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忠 張玉霞
摘要任何建筑都是由面積迭加構成的,面積單元控制著建筑體量。提高館舍面積利用率,應做細設計任務書,謀劃好平面設計,不要脫離《圖書館建筑設計規范》,不應湊模數,應控制好柱網尺寸,匹配適當設施設備,用管理補足建筑缺憾。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建筑面積建筑設計面積利用率
1、引言
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圖書館建設熱不斷升溫,且呈現越建越大的趨勢。據東南大學出版的《高等學校圖書館建筑設計圖集》統計,1990—1993年投入使用的33所院校新館中,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的有15所,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僅1所。近年筆者走訪的不下二十幾所高校圖書館,新建館沒有小于1萬平方米的,2萬平方米的為數不少,超過3萬平方米的有之,5萬平方米的不鮮見。新建圖書館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追求體量、追求環境、追求舒適、不吝嗇面積的現象,不講究提高面積利用率。業界人士近年對圖書館建筑的研究中,多為研究圖書館建筑文化、建筑理念、建筑環境以及信息時代對圖書館的影響等,少有對館舍面積利用率的研究。
一幢圖書館建筑,少則幾千平方米,多則幾萬甚至十幾萬平方米,目前的土建單方最低造價要在1500/m2以上(不包括土地價),建成后要使用50-100年。3萬平方米的圖書館面積利用率要能提高1%,則300平方米就有45萬元的投資效益,如果再考慮上建筑的使用年限,投資效益就更為可觀。
對此問題的研究,筆者曾以“館舍面積利用率芻議”為題,于上世紀90年代初做過討論。當時針對館藏文獻逐年增長與原國家教育委員會1992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建筑規劃面積指標》矛盾,針對計算機等多媒體技術在圖書館應用的現實,從管理學的角度,采用運籌學的方法,從靜態中要面積,側重研究了對原有館舍如何提高面積利用率的問題。時過境遷,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我國經濟的平穩快速發展,各級政府越來越認識到了文化對經濟的推動作用,圖書館的建設亦受到了關注和重視。然而,筆者考察過的不下幾十所圖書館尤其是新建館,或多或少地存在使用上的不足,有些建筑缺憾給使用帶來諸多不便,面積浪費現象較為普遍。分析其原因,一是圖書館功能在擴展,建筑設計跟不上使用功能的變化,二是個別建筑設計追求點存在誤區,三是建筑設計任務書的編制存在盲目性。因此,本文試圖以所在的河北廊坊師范學院(以下簡稱我院)圖書館為例,對新建圖書館和已交付使用的圖書館如何提高面積利用率做些探討。
2、我院新建圖書館樓的基本情況
2.1我院圖書館樓系全框架結構,柱網尺寸為6.0m x6.0m,建筑面積13804.46m2,建筑總高度22米,總長度117米。地下一層,地上五層。最大效用面積12426.11m2,為90.02%。
2.2我院圖書館樓存在的不足。一是一線用房面積少,只占53.01%。二是由于建筑造型為“凹”字型,樓梯必然增加,占去了8,05%(1111.33m2)的面積。三是樓道也安排了一個柱網空間,占去了13.26%(1830.62m2)。四是單元空間面積小,最大的閱覽室只有323.94m2(使用面積)。五是由于采用中央空調,附屬用房面積增加,占3,28%(452,70m2)。
