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嶺
閱讀,是件美麗的事情。書就像廣袤的草原,是心靈棲息飛翔的地方。法國作家瑪格麗特。尤瑟娜爾說:“我最初的故鄉是書本。”
對于語文學習來說,課外閱讀應是一個美妙的捷徑:海納百川才能學得廣、學得深。至今,我還十分清楚地記得小學課文中關于魯迅先生指導侄女周嘩讀書的一段場景:“老實說,我讀《水滸傳》不過囫圇吞棗地看一遍,只注意緊張動人的情節;那些好漢的個性,那些復雜的內容,全搞不清楚。有時候還把這個人做的事情安在那個人身上。伯父問我的時候,我就張冠李戴地亂說一氣。伯父摸著胡子,笑了笑,說:‘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聽了伯父這句話,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罵還難受。從此,我讀什么書都不再馬馬虎虎了。”
今天,重溫這段文字,我的肩頭又多了一層責任——不能讓我的學生囫圇吞棗地讀書,特別是美文好書,要學會探究,含英咀華,要讓學生從興趣閱讀躍遷為意志閱讀,要讓課外閱讀成為學生的一種生活需求。于是,我嘗試構建課外閱讀的三種模式。
模式之一:探究美文內在價值的深度閱讀
1追尋民族文化之根的閱讀。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之中,處處充滿了創造精神和民族智慧。要充分發揮祖國優秀文化的作用,使學生從小扎下民族文化的根,讓學生在語文閱讀中體味中國人思想的廣博與深邃,體味民族精神的永恒。
2探究作者思緒的閱讀。
文本是作者心聲的流露,閱讀是讀者與文本的對話,也就是讀者與作者心靈的碰撞過程,是從語言文字中汲取精神力量的過程,也是學文習法的過程。根據課文內容、作者、文章主人公、體裁、學生學習動態引進大量的補充教材,可以讓優美的文章滋潤孩子的心靈,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精神和人格。
3追蹤學生成長足跡的閱讀。
每個學生都有屬于他自己的取之不竭的教育資源,通過課外閱讀則可以合理地運用這種資源,實現學生的“自育”與“互育”。為此,可以充分利用學生自己的文章,使之成為課外閱讀的“活水”,催發他們的創造潛能。我校丹頂鶴文學社社刊《少年文學》、班級小報《青蘋果作文報》、自編的習作文集,都因其編者、作者都是朝夕相處的同學,而深受大家的喜愛。
模式之二:推進整本書閱讀的主題性研讀
“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既是一種閱讀要求,也是一種閱讀經驗。我組織學生開展了“推進整本書閱讀主題性研讀”這一課外閱讀模式,以下以曹文軒的《青銅葵花》為例。
在今天,在苦難相對缺失的兒童生活世界中,曹文軒先生的純美小說無疑給予我們以教育的啟示。從《草房子》中的杜小康、桑桑,到《根鳥》中的根鳥,再到《青銅葵花》中的青銅、葵花,都是在各種各樣的磨難與挫折中成長起來的。“苦難不是生命的意外,而是生命的常態”,“苦難幾乎是永恒的,是美麗的”……也許是基于對曹先生的認同,也許是教育者責任的使然,我組織學生對《青銅葵花》這本書進行了為期兩周的主題性研讀活動。
1召開新書椎介會,明確研讀主題。
(1)讓作者“閃亮登場”。喜歡一部作品,有時是從喜歡作者開始的。在新書推介會上,我向學生隆重介紹曹文軒先生與他的作品,告訴他們曹文軒先生不僅僅是現代兒童文學的領軍者,而且他與我們一樣也是江蘇鹽城人,從而調動了學生情感的積極因素,使他們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
(2)讓思想“熠熠生輝”。在了解作者后,進一步引導學生走近作品,這樣一位優秀的作家在這部作品中告訴我們什么呢?請聽一聽他自己的訴說——
“苦難幾乎是永恒的。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苦難。苦難絕非是從今天才開始的。今天的孩子,用不著為自己的苦難大驚小怪,更不要以為只是從你們這里開始才有苦難與痛苦的。”
——曹文軒
在研討的基礎上確定本期新書研讀的主題:“對于人生來說、苦難是什么?”
