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瑤
半因美國大選的影響,半因金融海嘯的沖擊
中國企業相信了油價上漲,國際投行們卻“心懷鬼胎”,他們看中的是中國企業缺乏“修煉”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企業頻頻出現因參與海外“套期保值”而產生的巨額虧損:先是中信泰富在外匯品種上巨虧180億港元;然后又爆出深南電在原油上產生巨虧;緊接著國航、東航分別發布公告,在原油“套期保值”上巨虧34億元和18.3億元(現虧損額已進一步加大)。
為什么中國企業會頻頻因參與海外“套期保值”而出現巨額虧損呢?難道真的集體中了“套期保值”對手一外資投行的“迷魂散”?答案是:半由“人為”,半因“天命”。
本想鎖定用油成本
故事還要從2008年年初講起。當時,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國際原油價格節節攀升(2008年7月曾攀升至147美元/桶的高位)。媒體驚呼:低油價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國內的耗油大戶(比如深南電、國航、東航),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利用套期保值來鎖定用油成本。比如說,深南電與高盛簽下的合約是這樣的:從2008年3月至12月,如果油價高于63.5美元,深南電就可以獲得不超過30萬美元的收益,如果油價跌到62美元以下,每跌1美元,深南電就虧40萬美元;從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0月,當油價高于66.5美元/桶時,深南電每月可獲34萬美元的收益;低于64.5美元/桶時,同樣是每跌1美元,深南電支付40萬美元。這兩份合約的實質就是深南電賣出了一份石油看跌期權。
我們知道,期權的賣出方是收益有限(期權費),而虧損是無限的。我們稍微做一些計算,就會發現這兩份合約中潛藏的風險:從第一份合約來看,其理論上最高盈利為30*10=300萬美元,而最高虧損額可達40X62X10=2.48億美元。而第二份合約就更加離譜了:理論上最高盈利是748萬美元,最高虧損可達5.85億美元!深南電是傻了嗎,這樣的臺約也敢簽?
如果站在深南電的角度來想一想,或許你也會這么做:次貸危機發生后,不少原本投資于證券市場的金融資本,已經“轉戰”大宗商品交易領域,而石油一直都是大宗商品交易的首選;歐佩克又宣布要削減原油產量……看來,油價的上漲,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高盛自然也搬出很多期權模型的計算結果來論證:看看吧。按照模型計算,油價肯定要漲到每桶150~200美元,我們的王牌能源分析師都這么說了。我跟你做這筆生意。八成是虧了……。
國際投行“心懷鬼胎”
現在,中國企業相信了油價上漲,可投行們卻早就“心懷鬼胎”:2008年是美國總統選舉年,不出意外的話,肯定會有一出“油價下跌”的好戲上演。
想想吧,在總統選舉年,美國什么東西最值錢?當然是老百姓手中的選票!這些選民基本上都是有車一族,每天都盯著加油站的油價。不論是奧巴馬,還是麥凱恩,只要有辦法讓油價降下來,讓選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特別是那些立場中立的選民),誰就將獲得更多的支持。在這樣的背景下,站在總統候選人背后的石油巨頭們,也肯定會為了獲得政治上的勝利,而暫時放棄一些經濟上的利益。勝算加大的奧巴馬,時刻聲稱“反對炒作商品價格”。
投行們也是深諳此道。回頭看,在舉行國會中期選舉的2006年,油價就經歷過一次類似的波動。當時,石油巨頭們改變了謹慎交割的行為,開始在較高的價格上交割原油,平抑價格,投行們也在配合。比如,高盛就在選舉前夕,利用對沖基金做空原油期貨。雙方“心有靈犀”的動作,使當時的石油價格跌至41美元/桶左右——這在2006年也是很低的水平。
在這樣的邏輯指引下,投行們開始“唱多做空”,在鼓吹油價必然上漲的同時,與一些“不懂套路”的企業簽訂了對投行來說“虧損有限,但盈利幾乎無限”的套期保值合約。深南電、國航、東航等企業就是這么“中招”的。
投行們似乎也很了解“中國國情”。中國的國有企業,特別是大型國企有一個特性:如果投資出現巨額浮虧,國資委一定會下令“叫停”,認賠出局,而不是和對手斗爭到底。所以,投行們知道,只要短期內迫使中國企業出現短期巨額浮虧,規模小一點的企業,就會因沒有辦法加足保證金而破產;即使是實力夠強的大國企,也一定會被國資委叫停。結果自然是大家坐下來協商談判。占足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投行,就可以乘機大撈一筆。所以,他們一邊與中國企業簽署長期合約,一邊謀劃何時迫使中國企業主動提出叫停“套保”合約。
金融海嘯帶來意外“大禮”
如果說不懂得美國大選對油價的影響,是因為中國企業缺乏“修煉”,那么,其后發生的事情,只能說是老天爺也“損”了中國企業一把。
2008年7月,也就是美國總統選戰最激烈的時候,原油價格果然由最高點147美元,桶掉頭向下,這是投行們早就預料到了的事情。但是,隨后發生的事情,恐怕連他們自己也大跌眼鏡。9月,從雷曼兄弟破產開始,爆發了一場震驚全球的“金融海嘯”,引發全球范圍的經濟衰退。各國對石油的需求預期紛紛下降,油價下跌的步伐。也進一步加劇。焦頭爛額的投行們在稍稍安定下來之后,猛地發現,之前與中國企業做的原油套期保值,竟然出現了巨額盈利!比他們之前預計到的還要多!而且只要油價繼續下滑,這種盈利還將持續!
這樣的情形,將中國企業置于極度被動的境地:如果是一般年景,在油價呈上漲趨勢時做原油套期保值,這是一點問題也沒有的。然而,2008年實在是一個異常“怪異”的年份,正常的邏輯在這一年里根本就行不通:先是美國總統大選,后又爆發“金融海嘯”,情況變了,而中國企業的慣性思維依然沒變。
倘若這一年沒有大選,中國企業或許就不會出現這樣的虧損;同樣,如果沒有“金融海嘯”的爆發,中國企業即使出現虧損,也不至于如此巨額!
“受傷”的中國企業只有慨嘆“悔不該,酒醉錯殺了鄭賢弟……”,又嘆“時不利兮騅不逝……”。中國企業海外套期保值之敗,半由“人為”,半因“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