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綺云 何向民
摘要:采用自編高職大學生生活事件調查問卷對中山、番禺兩地三所高職院校共628名高職學生的心理壓力感進行調查研究,結果表明:高職學生的心理壓力源按照壓力感依次是就業、父母及家庭、學業、重要事件、人際關系、情緒情感、學校環境壓力;女生在就業、學業、人際關系、重要事件、學校環境等5個方面的壓力感大于男生;二年級學生在就業、學業、父母及家庭、人際關系、情緒情感、重要事件等6個方面的壓力大于一年級學生;非理科生的壓力大于理科生的壓力;非本市學生的壓力感大于本市學生;非獨生子女的就業壓力大于獨生子女,而在其他方面的壓力感差異不顯著。
關鍵詞:社會轉型期;珠三角地區;高職學生;壓力;心理壓力感
壓力(stress),又稱應激。我國臺灣著名心理學教授張春興先生認為,壓力是個體在面對具有威脅性的情境時所產生的無法消除威脅、脫離困境的一種被壓迫的感受。如果這種感受經常因某些生活事件而持續存在,它將演變成個體的心理壓力,即壓力感。心理壓力感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歷的各種生活事件、突然的創傷性體驗、慢性緊張(工作壓力、家庭關系緊張)等導致的一種心理緊張狀態。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高職學院在校大學生的數量不斷攀升。近年來的有關調查數據顯示,高職學生群體中所表現出來的學業壓力、就業壓力等問題也逐漸增多。據《中國青年報》報道,有近六成的大學生心理壓力大;20所高校聯合調查結果顯示,學習、就業壓力居大學生十大心理問題之首。樊富珉的調查結果表明,壓力導致學生有不良生理反應的至少占1/3;有不良心理反應的至少占學生總數的1/4強;71.3%的大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承受著很大或較大的心理壓力;70.1%的學生對壓力缺乏正確認識。李晶晶在對湖北省10所高職院校的學生進行調查后發現,有37.78%的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承受著較大的心理壓力。
高職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與普通院校大學生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試圖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珠三角地區高職學生心理壓力的一般特點,為有效指導本地區高職大學生正確應對壓力、增強心理調節能力、促進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論指導。
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為了了解珠三角地區高職大學生的心理壓力狀況,我們編制了《高職大學生生活事件調查問卷》,在中山、番禺兩地三所高職院校展開調查,共發放700份問卷,回收680份問卷,剔除不合格問卷后,獲得628個有效個案,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9.7%。樣本變量分布如表1所示。
(二)研究方法
選取中山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協會的15名學生進行訪談,采用結構試問卷,讓學生寫出自己生活和學習中感覺有困擾、緊張、焦慮等壓力感的事件。對問卷結果進行歸類、整理,并根據學生討論的結果,編制成有50道題目的調查問卷。使用該量表對50名高職學生進行試測后,經過對調查結果進行項目分析,并與有關專家討論后,篩選掉不符合要求的8道題目,從而形成了包含42道題目的《高職大學生生活事件調查問卷》。問卷采用5級計分:1=壓力感很小;2=壓力感較小;3=壓力感一般;4=壓力感較大;5=壓力感很大。最后使用SPSS 10.0軟件包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

研究結果
(一)高職學生的心理壓力源
本研究編制的《高職大學生生活事件調查問卷》共包括高職學生感到有心理壓力感的42個題項共7個維度,構成了高職學生的心理壓力源。這7個維度分別是學業、就業、父母及家庭、重要生活事件、人際關系、情緒情感、學校環境壓力等。其中,學業方面包括9個題項;情緒情感方面包括8個題項;人際關系方面包括7個題項;就業和父母及家庭兩個維度分別包括6個題項;重要生活事件有4個題項;學校環境壓力含2個題項。高職大學生各維度的壓力感分值如表2所示。

(二)高職學生心理壓力感較高的事件
根據問卷所列舉的42個生活事件,按照壓力感程度進行均分計算,調查結果顯示,42個題項的總均分高于3.0分的有15個題項,其中得分最高即壓力感最高的10項分布在就業、學習成績、父母及家庭等幾個方面(見表3)。

(三)高職學生心理壓力感的差異顯著性分析
使用One-Way ANOVA(單因素方差分析)進行分析,發現生源類別與心理壓力感各維度均無顯著性差異,即高職學生來源為普高生或職高生對心理壓力感的大小并無顯著性影響。而性別、年級、科目類別、家庭來源、是否獨生子等因素對高職生心理壓力感的大小有一定的影響(見表4)。

