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海俊
先看一則故事:相傳古代有位老禪師,一日晚在禪院里散步,突見墻角邊有一張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違反寺規(guī)越墻出去溜達了。老禪師也不聲張,走到墻邊,移開椅子,就地而蹲。少頃,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墻,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當他雙腳著地時,才發(fā)覺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傅。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jié)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師傅并沒有厲聲責備他,只是以平靜的語調(diào)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p>
我們可以想象聽到老禪師的話后,他的徒弟的心情。在這種寬容的無聲的教育中,徒弟不是被他的錯誤懲罰了,而是被教育了。
由這個故事,我聯(lián)想到有些老師在教育違規(guī)學生時常采用懲罰手段,結(jié)果事與愿違,反使學生對老師的教育產(chǎn)生了逆反心理,甚至釀成悲劇。懲罰不是教育,用懲罰教育違規(guī)學生是完全錯誤的,也是不理智的;給學生寬容,在寬容中教育,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故事中老禪師的做法值得為師者學習。
有差異就應該有寬容。人們不是按同一個樣板造出來的,他們的需要和感覺不可能一模一樣,因而他們的正常存在和發(fā)展需要有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進行獨立思考的權利。
我們所面對的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正處于長知識、長身體的關鍵時期,存在著年齡差異、文化差異、地域差異,因而在行為習慣上也就會表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性。美國哲學中的“寬容理論”告訴我們:人類的每個個體都是與眾不同、充滿個性的,因此,我們的世界不是沒有區(qū)別、完全一致的,而是多姿多彩、千差萬別的。在這樣的世界中,我們不能、也無法用單一的原則和標準進行規(guī)定。依此而論,我們用統(tǒng)一的尺度去要求存在差異性的學生也是行不通的,也是不現(xiàn)實的,要因人而異,循序漸進,允許差異,善待差異,這就是寬容。只有承認學生的差異性,并寬容地對待違規(guī)學生,我們的教育行為才是最有效的。
教育需要寬容。教育家朱永新說:“在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過程中,尤其需要教師的鼓勵和表揚。鼓勵和表揚的力量遠遠大于批評和處分的力量,學生在接受教師的表揚與贊賞中,他會自覺地把自己的優(yōu)點無限放大發(fā)揮,表現(xiàn)出強烈的自信,極力使自己成為優(yōu)秀的,一些不良的品行會在不知不覺中消除。”老師對學生偶然的違規(guī)和差錯,不要求全責備,因為即使是我們老師自己,偶爾也會有背離道德的言行,更何況成長中的學生呢!這一點我在教育實踐中深有體會。我校三(4)班學生王倩因經(jīng)常遲到而使班級被扣分,班主任老師不是批評就是罰站,一連幾周仍不見好轉(zhuǎn)。一天王倩又遲到了,值班老師找到我要求處分。我立即找來王倩,她哭哭啼啼地哀求我:“老師別扣我班分了,不然班主任不會放過我的”。我?guī)退治隽诉t到的原因,并鼓勵她要學會吃苦,磨煉意志。隨后我答應她:今天既不扣分,也不處分,只要你下次不遲到就行,她欣然應允,看到她還有很強的自尊心和榮譽感,我非常高興,這是學生進步的道德基礎。之后,我經(jīng)常找她談話,了解她的學習、生活情況。班主任反映,從那之后,王倩再沒遲到過。王倩在寬容中改錯,在寬容中激發(fā)了上進心,一片快要干涸的心田變成了綠洲。然而有些老師一發(fā)現(xiàn)學生有違規(guī)行為,不分青紅皂白就批評、罰站,有的學生因懼怕老師的懲罰而離家出走,甚至釀成不幸后果。
寬容需要技巧?,F(xiàn)在社會上很多人提倡寬容,憤怒地譴責不寬容的言行,伹學校的德育課程卻完全不提寬容。因此,德育教師很少對寬容進行研究,學生對寬容缺乏完整的認識。社會上的多數(shù)人實際上對寬容并沒有清楚的認識。不少教師在自己的生活里渴望寬容。但在對待違規(guī)的學生時卻換了一副面孔,義正詞嚴地反對寬容。寬容也不是放縱,而是為了有效的教育,寬容使教育成為可能。只有對學生嚴慈相濟。愛才有意義。
寬容,是一束照射在冬日里的陽光,使干枯的心田變得滋潤;寬容,是一座閃耀在黑夜中的燈塔,使迷途者找到航行的港灣。但愿我們的老師能用寬容的眼光對待每一位學生,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寬容、和諧、溫馨的學習環(huán)境,像故事中的老禪師那樣,彎下自己的脊背,為學生提供方便,讓學生在寬容中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都市實驗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