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常文 蔣龍余
摘要:高職院校學生社團對學生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學生社團的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從學校應該提供社團資金支持、建立學生社團導師制、依據學校專業打造特色社團、引導學生社團社會化,加強社團建設,為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創造良好的社團條件等方面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高職;學生社團活動;職業素養培養
高職院校學生社團
與職業素養的內涵
高職院校學生社團的內涵及分類它是經過學校批準,由學生根據興趣、愛好、特長等方面的共同點,在自愿的基礎上組織的群眾性團體,是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重要組織形式之一。它是學生培養興趣愛好,擴大求知領域,增加交友范圍,豐富內心世界,陶冶思想情操,展示才華智慧的重要方式和廣闊舞臺。依據社團活動的內容和教育功能,高職學生社團大致有如下幾類:(1)社科類社團。如黨章學習小組、“科學發展觀”學研會;(2)文體類社團。如大學生攝影協會、橋牌協會;(3)科技類社團。如軟件協會、電子協會、科技創新協會;(4)志愿服務類社團。如青年志愿者協會、綠色時空、愛心社。
職業素養的內涵是指從業者所具有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身心特性及其結構,是決定從業者職業活動能力、工作狀況及工作質量的基本因素,職業素質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職業心理諸方面的素質。高職生的職業素質是指高職生勝任崗位需要,完成特定職責所必備的一切內在條件的綜合體,大致包括政治思想素養、科學人文素養、道德法紀素養、審美情感素養、擇業創業素養、勞動技能素養、協作和諧素養、創優心理素養。
學生社團活動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形成與培育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對高職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學校教育管理者的重要任務之一,更是德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務。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充分發揮各社團的積極作用,可以建立起適合不同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改傳統灌輸式教育模式為主動接受,將更加有利于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完善學生的個性,促進健康穩定的人格的形成人格,指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特征的總和,良好的人格應該是一個比較一致的、持久的行為模式。在大學里,隨著大學生生活面的擴展、自我意識的覺醒和獨立意識的強化,他們原來狹小的生活圈和心理交流網被打破,學生社團作為大學生同齡人群體,為大學生提供了新的心靈歸宿,也為大學生人際交往擴大了范圍。大學生在社團這個小社會里不僅學會了求知、做事,也學會了生存和發展。社團能夠整合個性人格,達到個性人格的和諧發展。大量學生社團活動的開展,對極少數性格孤僻、自卑內向和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能起到一種感化和引導作用,吸引他們積極主動參加到青年群體的活動中,從而有利于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培養其良好個性。
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實踐工作能力對于大學生來說,心境樂觀、心理健康,不但有利于健腦、用腦,更有利于他們創新潛能的開發。大學生社團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十分寬松的文化學術環境、給學生創造了寬松的精神環境,減輕了他們的心理壓力。在社團里,他們有高度的心理自由,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了滿足,有利于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各種學術類學生社團,都有專業教師指導,通過系列講座、專題報告和科學研究等活動,使社團成員能學到更多與專業知識相關的東西,了解本學科最新科研動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嚴謹務實的治學態度,有利于發展個性、激發創新意識、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對于那些志愿服務類社團來說,他們的服務性已經跨出校園,走向社會,如社區義工、免費家教、農村支教等,一方面培養和磨煉了堅強的意志和進取精神,另一方面也讓他們提前走上社會,鍛煉了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
培養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團隊精神是指為了實現某一共同目標而由相互協作的個體所組成的團隊表現出來的精神,是團隊成員為了團隊的利益與目標而相互協作、盡心盡力的意愿與作風。具有良好的團結協作精神和團隊意識是必備的職業素養之一,社團活動為高職生這種職業素養的培育創造了條件。社團的民主氣氛,使得社員可以公開地闡明自己的觀點,平等地交換意見,參加社團的社員既要有民主意識,學會尊重別人,容納不同見解,能按照多數人的意見辦事,又要克服依賴心理,消除等靠思想,積極主動地去與別人商討,真誠與其他社員合作,團結一致,齊心協力為社團的繁榮而一起工作。