討論與分析
根據社會學研究理論,社會轉型期人們產生心理困擾乃至心理疾患的原因是十分復雜的,不僅有生物因素,而且還有心理社會因素,后者遍及個體、家庭、社會、文化諸方面。尤其是在社會急劇變遷過程中,社會因素所起的作用更明顯。對于高職學生而言,他們正處在青春期后期、青年前期階段,是人生中重要的發展時期,也是個人心理沖突多發的時期。因為高職學生自身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并面臨著學業發展、社會適應、交友戀愛、擇業就業等諸多問題。其次,面對外界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競爭加劇,高職學生要面對就業競爭的巨大壓力。同時,經濟負擔、學業任務沉重,也給高職學生增加了心理負擔。第三,對于大學生群體而言,他們承載著社會和家庭的高期望,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大學生群體所面臨的問題更容易受到社會的關注。第四,大學生普遍欠缺心理調節能力,尤其缺乏對挫折的耐受力,缺少堅強的意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過于以自我為中心,依賴性較強,缺少獨立面對生活的經驗等。因此,研究社會轉型期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壓力狀況,是有效緩解高職學生心理壓力的關鍵。
調查結果表明,珠三角地區高職學生的心理壓力表現在就業、父母及家庭、學業、重要事件、人際關系、情緒情感、學校環境等方面。其中在就業、父母及家庭、學業三個方面的壓力較大。而學生個人所認為的生活重要事件,如進入大學、面對競爭、面臨重要事情、獨立完成大家都很關注的事情等,也對高職學生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在父母及家庭方面,高職學生普遍感受到來自父母及家庭的高期望所帶來的壓力。人際關系方面的壓力主要表現在與他人相處、與他人及外界溝通和交流等方面。情緒情感方面的壓力來自于情感的孤獨以及戀愛(失戀)所帶來的壓力。這與其他學者的研究有相似之處:李虹對大學生校園壓力的研究表明,學習壓力的程度比大學生個人煩擾和消極生活事件的壓力更重。徐長江的研究表明,大學生心理壓力來源由高到低依次為自我發展與擇業壓力、學習壓力、社交壓力和生活。因此,對于高職大學生而言,學業仍然是他們學習階段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學業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父母、老師、同學等對他們的認識和態度,影響著他們未來的就業狀況,這些都直接關系到他們自身的前途和發展,所以,學業壓力同樣是高職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源。父母和家庭對他們的高期望是高職學生另一個重要的壓力源。
珠三角地處經濟發達地區,人們較早接受西方企業管理及商業發展的影響,在思想和觀念上更為開放,在行動上更具開創性。如筆者在對高職學生就業方面的調查中發現,學生普遍接受校內兼職的做法,學生不僅感覺到畢業擇業的壓力,而且由于大部分學生都在課余時間做兼職,因此,在兼職崗位競爭中,很多人感到自己受到了挑戰。這種挑戰,一方面給他們造成了心理壓力,另一方面也促使他們不自覺地提早感受到就業、擇業的壓力,為日后畢業就業做好一定的心理準備。對于一些富有的家庭而言,父母大多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子承父業”,因此,總會對子女寄予厚望,這無疑可以成為一些學生學習及生活的動力。但是,如果處理不當,就會成為學生的心理負擔。他們對于自己能否承擔家庭的重擔、能否繼承好家業等問題感到束手無策。一些家庭較為貧困的學生,也在擔心自己畢業后能否找到一份高收入的工作,擔心自己能否奉養父母及家庭。
在人際關系方面,由于本地區的高職院校在招生范圍確定上一般都是以招收本市、本地區學生為主,外市、外省招收比例很小。因此,一般情況下,在一所本地區主辦的高職學院里,本市生源的學生所占比例會達到60%~80%。這樣的生源構成比例,使得外市、外省的學生成為鳳毛麟角,因此,在人際相處方面,由于地域不同和方言差異,一般情況下,學生會根據所講方言的異同進行“自由組合”,導致本市學生甚至縮小到某鎮區的學生自成許多小團體,與外市、外省學生分別較大。為何在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高職學生的人際交往方面會產生這樣狹隘的現象?這是一個頗值得大家思索的問題。
本研究對影響高職學生心理壓力感的差異顯著性分析表明,性別這個變量影響了學業、人際關系、就業、重要事件、學校環境和總體壓力感的差異變化,即女生在這5個維度和總體壓力感上均比男生要大。年級這個變量影響了學業、人際關系、情緒情感、就業、父母及家庭、重要事件和總體壓力感的大小,即在這6個維度和總體壓力感上,二年級學生比一年級學生的壓力感大。科目類別只影響了就業這一個維度,即非理科生比理科生的壓力大。家庭來源影響了學業、人際關系、就業、重要事件、學校環境和總體壓力感的大小,也就是說,高職學生來源于市區、鎮區或外省、外市,對他們的學業等方面的影響較大;非市區的學生比市區的學生在以上方面的壓力大。學生是否是獨生子女只影響到就業這一個維度,也就是說,非獨生子女在就業方面的壓力比獨生子女的壓力要大。
結論
本研究通過對高職學生感到有壓力的事件的調查,發現高職學生的心理壓力源按照壓力感大小,依次是就業、父母及家庭、學業、重要生活事件、人際關系、情緒情感、學校環境壓力等。其中女生在就業、學業、人際關系、重要事件、學校環境等5個方面的壓力感大于男生。二年級的學生在就業、學業、父母及家庭、人際關系、情緒情感、重要事件等6個方面的壓力大于一年級學生。非理科生的壓力大于理科生的壓力;非本市學生的壓力感大于本市學生;非獨生子女的就業壓力大于獨生子女;是否獨生子女在其他方面的壓力感差異不顯著。
參考文獻:
[1]張春興.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51-552.
[2]車文博,張林,黃冬梅,等.大學生心理壓力感基本特點的調查研究[J].應用心理學,2003,9(3).
[3]吳躍峰.近六成大學生心理壓力大[N].中國青年報,2006-05-31:(6).
[4]黃進,陳春曉.學習就業壓力居十大心理問題之首[N].新華日報,2007-04-15:(A2).
[5]樊富珉,李偉.大學生心理壓力及應對方式——在清華大學的調查[J].青年研究,2000,(6).
[6]李晶晶.湖北省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壓力應對方式的研究[J].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2l(6).
[7]李強,樂國安.社會轉型期心理困擾的社會成因與調適[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1,22(3).
[8]李虹,梅錦榮.大學校園壓力的類型和特點[J].心理科學,2002,25(4).
作者簡介:
沈綺云,女,陜西西安人,管理學碩士,中山職業技術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及高校管理科學化。
何向民(1956—),男,廣東梅州人,碩士,中山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