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新美
摘 要: 高職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現象普遍存在。本文主要從高職學生學習動力不足這一視角入手,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發現問題,分析不足,進而提出提升高職學生學習動力的對策。
關鍵詞: 高職學生 學習動力 提高對策
學習動力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效果,學習動力不足,勢必影響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就業,影響我國高職教育目標的實現。本文擬從高職學生學習動力視角入手,通過調查、訪談等方式,了解高職學生學習的整體狀況及不同群體、不同階段的學習特點,分析高職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的原因,并提出對策。調查對象主要是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在校的大一大二學生。
一、高職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的現狀調查
(一)學習動力不足的主要表現
1.上課方面。出勤情況不理想,主要表現為經常遲到、早退,曠課現象時有發生,調查發現,有逃課想法或逃過課的學生占到51%。聽課狀態不佳,從訪談、課堂反饋情況來看,上課時一些學生喜歡坐在后面或角落里,上網、游戲、打瞌睡等。
2.作業方面。抄襲作業現象普遍存在,在調查中,抄襲作業的現象占到58%,在平時走訪宿舍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學生在宿舍里做作業的比較少,主動學習的不到2%,很多學生在上網、聊天、打游戲。圖書館平時利用率不高,調查中,從來不到圖書館去的占到20.74%。
3.參加技能培訓及競賽情況。在被問及“你參加技能競賽情況”時,大一的學生表示掌握的知識還不夠,不敢參加,而大二學生則表示了解但是不想參加,整體來看,主動參加技能競賽的情況不理想。
(二)不同階段的特點
高職學生在不同學期呈現出的特點是不同的,從我院《教學督導簡報》反映的情況來看,不同年級反映的問題不同:大一學生反映比較多的主要集中在老師講得過快,高數、英語等基礎課程聽不懂;而大二學生反映得比較多的是上課玩手機、聊天、睡覺、請假現象嚴重,希望老師加強課堂管理。這反映出不同年級學習動力不同,剛入校時,學生熱情較高,積極參加活動,爭當班委,轉本意愿強,但時間不長,以前的一些不良的學習習慣逐漸暴露出來,懶散、拖沓、得過且過。第二學期和第三學期,分層現象明顯,每學期獲獎學金學生的重復率都在50%以上,可見學習氛圍不太濃厚,部分學生不思進取,保持現狀。第四學期,面臨頂崗實習,大多數學生能夠較好地調整自己,但還有很多學生面臨實習則顯得過于焦慮,無從著手。
(三)不同群體的現狀
不同群體學習動力狀況不盡相同。首先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根據我院數據統計顯示,我院申請貧困建檔學生占學生總數的38%,但每學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獲獎學金的人數與該群體學生的比例卻不高,分別為28.6%、27.8%、30.1%、30.4%,因此這一部分學生學習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其次是班團干部,剛入校時,積極主動,但大二時,積極性降低,學習動力下降。再次是三大類學生(提前單招學生、對口單招學生、普通類學生)表現不同,調查數據顯示,提前單招學生、對口單招學生相比較普通類學生在專業的了解度、專業的興趣信心、專業技能競賽的了解度方面偏低,導致他們目標模糊,動力不足。
二、高職學生學習動力缺失因素分析
(一)主觀因素
1.學習目的不明確。一些學生認為自己報考高職院校是由于成績不理想,考不上本科,只好報考高職,屬于無奈之舉。在被調查學生中,有46.3%學生表示上高職是為了取得文憑以后好找工作。就業前景不明朗,數據顯示,有相當比例學生對所學專業發展前景表現悲觀,認為本專業勉強糊口或前途暗淡,有16.9%的學生明確表示不會從事與本專業相關的工作。
2.學習態度不端正。在專業選擇方式上,調查數據顯示,“隨意選擇或親友推薦”占到53%,這導致他們對自己的專業課不感興趣,不愿意學。對待考試的態度上,他們認為僅憑運氣取得成績,“60”分即可,不需努力學習,這部分學生往往容易在考試中作弊。
3.學習自覺性不高。在被問到“您的課程花費您很多時間和精力嗎”時,有43%的學生表示一般,有11.5%的學生則表示花時間很少,他們的業余時間主要用在上網、逛街、聊天等方面。被問到“影響自己利用時間學習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時,有49.5%的學生歸咎于老師抓得不緊、學生干擾造成的,這說明學生們學習比較被動,自覺性不高。
4.基礎差不愿意學。基礎差的同學,往往自信心不足,情緒悲觀,“本來高中就沒有學好,現在更不會”,成為很多學生不努力學習的借口。
(二)客觀因素
客觀因素是影響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學校、家庭及社會三個方面。
1.學校方面,學校對學生學習動力影響主要體現在專業設置、課堂教學、考試制度、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從調查來看,有49%的學生認為專業設置不太合理,實用性不夠,對自己未來的發展、工作幫助不大,這導致部分學生認為學好學壞一個樣,到企業還要重新學。在課堂教學上體現為重理論的多,聯系實際的少,教學內容不能夠根據實際需要時時更新,教法不夠新穎,學生聽課提不起興趣。考核方式上表現為比較單一,學生寄希望于老師畫范圍、圈重點,搞突擊,這就導致學生平時學習的積極性不高。
2.家庭方面,家長對學生關心不足或缺位也是影響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的一個方面。部分學生家長溺愛嚴重,學生工作包辦,生活中想要什么給什么,因此學生不需要努力,學習失去動力。而有的家長則走向另外一個極端,放任自流,不聞不問,一切順著學生,監控缺失,學習勁頭不足。
