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灼華
摘要《20世紀以來中國的圖書館事業》系統地反映了20世紀中國圖書館的發展面貌,重點敘述了改革開放30年來圖書館的變化,用發展的眼光評論了圖書館工作與技術的進步。全書史料豐富、脈絡清楚,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20世紀圖書館中國圖書館圖書館史
北京大學張樹華、張久珍編著的《20世紀以來中國的圖書館事業》一書問世了,這部為業界關注的專業歷史著述,受到讀者的歡迎是非常自然的。
新世紀已經陪著我們走了一段路程了,但是,人們對上一世紀的留戀總是表現出一種難以割舍的親切感。對于中國圖書館事業而言,20世紀不僅是它的培育、成長和壯大的歷史進程,也是它經歷兩個不同社會制度下發展和完善體系的過程。更重要的是,中國圖書館事業在百年變遷中,經歷了由一個近代圖書館形態轉為現代圖書館形態的艱難洗禮。中國近現代圖書館的發展幾乎與近現代的歷史是同步的,圖書館的重大事件往往都可以從中找到近現代歷史發展的軌跡。豐富、艱辛,為全行業幾十萬從業者親身體會,所以,人們關注和重視這百年歷史的總結,張樹華等老師的著述正是在這個時間上和這個問題上滿足了人們的期待。
20世紀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變革進程。那是因為,人類千百年來,雖然不斷地在自然領域、社會領域做出驚天動地的革命與創新,直接推動社會生產的飛躍、生活的變革和觀念的更新,有力地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可是,這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長期積累,也是人類社會變化的積極成果。我們可以看到,人類只有到了20世紀,社會生產的質和量才達到一個新的水平,社會財富的創造才邁進一個新的等級,社會文明的進步才升華到一個新的境界。這些成果都是前人難以想象的,只要舉出我們這個世界已經進入到信息社會這個標志性的事件就可以說明了。當然,人類社會還有問題種種,20世紀還不是人們的樂園,但是,人類在過去百年的經歷和創造,是超越前代的。
正是因為20世紀是一個不平凡的世紀,那么,成長、壯大以及發展成一個影響巨大的社會事業——近現代圖書館,正是20世紀百年的成就與力量之所在。我們知道,作為文獻積累與傳播的重要陣地,古代稱之為藏書樓,近代以后才稱之為圖書館。一個封閉的、不開放的獨立藏書體系,其社會影響是有限的。只有到了近代成立了圖書館,藏書才成為公共的社會的財富,閱讀才成為公眾的社會權利。那么,它的社會作用就擴大了。相對來說,利用網絡系統是整個社會的公共權利,信息資源也成為全社會共同利用的資源,圖書館的這種充分開放、平等、不限時空和個性化的服務,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現代圖書館??梢韵胍?,這些都是在近百年走過來的歷史進程。正如《20世紀以來中國的圖書館事業》開篇中所說的:“20世紀是中國圖書館事業迅速發展的一百年,盡管中間經歷過一些挫折,甚至是災難,但是從總的發展趨勢看,圖書館事業是在不斷發展、不斷進步、不斷成長壯大的。”這種認識和判斷是準確的。那么,我們回顧與總結這一百年歷史,就顯得非常必要了。
歷史發展是曲折的,20世紀初年至20世紀中葉這50年間,大致經歷了這些事件:晚清圖書館醞釀、民國初年公共圖書館建立和圖書館章程的頒布、五四運動對圖書館的推動、新圖書館運動,20世紀30年代,中國圖書館進入到第一個發展高潮,到了抗日戰爭,圖書館發展就基本停頓了。這是中國圖書館發展的重要時期。張樹華教授在處理1900—1949年這段歷史時,劃分為四個階段進行敘說。中國近代圖書館的萌芽和創始、辛亥革命后我國圖書館事業、五四運動后我國圖書館事業的大發展、抗日戰爭時期我國圖書館狀況。這樣的劃分從時間上是有序的,從內容上也可根據該時期的重點加以展開,如抗日戰爭時期,圖書館狀況側重介紹我國各地圖書館遭受日本侵略者的破壞而造成的慘重損失,這就是真實的歷史??陀^的記述給我們一個沉重的記憶,也是歷史研究的責任,這是一。張樹華教授在敘述個體圖書館發展時,能從歷史的背景和影響進行評價。如介紹京師大學堂藏書樓時,指出當時(1898)創辦的意圖是辦成“新型的官學藏書”,但是到了1902年,張百熙等正式接辦時,由于時局的變化,也可能是觀念的演進,正式創辦的藏書樓和制定的章程,就已經使京師大學堂藏書樓具備“廣天下風氣”的示范作用了。而且大學堂藏書樓也為以后的大學圖書館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我們覺得這種評論是客觀的,這是二。該書在論述20世紀上半葉圖書館發展的內容方面,把重要的篇幅放在圖書館學教育與圖書館學研究上。圖書館的發展歷史悠久,但是,中國古代把典籍搜求、版本鑒別、目錄編制、文獻傳承等工作稱之為“術”,而未稱之為“學”。中國近代圖書館發展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西方圖書館的傳入,并逐步與中國圖書館工作與技術結合起來。這樣就逐步形成了中國的近代圖書館事業。張樹華教授介紹了西方圖書館學的傳人,同時也評價了學界的領軍人物杜定友、劉國鈞、沈祖榮、李小緣、韋棣華等人的學術貢獻和圖書館業績,也介紹了他們對圖書館教育的貢獻。此外,還介紹了1910年代到1940年代全國圖書館學期刊的類型和內容等。這樣,就為我們認識20世紀上半葉我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全面的材料,這是三。我們覺得,這本著述的最大特點就是把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與當時的歷史背景聯系起來,并分析當時事件的內容和特點。這樣,就能夠給讀者啟發和教育,這是該書成功之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圖書館事業邁進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0世紀后半葉,中國圖書館事業的歷史經歷了由近代圖書館向現代圖書館過渡的革命性變革。50多年的歷程是不平坦的,我們的事業有高潮也有低谷,但總是向前的。進入到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圖書館事業以公共服務為標志,利用互聯網絡,走上信息高速公路,網絡信息資源全民共享,并以建立數字圖書館為目標,加快圖書館工作的變革,這就使得中國圖書館和世界各國圖書館融為一體,共同成為全球資源共享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于這段歷史時期的敘說,張樹華教授在《20世紀以來中國的圖書館事業》一書中,用了約四分之三的篇幅。這種獨具匠心的安排,充分說明了作者對這段歷史的重視。
