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海峰 周東明
【摘 要】人是管理的中心要素,其管理能力的高低決定著管理目標的實現進程。大學生管理能力的培養不僅是其自身適應社會激烈競爭的需要,更是滿足未來社會人力資源需求的必然選擇。文章分析了大學生應著重培養的三種管理能力,并指出提高大學生管理能力的主要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 管理能力 培養
一、加強大學生管理能力培養的重要意義
(一)提高大學生管理能力是大學生適應未來社會激烈競爭的必要手段
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將超過600萬,而很多企業卻削減甚至取消了校園招聘計劃,這“雙重壓力”對于即將畢業的大學生而言,是相當現實而棘手的。但深入分析不難發現,環境的壓力終歸是外因。大學生就業難,歸根到底還是由于自身缺乏競爭力,自身的能力素質與用人單位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別是大學生的管理能力相對欠缺,難以勝任未來工作崗位的需要。另外,多數大學生不能為自己確立一個清晰的職業定位,制定一個合理的職業規劃,而只是一味的想進好單位、想拿高薪酬,眼高手低,不切實際。再加上外部環境的影響,其就業和發展必然是困難重重。因此,大學生在完成好學業的同時,必須全面提高綜合素質,著力解決自身管理能力弱的問題,不斷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以適應未來社會的激烈競爭。
(二)提高大學生管理能力是滿足未來社會人力資源需求的必然選擇
21世紀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因而人力資源也就成了各行各業競相爭奪的第一資源。誰擁有素質高、能力強的人才,誰就有了競爭的資本。實施了多年的高校擴招,不僅有效地實現了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而且還源源不斷地為社會培養了大批人才。但是,現實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當前用人單位的一個普遍感受是,現在的大學畢業生成績好,專業基礎扎實,但學生的管理能力卻不盡如人意。許多企業單位的重要管理崗位由于在國內很難找到符合要求的人才,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國外或海歸派。這更加劇了國內外高校畢業生在就業方面的競爭。知識經濟使資本和技術快速流動,對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未來中國社會必將是一個更加開放、更加多元化的社會,需要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崗位越來越多。所以加強大學生管理能力的培養就成為滿足未來社會人力資源需求的必然選擇。
二、大學生管理能力培養的主要內容
(一)規劃未來的能力
大學四年是一個人一生中的“黃金時期”。在這個階段,人的精力充沛,思維活躍,接受新鮮事物快,可塑性強。能否把握住這四年的光陰,就成了一名大學生能否學有所成的關鍵。四年的時間轉瞬即逝,必須在一開始就做好規劃。這些規劃因時間的遠近和目標的大小而不同。例如,在一個學期內要完成哪些任務;大學四年要學會哪些東西;畢業之后要去哪里工作,從事什么行業等等,都是大學生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只有制訂了明確的計劃和目標,人生才會有前進的方向和動力;向著這個方向去努力,才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二)支配時間的能力
許多大學生在入學之初,都會有一種強烈的感覺:大學生活真輕松!的確,大學強調的是一種自主式的學習。不會檢查作業,沒有考前輔導,更不會有老師時時在耳邊催促要刻苦用功。教學方式的變化使得學生有大量的空余時間可供自己支配。因此,培養大學生科學管理時間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這些時間該如何支配呢?其實并不難,多做對自己今后發展有益的事情。課堂之外,有的人去上各種輔導班,有的人去參加學生會或社團,還有的人去打零工做兼職,而更多的學生則愛泡在圖書館或者實驗室里。所有這些都是合理支配時間的做法。
(三)與人交往的能力
大學生平時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校園內度過,但他們終究要走向社會,所以在大學期間逐漸培養自己與人交往的能力就顯得十分必要。人處在社會之中,必然要與周圍的人產生聯系。特別是在知識和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要完成一個目標,僅靠個人的知識和本領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充分發揮團隊的力量和優勢。這更要求大學生必須善于與人交往。“一個好漢三個幫”,個人再優秀也離不開別人的幫助和配合,更何況一個人所取得的成績,都是來自于社會對自己的肯定。一個獨自生活在孤島上的人,再優秀又有什么用呢?
三、提高大學生管理能力的主要途徑
(一)轉變教育觀念,構建合理的管理能力培養模式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各種組織和集團間的競爭日趨激烈。這其中,管理作為人類實踐活動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加之社會對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斷擴大,管理學作為一個學科門類已經較為成熟,但“隔行如隔山”的現象卻比較嚴重,即管理專業的學生,由于接受了系統正規的學習并重視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因而具備較強的管理能力,而非管理專業的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則比較欠缺。因此,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把大學生管理能力的培養納入到普通高等教育的長期規劃中,將其作為一種大學生的通用能力進行培養,而不僅僅成為管理專業學生的“特權”。院校要把對大學生管理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當中,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同時針對專業與非專業學生在基礎和實踐上的差異進行分類,區別對待,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既懂技術又會管理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二)加強理論學習,夯實科學管理的理論基礎
如今,管理學已經發展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綜合性較強的應用型學科,各種思想和理論都比較成熟,并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目前國內僅專門介紹管理學基本原理的教科書就有數十種。理論是實踐的先導,培養科學的管理能力,首先離不開對科學的管理理論的學習和掌握。針對院校非管理學專業學生占絕大多數的特點,一方面,院校應該普及管理學基本原理的相關課程,使管理學像英語、政治一樣,成為各專業大學生的共同科目和必修課。另一方面,大學生還應當多閱讀一些諸如組織行為、領導藝術、企業管理等與未來就業聯系較為緊密的書籍,拓寬自己的視野,加深自己對管理學基本原理的理解,同時也為自己將來從事管理實踐提供現實的指導依據。
(三)營造積極氛圍,在實踐中促進管理能力不斷成長
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實踐的鍛煉。社會是一個豐富多彩的大課堂,引導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提高他們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徑。事實證明,大學生服務社會、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有利于他們擴大社交范圍,增加社會閱歷,磨練意志品質,使許多書本上的理論問題迎刃而解。因此,院校除了要認真抓好大學生的專業課程實踐之外,還要繼續開展好大學生的校內外社會實踐活動,比如以靈活多樣的形式吸引大學生積極參與校內的行政管理、教學管理、校園文化管理、后勤保障管理等等,進一步組織好院校第二課堂活動、學生會及各類學生社團,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公益事業、假期社會調查等活動,讓更多的大學生在現實社會中開闊眼界、感受生活,在實踐中促進自身管理能力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徐曉黎.管理學原理[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3.
[2]比斯蓋特?舒爾茨.頂尖管理能力[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
[3]胡玉東.大學生基本能力及其培養[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2(2):42-44.
[4]馬汝偉.大學生科學管理能力培養研究[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2(1):135-141.
(作者單位:空軍工程大學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