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希俐 李 弦 熊才平
摘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信息資源相對匱乏,而職業技術學校的信息資源豐富且利用不充分。為此,提出將職業技術學校建成當地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信息資源中心,利用現成的數字化信息資源為當地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服務。在分析理論依據的基礎上構建了建設模型,并從三方面說明這一方案的可行性。
關鍵詞:職業技術學校;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信息資源中心;可行性
問題的提出
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富余,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和農業現代化程度的提高,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數量會越積越多。我國大量需要轉移的農村勞動力既沒有打工所必需的一技之長,也缺少自我保護的法律知識和城市生活常識,這嚴重制約了勞動力轉移的數量和層次。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是決定農村勞動力能否轉移的決定性因素。因此,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是十分緊迫而且必要的。
隨著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深入和發展,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機構逐步嘗試“面授+遠程培訓”的培訓方式,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開辟新的途徑。但由于這種培訓方式還處于探索階段,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信息資源相對匱乏。當信息技術全面深入地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時,我們應探討如何以最低的成本讓農民及時、便捷地獲取需要的培訓信息。職業技術學校在農村勞動者勞動技能的掌握與文化素質的提升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隨著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不斷深入,職業技術學校的信息基礎設施得到不斷加強,信息資源日益豐富。但在實踐中,職業技術學校的教育資源利用率并不高。我們設想將職業技術學校的信息資源應用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用現有的資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服務。
將職業技術學校建成農村
勞動力轉移培訓信息資源中心的依據
學校的社會功能 在古代,庠、序、校等公共建筑是村社成員公共集會和活動的場所,兼有會議室、學校、禮堂、俱樂部的性質。作為對民眾進行文化道德教育的機構和活動場所,我國古代社會的學校從創立之始就體現著為社會提供服務的功能色彩。在近代,陶行知先生指出:鄉村學校應當做改造鄉村生活的中心。鄉村學校不僅要培養鄉村所需要的人才,而且還應該成為終身教育中心、科普推廣中心和文化活動中心。美國社區學院是學校為社會提供服務的典型,它的辦學宗旨是為社區服務,提高本社區市民的文化水平和技能,促進社區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中外關于學校為社會服務的思想和經驗,能夠為我們在新時期探索學校如何為當地農村服務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信息技術的強力支撐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已逐步深入地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教育領域作為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同樣被迅速波及。由于信息技術的支撐,教學目標、教與學的關系、教學模式以及學習者獲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徑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傳統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以面對面授課的方式為主,有助于對農民系統知識的傳授,但受時間、地點等條件的制約,有其固有的弊端。目前,農村遠程教育深入鄉村,形成了覆蓋廣大農村的教育體系,擴大了農民接受教育的機會。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將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農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興趣和知識水平自主選擇學習內容,使其思維和行為方式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將職業技術學校建成農村勞動力
轉移培訓信息資源中心的模型及解釋
綜合考慮我國農村的特點和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現狀,可以按照如下模型建設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信息資源中心(如圖1所示)。

該信息資源中心主要由硬件系統和軟件系統組成。首先,硬件系統主要是學校圖書館、電視衛星系統、網絡系統和多媒體系統,也就是構筑信息化平臺。目前,職業技術學校的圖書館一般都比較有規模,在此基礎上構建數字圖書館,可以實現對圖書的檢索、閱讀等,可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提供信息共享平臺。電視衛星系統和網絡系統是建立信息化平臺的基礎,根據農村的現實情況,可以依托電視衛星系統或網絡系統對農村勞動力實施遠程培訓。多媒體系統是指實現對數據的記錄、轉化、刻錄、播放等功能的系統,包括錄像機、刻錄機等。其次,信息資源中心的軟件系統主要包括網絡信息管理平臺和信息資源庫等。網絡管理平臺是指對計算機局域網絡的管理平臺以及學校自身的網絡辦公系統。它是以信息資源中心的網站為載體,實現在線問答、信息發布、在線提交等功能。如今,職業技術學校的信息資源庫相對富足。教師將搜索到的素材、制作的課件、網絡課程等資源上傳到網絡平臺,或者將發展成熟的理論和更新較慢的知識以光盤等形式存儲,利用網絡的資源共享特點和網絡教學平臺的資源下載、課件點播等功能,以及廣播電視的優勢,實現多媒體信息的存儲與傳輸。