該書是這樣客觀地紀錄了20世紀后半葉中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的:
首先,系統地反映了20世紀后半葉中國圖書館發展面貌。該書以時間為序,分別敘述了20世紀50至60年代圖書館的發展狀況,著重分析了新中國圖書館建立過程中,關于圖書館方針和政策、工會圖書館的建立、圖書館分類編目的改革、圖書館的協作與協調等問題。有針對性地分析了20世紀50年代出現的圖書館大躍進問題,60年代圖書館在文革期間的狀況與問題。在這些問題上,對當時圖書館工作不尊重客觀規律、不尊重知識、不尊重人才等表現,作者作了實事求是的評價。與此同時,作者也客觀
地介紹當時圖書館工作的發展。如該書第lO章介紹圖書館讀者工作時,為讀者說明了讀者服務工作有三個發展階段:傳統的圖書館服務方式、復合型圖書館服務方式和變革、數字圖書館的服務觀念和服務特點。這就給讀者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我們認為這種寫法是可取的。
其次,重點敘述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圖書館事業的變化,這個問題不僅是百年圖書館發展的重點,也是百年圖書館發展的難點。作者把這個問題作為研究的重點是具有時代特點的。
該書注意用歷史的眼光看待事物的發展。如對于當今的一些圖書館如何走上現代圖書館道路的這個問題,書中一般都介紹他們上世紀80年代以后工作改革的成果,介紹這些圖書館現代化的措施和辦法,這就給人一個逐步演進的、逐步提高的印象。如敘述北京圖書館作為國家圖書館的發展過程,特別突出它建設數字化圖書館的工作。對于高等學校圖書館,書中分析了北京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等,介紹了它們進行圖書館建設的措施和步驟。同時,書中還介紹首都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大中型圖書館建設現代圖書館的進展。這給我們了解全中國圖書館的發展一個清晰輪廓。其次,作者在論述現代圖書館的建設時,既分析圖書館建設中理念的變化、規章制度的建立、人才的培養與訓練,也說明圖書館藏書布局、圖書館網絡建設、圖書館技術裝備和數字圖書館的狀況,這就使讀者大致了解了現代圖書館的發展水平和規模。最后,書中還討論了目前欠發展地區圖書館事業的問題。這實際上呈現出一個當前我國圖書館事業發展狀況的圖景。這樣的寫法實際上告訴讀者,要面對發展的不平衡性,要充分認識我國圖書館發展是長期性的問題。
第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圖書館工作與技術的進步。圖書館工作與技術的進步是漫長的,圖書整理加工過程經歷過手工操作、半機械加工、集中編目、在版編目等一步步的發展。圖書閱覽流通過程也經過館內閱覽、半開架借閱、全開架借閱,以至采用網絡借閱等方式。這些都是逐步完善與發展的。與工作和技術方法相聯系的,還有工作的組織與分工、工作規程與質量評定,以及圖書館管理理念與管理系統等。我們談到的這些過程,和現代圖書館工作實際上是有區別的,卻也存在著必然的聯系。
作者在選取說明問題的材料時,很注意運用典型事例來介紹圖書館的發展。如第7章介紹首都圖書館的讀者服務特色時,有針對性地敘述了服務理念的變化和讀者工作的特色。第9章介紹中國地質圖書館的專題特色數據庫給讀者產生的作用與影響。
以上,就《20世紀以來中國的圖書館事業》一書的特點作了一些分析,這只是一些粗淺看法。就現代圖書館而言,對我們這些人來說其實是一個新課題,有些問題是要學習和繼續探討的。張樹華教授長期從事圖書館學教學和研究,特別是近年來以一種求真務實的精神,調查北京地區各類型圖書館,編寫了《北京各類型圖書館志》,同時,上溯近百年中國圖書館發展歷史,編寫了《中國圖書館百年紀事》。現在,又把注意力放在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和變化研究上,最終寫成了近百年來我國圖書館發展的歷史著述。史料豐富,條理清晰,既有豐富的歷史感,也有最新的典型材料。我認為,這項工作是具有時代意義的,因為它使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圖書館是怎樣走過來的,其中經歷過怎樣的成功之處,有過哪些錯誤的做法,今后的發展可借鑒的是什么。應該說,以史為鑒,就是說回顧過去,認識昨天,都是為了光輝的明天。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感謝作者的辛勤勞動。當然,我們要認識到近百年的中國圖書館事業,還是有不少問題可以繼續討論與研究的。如近代中國圖書館為什么沒有與西方圖書館同步發展,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國圖書館事業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我在這里不是苛求于作者,而是希望我們的研究在新的起點上有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