2組建研讀小組,開展閱讀活動。
新一輪課程改革一直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了更好地研讀作品,我根據學生閱讀興趣讓他們自由組建研讀小組、自擬研讀章程、自制研讀方案、自定匯報形式……此時的我,角色多變,時而是學生閱讀的參與者,與其交流閱讀心得;時而是學生閱讀的指導者,對閱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予以及時指導;時而又是學生閱讀的促進者,常將各小組的閱讀情況“互通有無”,以增強小組間的閱讀競爭。
3注重過程指導,豐富成果展示形式。
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讓學生去讀一本書容易,但讓學生愛讀一本書難,讓學生會讀一本書更難。要想把這難上加難的事情做得有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過程評價與成果交流。如果我們能加強過程指導與調控,并用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進行成果展示,這事就不再難。
(1)以三天為期,召開由各研讀小組組長參加的閱讀推進會。會上,各小組交流閱讀進度、開展情況,以及閱讀中遇到的難題,互補互學,互為促進。
(2)模擬“百家講壇”,以小組為單位準備匯報內容,選拔主講人員,并組織組內模擬練講。
(3)召開“苦難之美——《青銅葵花》讀書成果匯報會”,約請部分家長代表與老師代表列席,以激發學生因閱讀帶給他們的自豪感。在匯報會上,學生們對文本的精彩解讀,始終伴隨我們:
“苦難不是生命的意外,而是生命的常態。在《青銅葵花》里,葵花經歷了人世間所有稱得上苦難的東西,失去母親、背井離鄉、父親落水而亡,被青銅家艱難收養后又一起經歷了水災、蝗災、寒冷和饑餓,最后還面臨一次生離死別,但她——小小年紀,卻始終沒有被打垮。面對苦難,處變不驚,堅韌不拔,值得我們學習。”
——摘自學生匯報材料
(4)激勵,讓閱讀的接力棒不斷傳遞。對于在閱讀過程中表現突出的小組與同學,除了授予“書香團隊”、“閱讀精英”稱號外,還獎給他們曹文軒先生的另一部作品《天瓢》,后來有部分“書香團隊”還應邀赴其他班級開設“講壇”。
模式之三:順應社會而生的專題性品讀
“孩子快/抓緊媽媽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媽媽怕你/碰了頭/快/抓緊媽媽的手/讓媽媽陪你走……”相信所有的人都知道這首詩背后的故事,這首詩傳達的真情。“5·12”大地震后與地震有關的現代詩歌創作爆炸似的涌現,人們彼此感動,相互守候,救贖與感恩第一次因地震中無數感人的瞬間而迅速集結。“抗震救災,眾志成城”成了這段時間人們最關注的事情,于是,“大愛無疆——詩歌專題品讀會”便成了我們教育教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大愛無疆”專題性品讀流程:
1搜集素材。教師分工,同學協作,從書籍、報刊、網絡上搜尋相關信息。《我們血脈相連》、《我們的心》、《血淚浸染的汶川》、《汶川,祖國的心與你一起跳動》、《地球之痛——上海詩人賑災詩歌朗讀會》、《感天動地的心靈交響》……還有許多不知名的新詩、新聞報道等都成了同學們必備的讀物。
2品讀交流。將各種素材編制成講義,印發給學生。學生人手一份,利用閱讀課等時間進行誦讀。一周后,專門利用一節課作讀書交流,就專題品讀情況互相交流借鑒,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基礎上,教師予以指導。
3誦讀抒懷。在學生品讀體驗的基礎上,召開“大愛無疆”小型詩歌朗誦會,可以是個人朗誦,也可以是小組集體朗誦,齊奏愛的樂章。
4讀以致用。閱讀是吸收、是積累;寫作是傾吐、是創造。在充分閱讀與交流的基礎上,我以“感動”這一話題為主旨安排了一次內心感悟活動,讓學生根據需要從這些素材中精心選擇,創造性地運用到寫作中。這種“吸收+創造”一體化讀寫模式,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得以共同提高。
課外閱讀,因為在課外。大多屬于學生的自由行為。其模式隨著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生活在不同地域學生的閱讀需求、不同教師指導風格的千變萬化,還會有很多種。但是有一條是共同的,就是要以學生的閱讀需要作為前提,要以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作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