職業技術學校作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信息資源中心,可以采取多種措施對農村勞動力實施轉移培訓。首先,農村勞動力可以利用網絡學習系統自主學習。與傳統的自主學習形式相比,網絡環境不僅是一種手段和途徑,更是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目前,較普遍的網絡學習系統一般由教師將自己的講義或授課材料上傳到網絡上,包括常見的Flash動畫、音視頻多媒體素材、教學課件等。由于大多數農村勞動力普遍比較適應傳統的教師主導型模式,而且這類系統通常按照時間序列展開教學內容,不需要預先掌握太多的計算機技能,因此較符合農村勞動力的特點。雖然基于網絡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具有開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協作性等特點,但它要求學習者具有較高的信息素養、較好的組織管理能力,要求農村具備實施網絡環境下培訓的條件。通過已經普及的廣播、電視等設備作為網絡環境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補充,是適合我國農村實際的培訓方式。因此,傳統培訓方式的固有優勢明顯,在目前無法普及網絡環境下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時,面授輔導、發放光盤等方式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信息資源中心可行性分析
職業技術學校的培訓內容富足 職業技術學校的教育培訓資源富足,具備一定的參與農村勞動力培訓的優勢。職業技術學校具備承擔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相應崗位必備的培訓場所、教學設施設備、實訓基地、師資和較大規模的職業介紹能力等資源條件,適合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培訓工作。目前,職業技術學校參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內容包括專業技能培訓、創業教育、法律知識及其他方面的教育。通過梳理職業技術學校參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現狀,發現職業技術學校是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主力軍之一,可利用學校現有的資源開設培訓項目,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在推進職業教育辦學主體多元化的過程中,發揮職業技術學校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中的作用。
職業技術學校的信息化建設 近些年,隨著教育行業信息化發展的不斷加快,全國各職業技術學校相繼開展“數字化校園”建設工作,建成了校園數字化平臺系統,實現了校園日常管理信息化和教學數字化。就學校信息化內涵來看,包括學校信息化環境建設和應用、學校信息化資源建設與使用、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等。硬件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職業學校的計算機裝備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并且國家重點職業學校水平明顯要好于普通職業學校水平;資源建設方面,大約1/3以上的學校有專門的機構負責多媒體教學資源開發或者培訓,教師制作課件和開發網絡課程的現象比較普遍;學校積極開展針對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培訓,形式最多的是學校自行組織和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培訓。總之,從2000年啟動“校校通”工程至今,職業技術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及其應用發展取得了重大進步。
農村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 在經濟相對落后的農村,由于既沒有接入互聯網的條件,也沒有配備電腦終端和接入互聯網的經濟能力,信息化建設依托目前較為普及的電話網、電視網、廣播網等。當互聯網等互動性媒體渠道短期內無法在農村廣泛普及時,農村信息中心(站)的作用凸顯。信息中心(站)通常配備計算機,能夠為農民提供信息查詢和發布、技術培訓、遠程教育、科普學習等服務。目前,80%的縣級農業部門建立了信息服務平臺,50%以上的鄉鎮建立了農村信息服務站。在經濟相對發達、農民素質較高的行政村,實現了電話、電視、電腦三種信息載體的有機結合。隨著“農遠工程”的開展,農村學校和社區的遠程教育網和計算機網絡系統逐步完善,配備了大量信息技術設備和教育教學資源,建立了學習資源中心、計算機網絡教室等,在具備衛星教育培訓收視點和教育培訓光盤播放點的功能基礎上體現網絡的優勢。另外,網吧是農村網民上網的重要補充地點。調查顯示:有超過1/3的網民選擇在網吧上網,農村網民中有48%選擇在網吧上網。綜上所述,農村的信息化水平正在提高,為擴大農民接受教育的機會提供了物質條件。
結論
如何利用當地的信息化建設體系,建立適當、合理的信息化培訓機制,以引導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成為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亟待解決的難點和重點問題。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方面,職業技術教育比其他形式的教育實用得多、適用得多。職業技術學校的分布點多、辦學模式多層次,這使得農村勞動力參加培訓比較便利。最為重要的是,當職業學校和農村的信息化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時,利用職業技術學校的信息化資源,將豐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培訓內容和優化農民參與培訓的方式。職業技術學校參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可以加快農村勞動力有序、穩定地轉向非農產業,同時使職業技術學校得到發展,最終實現學校和農民的雙贏。
參考文獻:
[1]熊才平,戴紅斌.將鄉鎮中心學校建成當地信息資源中心的理論與構想[J].電化教育研究,2007,(10).
[2]熊才平,伍丹.利用Moodle學習平臺實現教師資源配置城鄉一體化實驗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7,(11).
[3]馬水紅,聶竹明,張新明.論農村遠程教育與學習型農村的建設[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8,(2).
[4]劉美麗.中職學校參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對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6.
[5]荀莉,羅輝.職業學校信息化建設調研報告[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1).
[6]彭國莉.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民信息素養現狀及規劃[J].求索,2006,(6).
作者簡介:
謝希俐(1983—),女,浙江寧波人,200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教育公平及教育信息化。(本欄責任編輯:張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