種獨到見解,并分別從市場化、多元化、學分化幾個角度進行了闡述。同時,也對相關的配套措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高職院校 學生考核體系 改革
高職院校的教育改革是一項意義重大,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長期以來,很多業內同仁對這
類問題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積極探索和研究,為我國高職院校的健康發展和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對這一系統工程中學生考核體系這一環節如何進行改革的探討則相對較為薄弱,為此,我們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認為高職院校學生考核體系的改革應走市場化、多元化、學分化的道路。
一、高職院校學生考核體系改革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論
目前,高職院校現存的學生考核體系仍帶有很濃厚的學歷教育考核色彩,基本上還是沿襲著普通高校的考核方式,僅憑一紙卷面考核分加上少量的實習實驗課成績就可決定一個學生的合格與否,這是有悖于高職院校的辦學宗旨與培養目標的一種積習,是應列入必改范圍之內的。所謂市場化,即指按市場需求的人才類型和知識能力結構,來確定考核方式,也就是一改傳統的學府化考核方式,完全按市場和企業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以最能考核學生實用型能力的考核方式來考核學生的真實水平。
考核體系改革應具備的第二個特點是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學生有關的最終評定標準除了卷面和課堂考核之外,還應有實習實驗考核,社會相關能力考核,如市場調查、營銷實踐、策劃宣傳、協調管理、商務洽談、禮儀等,有的還需有技術創新考核,相關設備操作與維護考核,相關國內外前沿性知識、法律知識考核等等。這樣才有可能全面強化學生的綜合業務素質,培養出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的復合型人才。
考核體系改革應具備的第三個特點是學分化,這里所說的學分化不同于通常意義上的學分制,它是將學生考核中的科目分解成若干個子項,例如:市場營銷專業,不僅要考營銷理論,還要將營銷策劃、營銷實踐、口語表達、市場調查、甚至體能都列入考核范圍,然后再依主次輕重給各個子項設定一定的權重和分值,總分可以是百分制,也可以多一些,讓學生自由選擇參考的項目,當各個子項的考核分值相加達到60分即可視為該科考試合格。這樣的考核有兩點優勢,一是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報考試項目,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特長發揮,二是避免了原有考試方式的重理論,輕技能考核面窄的弊端,從考核方式上保障了人才培養的實用性和多面性。
二、高職院校學生考核體系實施市場化、多元化和學分化的必要性
1.國內外高職教育的發展現狀證明,高職教育改革必須走市場化與企業緊密結合的道路,以高職教育發達的德國為例,被譽為德國經濟的秘密武器且被德國人引為自豪的是雙元制教育,它是德國職業教育的核心內容,該體系為戰后德國經濟騰飛做出了巨大貢獻。
所謂雙元制職業教育,是指青少年既在企業里接受職業技能和與之相關的專業知識培訓,又在職業學校里接受專業理論和普通文化知識學習的教育模式,即將企業與學校,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有機結合,以培養高水平的專業技術人員為目標的職業教育制度。
它的基本流程是:
這種職業教育體系的本質就是培訓企業和職業學校“雙元”共存,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整體培養目標上合二為一,在培訓過程中又一分為二。
2.國內高職教育畢業生的綜合能力與企業的實際需求的差距,要求高職院校加大包括考核方式在內的教育改革的力度。日前,我們對省內55家企事業單位進行了一次專項調查,其中有近40%的受訪企業認為高職畢業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欠缺;64%的用人單位認為在學校考高分的學生往往動手能力不強。而造成上述情況的主要原因,65%的單位認為是學校與企業溝通少,辦學與社會需求脫節。
3.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學習狀況要求高職教育的教改,特別是考核方式的改革必須與市場實際需求更緊密地相結合。在我們對省內外7所高職院校645名學生的調查中發現,有50%學生對考入高職院校的滿意度為一般,認為高職院校牌子不夠硬,對本專業持一種無所謂的態度。究其原因是該類學生認為學校現行的教材與社會實際需求關系不大,畢業生的綜合能力差。對“現有的教材教法考核方式與培養實用型人才的培養宗旨”是否吻合一欄,有286人回答:“差距較大”。從上述傾向不難看出,學生對本校專業的滿意度、興趣度、勤奮度都處于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如果從教材教法考核方法等方面,加以適時而實用的改革,將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十分有利于提高其綜合素質和能力,提高就業競爭力,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三、與高職院校考核體系改革相關的幾個實際問題
在高職院校學生考核體系改革的實施過程中,還有一些實際問題尚未解決,如果這些問題未加解決,將會使其改革效果大受影響。
1.學制變化引來的實際問題。高職院校的學制一般為三年,實行考核學分化之后,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獲取合格學分所需的時間將會有一定的差距,有的可能提前畢業,有的學生可能要延遲畢業,這類學生如何管理,費用如何收取,畢業證發放的時間差等問題如何解決,都需優先考慮并妥善解決。
2.教師工作量計算問題。實行考核學分化后,各專業學科將依據市場實際需求,將原有的單一的卷面考核實驗考核加上實用能力考核后分解成若干個子項,每個子項依權重設定一定的分值,像商品“超市”一樣,供學生自由選擇自己擅長和感興趣的子項來學習備考,這樣勢必造成在選課上的流動性較大,原有的實體班級將被課程班級所取代,由此引出的各科任教師工作量的計算方法顯然已不適用,還必須有一種新的計算方法與之配套實行。
3.如果實行市場化的考核方式,必須有與之適應的企業崗位供學生實習實踐,要有來自一線的對學生實用能力的評估和考核意見,這就要求學校有更加廣泛而牢固的用人單位為合作伙伴,建立密切和對口的聯系,才能把這一改革舉措落到實處,這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前期準備工作。
高職院校的教育改革進程中,需要我們的教育決策層,學校管理層,基層工作者、社會和企業的廣泛支持,并為此做出巨大的努力,才有可能收到實實在在的效果,使高職教育真正步入健康高速的發展階段,為我國經濟建設的騰飛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占鋒.關于學分制的思考.黑龍江高等教育.
[2]張長海.完全學分制的幾個相關概念問題研究.華南師范大學.
[3]霍利華.從中德職業教育的差異引出的幾點思考.教育教學論壇.
(作者單位:石家莊信息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