3.社會方面,主要體現在對高職生的不認可,一些企業把高職畢業生當做廉價勞動力來用,但隨著國家的重視、社會的發展,這一現象必將得到改善。
三、提升高職學生學習動力的措施
(一)加強思想教育,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首先,“兩課”方面,“兩課”教學是主陣地,教師應該不斷探索新的路徑,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樹立為國家發展、社會進步而奮斗的遠大目標。其次,班主任、輔導員層面,加強班風、學風、舍風建設,注重整體和個體教育相結合,說教和開展活動相結合,給學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層面,在課堂上滲透思想教育,教師結合自身專業優勢,可以適當在人生勵志、職業規劃、就業信息、心理健康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滲透教育,提高認識,強化教學效果。再次,學校層面,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受到教育,受到鼓舞,提高素質。注重獎勵和懲罰相結合,獎勵為主,懲罰為輔。同時對部分不努力的學生加強教育,使其增強緊迫感。制定優勝劣汰制度,嚴格學籍管理,使學習不合格的學生,有降級、肄業、退學等明確規定。通過全方位、多層次對學生加強教育,提高認識,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自覺性。
(二)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首先,注重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相結合,以地方區域經濟的發展為導向,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對高數、英語等基礎課程教學可以進行一些新的嘗試。把招生和教學有機結合,就業前移,有效指導教育教學。把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轉化為學生的學習方案,從調查的數據來看,學生不能提前具體學什么,考什么證,因此應把教師用的人才培養方案轉化為學生的學習方案,報到時發給學生,讓學生有的放矢,實現自我評估,主動學習。其次,強化課堂教學效果,吸引學生。從我院評選的我最喜愛的老師活動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老師有許多共同點:教學態度認真、嚴謹,教法適當,課堂氣氛活躍,尊重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個體,關心學生課外生活,學生自然喜歡上他們的課,學習勁頭足。在課堂教學上可以嘗試把競賽引入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斗志。再次,轉變考核方式,加大過程考核力度。有學生在座談會中談到平時注重考核的老師,學生都能按時出勤,上課聽講認真,聽課效果好。
(三)注重家校聯系,形成合力。主要是建立家校聯系制度,通過家校聯系,讓家長了解學生在校情況,關注學生、督促學生,從每年學業預警反饋情況來看,很多學生不希望家長知道自己在校學習情況。因此,家長的參與,有利于引起學生重視,成為學生學習的一個外在動力源。相反,如果家長不關心,缺乏自我約束力的學生就會放松學習。從每年的畢業情況來看,有的學生不能及時畢業,有很多是因為家長平時不聞不問造成的,但是一旦家長重視了,學生很快就能通過補考,拿到畢業證。
(四)加強不同群體、不同階段的教育,突出重點。首先,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注重感恩教育,提高他們的學習動力。其次,對待班團干部要加強引導,建設一支優秀班團干部隊伍,發揮帶頭作用。從被評為省級文明班級的情況來看,所在班級的班團干部表現都是很優秀的,集體榮譽感強,在班委的帶動下,整個班級學習氣氛很濃厚。當然,班團干部自身素質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從我院評選“十佳之星”的候選人來看,被推薦的38位學生中,在系、班級擔任職務的有31名,占到83.8%。再次,對待三類生(普通招生、提前單招生、對口單招生),要注意多研究他們特點,有針對性地教育和引導。最后,根據高職學生在不同學期呈現的特點不同,工作也應相應的有所側重,第一學期新生剛入學,養成教育很重要,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為接下來的學習、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第二學期主要職業生涯規劃總結及調整,根據第一學期的學習和參加活動情況,認真總結,找出不足,調整方案,不斷努力;第三學期主要是感恩教育,通過感恩社會、感恩父母系列教育,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第四學期做好安全和就業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學生實習前焦慮,調整心態,迎接即將到來的實習。
(五)建立PDCA管理體系,強化管理。每一個環節,都要有計劃、執行、檢查、總結,形成閉環。比如對于學業預警學生,學生本人制訂學習切實可行的計劃,班主任、輔導員督促檢查,補考后及時分析總結。制訂合理的方案,對每一個學期、每一個學生學習情況關注、跟蹤,讓學生的學習動力持續保持下去。
參考文獻:
[1]程洪榮.高職學生學習動力現狀調查及分析[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09.11.
[2]查俊峰.高職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的原因及其對策思考[J].繼續教育研究,2009(3).
[3]王宜君.高職學生學習動力狀況及激勵機制研究[J].機械職業教育,2013(5).
本文系院級課題《高職學生學習動力缺失的因素及對策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