3、對提高館舍面積利用率的幾個相關問題的討論
任何建筑物都是由面積迭加構成,面積單元控制著建筑體量,一般情況下,單位工程造價也是以面積為單位換算的,建筑設計也以分割面積的形式創造空間,人們了解一幢建筑,首先想到的是有多少平方米面積,而不是她的體量。然而,相同面積的建筑,由于平面設計不同,其面積利用率差別會很大。因此,提高面積利用率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3.1搞好平面設計是提高館舍面積利用率的基礎
一幢樓房是由若干個平面組成,平面的效用面積多了才能提高其利用率。要想提高館舍面積利用率,平面設計是基礎,做平面設計主要應注意的是:
第一,做好建筑設計任務書。通常情況下,圖書館樓的建筑設計任務書是由圖書館人來完成的(當然也有例外)。設計任務書是建筑師做設計的基本文件,實踐中,由于圖書館人很少懂建筑設計,一任館長少有趕上兩次建圖書館樓,隔行的原故和經驗的不足,造成許多建筑設計任務書與藍圖出入較大。當然也存在建筑設計師標新立異,不聽圖書館人意見的。為了使圖書館人做建筑設計任務書時對各功能用房所占面積比例有所參考,筆者曾以兩萬平方米圖書館樓為例,做了討論,此不再贅述。
有了各功能用房所占面積比例,還有一個各功能用房的具體位置問題,此在建筑設計任務書中,必須明確,以解決建筑設計師因對各功能用房了解不深,而放錯層位的問題。我院圖書館樓的設計藍圖,將出納臺放在了地下層,可想,照此會給讀者乃至圖書館服務帶來很大不便。編制一個成功的建筑設計任務書,一是設計任務書應盡量翔實,圖文并茂,設計任務書切忌只有文字敘述。建筑設計時,往往出現對文字理解上的偏差,或者當實際布置一個房間時,按文字是不好設置的,一定要附圖。二是設計任務書應盡量和建筑設計規范相一致,不符合建筑設計規范,實際設計時,肯定被否決。
第二,力求實用靈活,避免因活潑造成面積浪費。圖書館建筑的靈活,即平面布局分割的靈活性是很必要的,但靈活并不等于活潑。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平面設計并非奇特,但靈活性很強,三、四層每層為一個2500m2的大空間,采用無墻分割,給使用帶來方便。香港科技大學圖書館,每一個層面就是一個一覽無遺的大空間,是一座利用率極高的圖書館。筆者考察過的圖書館建筑中,確有為了追求某種效果,造成每層都避不開的暗室,還有的為了追求流線,有的房間成了角型、弧型等,使得采光通風受阻,書架和閱覽桌放置困難,不得不閑置很大空間,造成浪費。
圖書館建筑,在實用、靈活與活潑的選擇上,不推崇活潑。在把握實用與靈活的尺度上,亦應把實用放在首位。有人舉過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建筑面積3萬平方米的圖書館,層數為5層,每層是一個未經分隔的完整空間,那么,這個圖書館由5個相對大的空間組成。同樣為3萬平方米圖書館,層數為仍5層,每層分成2個房間,是由10個相對大的空間組成的。由5個相對大的空間構成的圖書館建筑與10個相對大的空間構成的圖書館建筑,其開放程度和空間利用率顯然是有差異的。試想同樣面積和體量的圖書館建筑,若由20個相對大的空間組成,則面積利用率會有更大的差異。事實上,3萬平方米的圖書館建筑,5層,由5個相對大的空間或10個相對大的空間組成,既不現實,也不可能,原因是5層3萬平方米折合每層為6000m2,矩形的邊長將近78
米,若改為非等邊矩形,進深做到最大37,5米(采用暖氣供暖的圖書館,進深一般不宜超過37,5米,長要160米。這樣的大空間,通風采光和管理都會存在很大問題,因此,圖書館建筑,需要靈活,把空間盡量做大,800m2至1500m2為宜,不要過大,就是遵循了實用的原則。
