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蓓
長期以來,教師的備課習慣于教材、教輔用書的搬用,缺少校本化、個性化的思考和整合,尤其是在教學內容的規劃、教學環節的預設等環節,少了對學生的研究,少了對學習過程中認知引導的思考,少了對教學實際狀況的深入分析。海門市教研室在全市小學英語教師的共同努力和教學實踐的探索中,正推廣新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設計的流程。表格如下:
這張新流程表的特點是:
1把教學環節和步驟設計以及教學時間直觀體現出來,使教學過程一目了然,既有條理性,又便于教師操作。
2著眼于學生的發展,著眼于學生的課堂面貌,努力引導不同類型的學生在不同的階段獲得不同的發展,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
3從三維目標、教學資源、學程預設、導航策略、作業設計和調整反思來建構提高教學效率的備課基本模塊。
按新流程上的課一般包括4個階段,有一些操作要求:
1遷移導入階段——任務驅動,熱身導入。
操作要點:了解學生已經具備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水平。預習作業要明確、具體,由淺入深、有分層要求。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采用有關本單元話題的對話、Chant、英語歌、謎語、游戲、單詞朗讀比賽等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新知學習階段——自學展示,合作探究。
操作要點:針對教學重點設計出語言知識操練和語言實踐活動的情景,通過試讀、朗讀、默寫等方式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要作出適時的鼓勵性評價。關注學生參與、思考、探究等課堂表現,使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把知識加以歸納和概括,使知識規律化、網絡化。
3反饋鞏固階段——鞏固練習,拓展練習。
操作要點: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語言水平,讓學生在情境中理解語言,在真實的交際活動中運用語言。通過對話表演、口頭作文、任務型閱讀或者書面表達的方式,使學生熟練運用詞匯、句型和語法結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
4目標驗收階段——達標檢測,反饋總結。
操作要點:圍繞本課的學習內容進行5~10分鐘的當堂檢測,要有針對性和層次性,使學生體驗成功。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層布置作業,開展積極的評價,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舉辦英語角、手抄報、演講比賽等,把課堂延伸到課外,為學生創造更多的用英語、說英語的實踐機會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