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課程是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美術學科的基本理念主要體現在:(1)基礎性、選擇性和時代性,滿足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需求。(2)拓寬藝術視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3)強調創新精神,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4)提倡探究性學習,促進個性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精神,倡導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藝術的本質、特性和文化內涵。
美術課程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美術欣賞教學中,既有教師和學生對欣賞客體的評價,又有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再評價。這樣的評價既可以是外部語言的表達,也可以是內心的共鳴和評判。通過大量的審美感知和體驗的交互活動,逐漸使主體的評價標準與客體的審美價值相吻合,以達到欣賞教學的目的。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地溝通師生間的認識和評價?多媒體課件和網絡化輔助教學對優化美術欣賞課的教學有很好的效果。
多媒體是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的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和視頻等各種媒體的統稱,即多種信息載體的表現形式和傳遞方式。多媒體輔助教學以PowerPoint等軟件為工具來組織教學內容,以精巧的構思設計、鮮明的色彩、豐富的畫面來吸引學生。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能將各種事物的運動過程逼真地表現出來,給美術欣賞課的教學注入了新活力,令學生耳目一新,使學生在愉快的、輕松的氛圍中獲取新知,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多媒體備課是教師利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多媒體設備,以傳統的備課形式為基點,充分考慮教學內容的特點,將課堂教學中所涉及的教學內容(包括文字、聲音、圖片、動畫等)根據一定的教學過程組織設計,并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合理、有序地整合在多媒體課件中,以便利用以計算機為主要設備進行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一種備課方法。多媒體課件應用在美術教學中,操作直觀形象,繪制快捷方便,因其豐富的教學內容、多樣的教學形式、靈活的教學方法、獨特的個性化教學模式受到學生的喜愛。在美術教學中,創造了與教學內容融為一體的生動、形象的意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了美術課教學的效率。
在美術欣賞課教學過程中,我盡力把多媒體技術的優勢發揮到極致,經常采用影片片段、音樂、動畫、圖形圖像等手段增強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使學生想聽、愛看、樂學。下面是一堂欣賞課教學流程:
[導入]在鋼琴曲《藍色的多瑙河》優美樂曲聲中,學生進入教室,同時播放《海濱小鎮》電影片段剪輯。(導入環節應注意題材的類似性)
[展開]教師提問:《印象·日出》在當時的畫展中為什么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與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繪畫作品相比較,請學生談談印象主義在題材、構圖和色彩方面與前兩者的區別。此時,利用課件展示作品,學生欣賞、比較、思考。
教師引導:《印象·日出》是印象派的由來,印象主義由此得名,為以后的現實主義繪畫奠定了基礎。
印象主義介紹:新印象主義代表人物修拉、后印象主義代表人物塞尚、高更、凡·高。(幻燈片展示畫家繪畫作品)
小結:印象主義繪畫的風格活潑、生動、明快,熱衷于表現瞬息萬變的光色和作者對自然的直接感受。
[詳講內容]凡·高的生活及其作品欣賞。(1)作者生平簡介。(2)幻燈片展示凡·高的繪畫作品《吃土豆的人》(教師略講創作背景、題材、人性表現等)。(3)幻燈片展示凡·高的繪畫作品《星月夜》、《鳶尾花》、《麥田里的烏鴉》。教師分析作者在不同時期、不同境遇中表現在畫面上的不同心理感受,學生探討作者的情感。(4)幻燈片展示印象主義代表作品《向日葵》。學生欣賞作品,師生共同分析、討論色彩、構圖、題材和表現形式。學生思考作品的創作背景、對作品的感受等。同時,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使學生在音樂中產生共鳴,最后,學生討論、歸納作者情感。(5)凡高的其他作品欣賞(幻燈片展示)。(6)法國印象主義畫家繪畫作品欣賞(幻燈片展示,學生瀏覽、思考)。
[歸納小結]印象主義繪畫作品的藝術觀念與風格,包括題材、形式、構圖、色彩等。
[作業]你是如何理解印象主義在藝術與自然關系上的觀念變革?(學生對作品進行評論,運用文字表達)
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美術教學借助了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可直觀、形象、多角度、立體式地展示美術教學的形式和內容,有機地與其他學科聯系和相互影響,使教學化復雜、抽象為直觀、形象。同時,也為學生提供包括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樣化的外部刺激,提供了更多的認知和學習途徑。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可加大教學密度,豐富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效率,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智力,而學生也可以很輕松地實現自主學習。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有興趣主動獲取相關課程的背景知識,有意識地去了解其他同學對這個問題的想法和見解,在課堂討論環節就會出現熱烈場面。而教師以感受、情感、表現欲為先導,給予學生更多的啟發引導,為他們提供更寬、更廣的思維空間,用最適合學生心理特點的方法去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他們對學習內容感到既新鮮又不太陌生,內心產生共鳴。
以上教學實踐是在教學大綱規定的范圍內,根據學生的認識能力和欣賞水平所做的一些嘗試,在實踐中,不斷受到技術的阻礙和傳統教學的影響,教學探索過程有付出的艱辛也有收獲的樂趣,下面談談體會。
首先,多媒體備課并不是在備課時將多種媒體資料簡單地疊加在一起,而是要通過優化組合,充分運用多媒體的優勢把各種教學內容組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多媒體備課與傳統的備課方式相比較,有其自身的特點。它要求教師在備課之前先有基本的教學分析及教學設計,同時根據教學要求收集各種有助于教學的資料。這些材料包括文字、圖片、實物、音像等,在備課過程中要根據教學設計的需要把備課前收集到的各種資料進行整理,通過不同的手段把不同的材料融合起來,使之能更好地用于教學。只有通過大量的作品欣賞、教學示范,才能使學生增加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多媒體備課需要多種媒體的配合協調使用。教師收集的教學材料既要符合教學內容的需要,又要符合課堂教學形式的需要,還要保證在教學過程中使教師較方便地使用,這就需要教師不僅熟練掌握計算機技術,還要對相關外圍設備熟練操作,會通過視頻剪輯把多種教學媒體資料整合在一起,制作成多媒體課件用于教學。美術教師應有全面的計算機技術、網絡知識,熟練掌握圖形軟件的應用,這就促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水平,以適應教學的需要。
綜上所述,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單一形式,將其轉變為信息學習的多元化,由被動接受到自由選擇、自主探索。教師將知識點濃縮在多媒體課件上,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內容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知識的多媒體表現形式,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祝智庭.關于教育信息化的技術哲學觀透視[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9,(2).
[2]楊景芝.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
[3]滕守堯.審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張桂木.美術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5]徐建融.美術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
祝鳳武(1976—),男,山西忻州人,山西電子高級技工學校信息系助理講師,主要從事美術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