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應梅
【摘 要】本文針對現行《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對醫療損害賠償的規定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了應該建立專門的醫療損害賠償法的構想,以期更好地保護患者和醫療機構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醫療損害賠償 缺陷 完善
隨著醫療事故糾紛的增多,越來越多的學者已經認識到,醫療事故的問題已不僅僅是理論問題,而是具體制度的構建問題。目前,隨著對醫療事故處理機制的深入研究,焦點已集中在醫療損害賠償問題上。醫療事故損害賠償對醫患雙方來說都是極為關鍵的一個環節,但在醫患糾紛的處理實踐中,這又是最為困難的一個環節,下面筆者就針對我國現行法律對醫療損害賠償的規定在此基礎上分析現行法律的缺陷。
一、現行《條例》對醫療損害賠償的規定
(一)確定了賠償的原則
《條例》確定了發生醫療事故給受害人以賠償的原則,其向“有損害即有賠償”的民法理念邁進了一步。
(二)明確賠償根據
《條例》第四十九條規定:“醫療事故的賠償,因考慮下列因素,確定具體的賠償數額”:
1.事故等級;
2.過失行為在醫療事故損害后果的責任程度;
3.事故損害后果與患者原有疾病狀況之間的關系;
(三)賠償項目與標準
《條例》明確規定了十一項賠償項目和標準,此規定由承擔醫療事故責任的醫療機構一次性付清。具體為:
1.醫療費,按照醫療事故對患者造成的人身損害進行治療所發生的醫療費用計算,憑據支付,但不包括原發病醫療費用。結案后確實需要繼續治療的,按基本醫療費用支付。
2.誤工費:患者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誤工減少的固定收入計算,對收入高于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平均工資3倍以上的,按照3倍計算;無固定收入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平均工資計算。
3.住院伙食補助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伙食補助計算。
4.陪護費:患者住院期間需要專人陪護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平均工資計算。
5.殘疾生活補助費:根據傷殘等級,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年平均計算生活費,自殘疾之月起最長賠償30年;但是,6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15年;7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5年。
6.殘疾用具費:因殘疾需要配置補償功能器具的,憑醫療機構證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費用計算。
7.喪葬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規定的喪葬費補助標準計算。
8.被扶養人生活費:以死者生前或者殘疾者喪失勞動能力前實際扶養且沒有勞動能力的人為限,按照其戶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計算。對不滿16周歲的,扶養到16周歲。對年滿16周歲但無勞動能力的,扶養20年;但是,60周歲以上,不超過15年;70周歲以上的,不超過5年。
9.交通費:按照患者實際必需的交通費用計算,憑據支付。
10.住宿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補助標準計算,憑據支付。
11.神損害撫慰金: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費用計算。造成患者死亡的,賠償年限最長不超過6年;造成患者殘疾的,賠償年限最長不超過3年。
二、《條例》在賠償問題上的主要缺陷
第一,《條例》第50條規定的賠償標準與《國家賠償法》規定的人身損害賠償標準相差較多。比如按照《條例》,對誤工費最高賠償額為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平均工資的3倍,比《國家賠償法》規定的5倍要低2倍;患者死亡的對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賠償最多僅為6年當地居民平均生活費,而《國家賠償法》規定的死亡補償費為國家上一年度職工平均工資20倍;患者殘疾的,對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賠償最多僅為3年的當地居民平均生活費,而《國家賠償法》規定對喪失勞動能力的要賠償10倍到20倍的職工年平均工資。
第二,《條例》規定的醫療事故損害導致患者殘疾和死亡兩項所獲得的賠償相差很大。殘疾補助基金最高可達33年,而死亡的精神損害撫慰金只可獲得6年。這種“重殘輕亡”的賠償導向不利于人們對生命的尊重和維護。當出現醫療殘疾的后果時,醫務人員為了減少賠償責任,寧可把患者推向死亡。這種行為取向,固然有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問題,但制度的導向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的缺陷,它違背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和現代法治的人權原則。
三、我國醫療損害賠償制度的完善
(一)制定專門的《醫療損害賠償法》
醫療行為雖然屬于民事法律的調整范圍,但鑒于其本身的特殊性,用民事法律規范調整過于原則和模糊,不利于醫患雙方權益的保護,因此有必要制定一部由全國人大制定的專門處理醫療損害賠償的法律。這主要是出于兩方面的考慮:一是對于患者生命健康權和醫療機構正當行醫權的保護。二是協調它與《民法通則》、《國家賠償法》、《民事訴訟法》以及相關司法解釋之間的關系。專門的醫療損害賠償法應屬于民事法學范疇,主要涉及醫療事故鑒定,醫療損害賠償等一系列的民事法律制度。
(二)醫療損害賠償制度的完善
按照《民法通則》第119條的精神,在發生侵權行為的場合,加害人應當對受害人的損失負全部的賠償責任。然而,《條例》第50條關于醫療事故所造成的損害的賠償是有限的,并不是全部的賠償。
有學者認為,醫療事故賠償比國家賠償和一般民事賠償的標準低,是可以理解的。其理由是:醫療機構對醫療事故受害者予以賠償,實際上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對受害人的賠償最終還是分攤在所有的患者上,而不是國家出資賠償。筆者認為,這種觀點值得討論。我們完全可以通過醫療事故責任險、醫療企業稅后利潤法定比例提取,社會各界捐資等途徑來解決醫療事故賠償金的問題,只有公正、公平地要求醫療機構承擔其應承擔的責任,才能不斷的促進我國醫療衛生行業的發展,才能確實保護廣大患者的合法權益。
(三)建立醫療保險責任制度
醫療行業的高風險性,是客觀存在的。醫療損害賠償額在不斷增加,為確保損害賠償能夠實現以及醫療機構的正常經營,可以通過保險的方式解決醫療事故的損害賠償問題。其責任保險金的來源可以由三部分組成:一是醫院和醫生拿出相應的比例作為醫療機構和醫生的風險保障;二是政府從稅收中拿出一定比例作為醫療責任保險金的投入,補償醫療機構醫療收入與賠償之間的差距;三是對患者增收一定的比例作為保險金。
投保醫療保險責任已是國際上通行的做法,其最大的好處不僅在于可以很好的解決醫療糾紛,分散醫療風險,有效保障醫療雙方的合法效益,而且解除了醫療機構的后顧之憂。而患者在遭遇醫療損害時也能得到公正的補償,只要我國能夠針對現在的問題采取有效措施,借鑒外國經驗,醫療責任保險制度必能惠及人民大眾。
參考文獻:
[1]高祥陽,陳宇.醫患糾紛?醫療事故賠償?患者維權完全手冊[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3:12-45.
[2]鄭安平.衛生法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78-89.
(作者系貴州大學法學院2008級民商法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