3,2控制好柱網尺寸是提高館舍面積利用率的關鍵
目前圖書館建筑,基本上是全框架結構,框架柱的幾何尺寸是由設計剛度決定的,則柱網尺寸是可變的。目前框架結構的柱網尺寸,一般采用7.5m×7.5m,7.2m×7.2m,對結構體系而言,是經濟合理的。也可采用6m×6m,或6.6m×6.6m,當然采用非模數式設計時,還有采用其他柱網尺寸的。圖書館建筑的柱網尺寸,一是受場地面積的制約,二是受重荷載下的抗震烈度的規范。這時容易忽視的是,柱網尺寸與排架的關系問題。不論是圖書館人做設計任務書,還是建筑設計師做實際排架設計,都應將柱網尺寸和排架的關聯數據測算準確,否則,會因框架柱影響排架,要么造成浪費,要么不美觀或影響使用。全開架的圖書借閱區,其柱網尺寸宜采用7.2m×7.2m,照此,書架行道的凈寬度約為1.3米,這樣推著書車上書時,不會影響讀者找書。采用705m×7.5m的柱網尺寸,每個柱與柱之間若排3排書架。行道凈寬約為1.4米,通路寬敞了,面積利用率大大降低了。采用6m×6m時,行道的凈寬約為l米,也基本夠用,但感覺是有點擠,底層上書時,覺得不十分舒服。閉架書庫區的柱網尺寸,宜采用7.5m×7.5m,或6m×6m,兩者的行道凈寬均能做成約為1米,只是7.5m ×7.5m多排一列書架。
實踐中,不提倡寬排架、敞排桌的做法,即將行道留得較寬,將閱覽桌排得較松散,這樣會大大降低面積利用率。筆者參觀某圖書館時,見到其行道凈寬約在1.5米以上,在崗的工作人員也感到沒有必要,上書車和找書人碰到一起的幾率并不多,留足兩個書車并排不影響找書,實在沒有必要,實際中三點碰一起的時候太少了。討論控制柱網尺寸,還在于建筑設計實踐中,應將不同功能區的房間盡量做垂直分割,減少水平分布,如閉架書庫和開架閱覽區的分布。圖書館用房由于功能要求的區別,使得排架間距、荷載等的不同,工程造價會有較大差別,即模塊式設計較模數式設計,不但降低了單方造價,而且面積利用率會大大提高。
湖南師大圖書館將書庫、閱覽室、其他用房的柱網尺寸分別設為6.6m ×7.2m、6.6m×12m、3.3m×6.6m。經過多年的實踐應用也是非常理想的。我院圖書館由于采用了6.Om ×6.Om的柱網,230m2的空間內就有3棵砼柱,對使用乃至視覺有一定影響。
最佳的柱網尺寸,依建筑設計規范和使用要求而定,不提倡將柱網尺寸做的過大,過大了,空間必然增大,會使采光通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也會提高工程造價。
控制柱網尺寸的另外一點,圖書館屬高荷載用房,大空間的屋內做到無柱較難,原因是無柱的大空間用房,造價會很高,高荷載也很難滿足,那么屋內必然有柱,不但柱子要占去一定量的面積(一般情況下,一個柱子要占去將近0.5m2),而且柱的多少,柱的位置會直接影響排架。
3.3實行開放式管理是提高館舍面積利用率的補充
人們關注圖書館建筑,其焦點是“人性化”建筑設計理念,強調“以人為本”,反映于建筑本身,是與“以書為本”傳統模式的區別。然而,再好的建筑設計,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精神追求的提升,都會出現不足,何況有的建筑“先天不足”。對于正在做施工圖設計甚至于之前的圖書館,我們呼吁應盡量謀劃細致,設計完善。但對已交付使用的圖書館,只能是在固化的物理空間內“做文章”。提高面積利用率的有效辦法,除了設施設備選型、布置時向建筑靠攏,有效的辦法就是向管理要效益。實踐證明,管理確能出效益。
我院圖書館樓由于設計分散,19個房間最大的只有230m2,因為是“凹”字型,廁所設于凹字的陰角處,由于廁所的阻隔,使得個房間互相聯系差,樓道也按一個柱網分割,凈寬度5.4米。為了提高面積利用率,我們采取了一些有效辦法。
