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東
中國戲曲是世界三大古老戲曲之一,在世界戲曲舞臺上獨樹一幟。京劇更是我國的國粹,它以高超的表演藝術和擁有眾多名角、名劇目而成為中國戲曲的代表,飲譽世界。但近些年來,由于時代浪潮的沖擊,京劇現狀不容樂觀,集中表現為觀眾群的大大減弱。針對這一現狀,教育部提出,今年將在北京、上海、江蘇等十個省市的中小學音樂課程中增加京劇內容,并在試點的基礎上向全國中小學推廣“京劇進課堂”。我校音樂組以此為契機,在高年級進行了“京劇進校園”的課題研究。
新課程要求在音樂教育中把“文化傳承”作為一個不可或缺的價值體現,通過學習京劇,學生將會了解和熱愛中華民族的文化,在拓寬審美視野,提高審美情趣方面有著重要意義。因此京劇進課堂意義重大,是架起青少年通向傳統文化的一座橋梁。
如此看來,博大精深的京劇藝術,理應受到當代青少年的喜愛與關注。但通過調查發現有許多學生不喜歡京劇。怎樣解決這一矛盾呢?如何吸納傳統的精華,讓京劇這一古老而經典的藝術能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傳承發揚呢?
我分析了兒童不喜歡京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1、劇情與學生距離遠。2、京劇成人化。3、唱腔難度大。4、唱詞難理解。出現以上現象不能怪我們的學生,要讓他們喜歡京劇關鍵在于教師要創設吸引學生走進京劇的良好課堂。那種拋棄傳統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而光停留在老路上。不尋求新發展也只會讓京劇走進窄胡同,我們應找到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點,兩者交融,共同建構京劇的新課堂。
一、傳統與現代交融,巧選教學內容
傳統京劇雖然博大精深,但在當代社會中,它與兒童生活、認知特點距離太遠,他們對京劇看不懂也聽不懂。所以在教學內容上我考慮從兒童的心理、年齡、生活特點著手,選擇他們感興趣的內容作為突破口。
1巧用流行音樂,打開學生興趣之門。
我針對當代兒童喜愛流行音樂的特點,選取了《唱臉譜》這首家喻戶曉的戲歌作為引路磚。這首歌曲既有京腔京韻,又有流行音樂的元素,既傳統又時尚,動感十足。化深奧紛繁的傳統京劇為通俗易懂的現代京劇戲歌,讓戲歌架起通向京劇的橋梁。為學生打開一扇通往京劇的興趣之門,調動了學習積極性。
2巧用兒童歌曲,貼合學生年齡特點。
五年級教材上冊的《梨園英秀》是一首兼具京劇藝術與說唱藝術特點的兒童歌曲,作品充分考慮兒童的年齡特點,表現形式富有兒童情趣。特別是其中一段贊美京劇的快板詞,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實踐證明,選取這樣的兒童歌曲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喜愛京劇的情感。
3巧選欣賞內容,引導學生感受京劇。
欣賞是學習京劇藝術的重要手段,只有喜歡聽才能喜歡唱。京劇藝術源遠流長,在歷史長河中涌現出了許多名家名段,可以選取這些經典唱段播放給學生欣賞,有效培養學生的藝術素質。同時應考慮到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選取有趣的表演段給學生欣賞,例如京劇故事《鬧天宮》,角色是學生喜歡的孫悟空,其中孫悟空“偷桃”的表演生動有趣。
二、傳統與現代交融,巧用教學方法
傳統京劇的傳承主要靠老師的口傳心授,以模仿為主。如果現在我們還采用知識性灌輸和技能型練唱等方法,勢必造成學生的反感、厭惡。因此,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普及京劇藝術的關鍵,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采用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如《梨園英秀》一課。我采用了趣味化的教學方法。收到很好的效果。1、感受有趣的表現形式:在欣賞中感受京劇與說唱相結合的形式。2、感受有趣的節奏:兒童特別喜歡有節奏地念兒歌、童謠,本課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有節奏地念贊美京劇的快板詞,并用鑼、鼓等打擊樂器或快板伴奏,讓學生感受京劇節奏美。3、感受有趣的形象:兒童以形象思維為主。京劇臉譜就具有色彩豐富、形象有趣的特點,通過理解、欣賞、畫畫等手段感受京劇獨特的表現手法,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浸潤。4、感受有趣的合作:分組唱的唱、演的演、奏的奏,體驗合作的快樂。
三、巧與相關學科、綜合實踐活動聯系,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1與美術學科聯系。
京劇是把歌唱、舞蹈、美術、文學、武打技藝融匯在一起的綜合藝術。我嘗試在京劇教學中巧妙引進美術學科的表現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對兒童來說,直觀形象的事物最容易吸引他們,例如京劇角色的扮相、服裝、道具、兵器、臉譜等等,圖案豐富,色彩鮮明,視覺上很吸引人。學生學習了《唱臉譜》一歌后,不僅對有趣的臉譜產生了興趣,同時也加深了對臉譜基本譜式和色彩含義的理解,并嘗試著進行勾畫、涂色。在校園藝術節的合唱比賽中,五年級某班同學帶著自己制作的京劇臉譜亮相舞臺,雖然制作得不是很專業,但我覺得這一活動很好地體現了學生對京劇的愛好與創意,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2與現代信息技術學科聯系。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教學現代化展現多姿多彩的面貌,我們可以利用其來輔助音樂教學,開發學習資源,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京劇是一門舞臺表演藝術,我們應充分利用錄像、網絡等現代科學技術或引導學生上網瀏覽京劇表演,使學生視聽結合,領略京劇這門綜合藝術的魅力。如我校蔣老師上的《走進京劇》一課,為了使學生了解京劇生、旦、凈、末、丑各行當的特點,分別播放了各行當表演的錄像,學生看得津津有味,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學唱中,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試想,如果光憑教師口頭介紹學生容易搞清楚而且感興趣嗎?
3與綜合實踐活動聯系。
如巧扮音樂室墻壁,墻飾不僅能美化音樂室,它的潛在的藝術功能也不可小視。因此,在布置音樂教室墻飾的時候,我們充分考慮到孩子的參與性,共同來創設京劇藝術氛圍。我校六年級開展了設計制作“京劇手抄報”的綜合實踐活動,制作優秀的報紙被張貼在音樂教室的墻壁上,使學生在這種天長日久的無聲熏陶下,與京劇走得更近。五年級開展了制作京劇臉譜的活動,一張張惟妙惟肖、色彩紛呈的臉譜從學生手中誕生了,把音樂教室靜靜的墻壁變成了會唱戲的墻。
總之,我在京劇教學實踐探索中深深體會到,如果能真正理解新課程理念,巧妙利用課程資源,從傳統中吸取精華,從現代教育理念中獲取“營養”,那么何愁京劇教學缺少生動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