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所謂的“潛規則”,其內容誰都明白,它比明文規定的規章制度還要厲害,誰不遵循這種“規則”,誰就會受到這種“規則”的排斥、懲罰。所以,一般的企業都很懼怕這種“潛規則”。然而,你必須要學會它、“尊重”它,不然就根本進入不了你想進入的這個“圈”中,即便是進去也會發現自己無法生存,很快就會被At"“圈”拋棄。但是,“潛規則”遲早會被其他途徑逼出真相。
——黃蘇/上海
每周都要診脈!
金融危機持續的時間要看政策的有效性了。就像中藥,每周的藥劑都不一樣。美國1929年危機,上臺幾個總統,多少學者,多少流派的意見都不能夠擺脫危機,最后還是二戰擴大了內需,增加了就業崗位,使美國經濟好轉。
擺脫經濟危機,世界不要指望中國能突然崛起,沒有堅強的經濟實力作后盾是沒有用的,最好的例子就是俄羅斯。俄羅斯看上去很硬朗,其實它的經濟根本沒有看上去那么好,危機一來就不行,也就是手上有石油資源。顯然,國外流動性泡沫正加速轉嫁到國內,比如說樓市,最近很多外國投資者拋盤,拿賣掉的錢回去救自己。中國雖然要逐步開放資本金融項目,但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詳見2009年第一期
《金融危機還會進一步發酵》)
——季剛強/上海
CEO收入世界難題?
為什么CEO收入讓各國企業頭痛?一則,新經濟文明及無邊界浪潮成為“知識型”勞動力登上歷史舞臺的正當理由;二則,知識資本介入后,財富分配在扁平化后出現反撲,財富向CEO轉移,金融業的特殊性又使得整個社會財富向金融高管聚集;三則,資本與“知本”的雜交產品登臺亮相——CEO的金手銬(期權)。由此便可理解為何CEO收入難題泛濫于金融經濟、成災于世界大通脹。董事會需要CEO去講故事、造概念、搞路演。后者憑高超的溝通技巧忽悠社會,制造信息,掌控股價升跌,因此即使在公司利潤少時,CEO也能從股價波動中獲得收入上漲。而世界大通脹又給金融創新的泡沫化提供了前提。(詳見2009年第一期《別讓高薪CEO帶來低績效》)
——周濱/北京
覬覦農村,外資先虧后贏
最了解中國國情的中資金融機構不看好農村金融,而作為局外人的外資金融機構何以如此青睞農村金融?外資金融機構的戰略眼光十分長遠。他們并不在乎一時的得失,看重的是中國農村金融未來的廣闊市場。外資開始進入農村金融陣地,包括提供帶有公益性的小額信貸服務可能短期內盈利較低,甚至虧損。但是,憑借這個小小投入,它們已經在中國的農村金融領域伸出了“一條腿”。可口可樂進軍中國市場的前幾年賬面—直虧損,后來卻盈利巨大,外資覬覦農村金融是同樣的道理。現在,外資已經開始實質性行動,中資金融機構還能視而不見嗎?(詳見2009年第一期《抓住農業投資新商機!》)
——陳曉華/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