第一,實行了“超市化管理,全開放式服務”模式。在主入口的門廳設置了四通道門禁和四通道防盜儀,讀者通過門禁讀卡得到身份確認進入圖書館之后,如同顧客到了超市。設總借還書處,在一樓正對門廳,圖書實行統一借還。8個圖書借閱區,對讀者無任何障礙,隨意出入,當某讀者從4樓借閱區拿到一冊書欲借,來到三層或二層,看到更適讀的書,不必將4層的書再送還原處,隨手放于三層或二層均可。同樣,當拿著一冊書來到一層借還書處,不想借了,放到一層即可。這樣,一是超市化的管理,大大方便了讀者,使工作人員在這種服務中,逐步認識到了,沒有讀者光顧的圖書館只是空殼,讀者很少光顧的圖書館,其存在價值將大打折扣。二是彌補了建筑的某些缺憾。我館全開架的借閱區15個,分布在二層至五層,讀者跑完全程大約300米(不計算在借閱區內的路線距離)。讀者若只還書,那么到一層辦完手續即可,用不著再上樓了。
第二,合理地為每個借閱區配置書架數量和閱覽座位。我館全開架書刊約70萬冊,由于房間面積相對小,圖書按類分區放置,每個區要有一定量的書,這樣必須放相當的書架才能夠用,同時還應有一定的閱覽空間。6米的柱網尺寸,為了滿足使用,柱間排架為3排,行道凈寬約為1米。按全開架借閱區來說,這算是最小的書架間距了,由于房間跨度小,采光通風還能達標。自開館至今,接待的所有來訪者,包括業界同行、上級領導和美國的大學校長,都表示贊同。以323,94m2的某普通借閱區為例,書架占面積為215,96m2,折合每個書架占1,51m2,閱覽座位共占107,98m2,折合每座占面積2,25m2。比照《規范》,書架放置已接近飽和狀態,閱覽座位比《規范》規定的上限指標少占0,05m2/個。
第三,利用好樓道。我院圖書館樓的樓道因按一個柱網尺寸設計,即樓道凈寬為5,4米,視野效果好了,確有寬敞的感覺,但面積利用率大大降低了,如前述,占去了13.26%的面積,按有的專家說“實在沒有必要”,為了彌補這一建筑缺憾,我們在樓道布置了四人閱覽桌椅,供讀者自習學習之用,當然很受歡迎,但同時增加了管理工作量。《圖書館建筑設計規范》JGJ38—99對圖書館建筑疏散的樓梯、門廳作了明確要求,對樓道沒作具體規定,實踐證明,做到軸線6米,也是極大的浪費。假如樓道凈寬做成3米,將有44%的面積805.47m2分配給借閱區,其利用率會比放在樓道高得多,于管理方便。
我院圖書館樓,不算是成功的建筑設計范例,由于受場地環境和設計師、決策者觀念等的影響,確實存在一些不盡完美之處,但經過了工程交付使用后精心謀劃布局,細心設計設施設備的擺放數量、角度,測算書架與閱覽座位應占的面積比例等,再加上通過實行新的管理模式,運行一年多的實踐證明,借閱區、閱覽區的面積利用率基本達到了極至,配之以環境創造之后,深受讀者稱頌。日均接待讀者6000人次以上,高峰時達到近萬人次。尤其推行了超市化管理,較傳統的管理模式,大大節約了人力資源。現在全開架的借閱區,周開館77小時以上,只安排2名工作人員。包括舊館2500m2,改造成電子閱覽區,兩處館舍面積16500m2,職工43人,比同規模的圖書館少用1/4—1/3的工作人員,此也是提高效益的一面,館舍面積利用率提高了,工作人員并未隨之增加。
4、結語
提高館舍面積利用率,確有許多文章可作,本文只對搞好平面設計不應湊模數,做細設計任務書,不要遠離《規范》,控制好柱網尺寸,要與設施設備放置相匹配,以及用管理彌補建筑缺憾,作了拋磚引玉的討論。當然,還有許多問題值得研究,如:各功能區面積比例分配問題,附屬用房面積應緊湊或壓縮到何種程度問題,交通面積多少為恰當,乃至環境創造與面積利用的關系等等,都值得研究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