加強學生社團建設,為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創造良好的社團條件
為社團建設提供資金支持與物質支持社團活動物質條件差、活動場地不足一直成為制約社團活動有效發展的“瓶頸”。社團活動的主要資金來源是社員交納的會費,學校團委行政劃撥的費用與企業的贊助費很少,嚴重影響著社團開展活動的質量,社團活動往往沒有固定的場所,開展各種活動都是事先租借學校的禮堂或教室,遇到沖突就要改時間或地點,造成社團的很多活動無法正常開展。社團活動作為在校大學生活動與校園文化的組成部分,是一項事業,僅憑熱情與奉獻是不夠的,必須要有物質條件與資金的支持。學校管理者應該轉變觀念,把解決學生社團活動經費的認識,從“可有可無”轉到“應該支付”上來。學生社團開展的各種活動的成果是“服務”,學校應該出錢“購買”,這有利于和諧的人性化管理,同時也能彌補學校由于人手不足帶來的管理缺陷,既可減輕學校的管理壓力,也可為學生個性的發展、知識面的拓展、校園文化的豐富提供廣闊的舞臺,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引入學生社團導師制,加強對學生社團的管理學生社團隸屬于學校團委,但學校團委的管理主要是宏觀上的,表現在社團的設立、社團活動的審批和規劃上,對學生社團開展的具體活動和工作難以指導,這在實踐上使得學生社團的活動在低水平的層次上徘徊。缺乏專業與專門指導,社團活動質量不高,社團內部管理條理、管理制度不健全,嚴重影響了社團的社會成效,使學生的能力與職業素養得不到充分的鍛煉與發展。引入學生社團導師制,積極探索“學生社團導師制”的機制,每一個社團在一至兩名導師的具體指導下,在學生社團負責人的帶領下,分工協作,互相配合,有利于學生社團活動開展的持久性、連續性,增強社團活動的成效性。特別是對于那些專業性強的社團,如學術科技性社團,社團導師制可以彌補社員與參與者專業知識的不足,增加社團活動的吸引力。
依據學院專業特色,打造品牌學生社團高職院校社團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社團發展不均衡,結構不合理的現象。有些社團規模大、活動多、影響面廣,社團自身建設比較完善,發展前景好。而有些社團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社團內部管理缺乏效率,前景暗淡。特別是對于有較強專業性知識背景的社科類社團與科技類社團來說,發展的速度慢,而文藝、體育類社團的發展速度快,形成了明顯的發展不平衡趨勢。另外,社團活動的開展以文體活動為主要形式,其目的是活躍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表現出明顯的目的單一性,不適合高職教育培養的人才素質的全面要求。高職院校社團的發展應該彰顯職業特色,目標與“堅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相一致。作為工科院校的高職院校,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進社團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和緊迫的課題,應該加大力氣指導好社科類社團建設,以提高高職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和人文知識,另一方面,應依據學校的專業特色,建設和指導好具有專業特色的品牌社團,為學生綜合素質與職業能力的培養創造社團條件,例如,航海類高職院校可以建立“鄭和文化研究會”、“航模協會”等表現自己專業特色的學生社團,為航海職教文化與航海文化的融合與對接提供實踐平臺。
引導學生社團活動社會化從培養目標上來看,高職院校培養的是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從培養模式來看,高職院校培養模式是“工學結合,校企結合”。可見,學生的職業技能與社會實踐能力對高職生以后從事崗位職業非常重要。學校應嘗試以學生社團為單位進行社會實踐,以社團為單位進行志愿服務,如電子協會進行的義務維修,英語俱樂部進行的山區支教活動,E浪網絡協會的社區服務等等,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情感,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學生社團的社會化,可以整合校內外資源,有效利用社會資源,解決社團發展資金不足問題,促進學生社團健康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馬斌.略論高職生的職業素養及其培育[J].武漢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9).
[2]吳萍鮮.淺析大學生社團建設在素質拓展活動中的作用[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3,(5).
[3]劉龍洲.大學生社團問題探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4,(1).
[4]冼季夏,等.加強學生社團建設,構建和諧校園文化[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
[5]王承新,等.論高校社團活動與大學生素質培養[J].湖北三峽學院學報,2000,(8).
[6]施喜軍.高校學生社團建設的現狀、特征與用途[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2).
作者簡介:
丁常文(1976—),男,碩士,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蔣龍余(1952—),男,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