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控制理論作為一種先進的科學方法論,對職業中學英語課堂教學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教師若能靈活運用,控制有度,就能優化教學,提高教學質量。首先,要對學生的情緒給予科學的控制;其次,要較好地實現教育控制;再次,可通過變換教學形式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達到課堂的優化控制。
關鍵詞:職業中學;英語課堂教學;優化;控制
教育系統是一個控制系統,要實現其教育功能,就要對其實行有效控制。要實現教育控制最優化,必須對與教育成就有關的各種條件實行最優化的控制,即對教學過程的諸因素實行最優化控制,使同等時間內的教學量盡可能多,而學生負擔則最輕,效果又最好。
職業中學的學生往往最頭痛的一個科目就是英語。由于基礎差而產生自卑心理的學生不少,他們甚至不敢讀,不想看,不愿寫,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造成了極大的困難,因為學生不愿意聽而導致有的教師對課堂管理失去控制。如果教學方法不得當,學生不合作,教師將難以完成教學任務。運用控制論的觀點去研究教學過程,可以幫助教師達到教學控制的最優化,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激發積極情感,實現對學生情緒的優化控制
成功學家希爾指出:“一個人所取得的成就,一個人所交的朋友,一個人對后人所做的貢獻,所有這些人生的內容,都是由這個人的心態所決定的。”進入職業中學學習的學生經常處于心理抑制狀態之中,他們絕大多數對學習沒興趣,有的我行我素,有的產生對抗心理,有的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缺乏堅持到底的毅力。因此,英語教學要成功,就要對學生的情緒給予科學的控制,要把情緒信息和情緒反饋、積極情緒的產生和消極情緒的抑制都納入精心設計的控制之中。
創設輕松愉快的氛圍來控制消極情緒 職業中學的學生起點比較低,他們在初中時經常受到家長的責難、教師的批評及同學的歧視,從家長、教師、同學那里獲得的消極情感反饋多,因此,對學習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抑制,抑制反過來又對學習產生消極影響,以致惡性循環,無心向學的現象日趨明顯。對學生情緒進行有效控制,就能促進良好學習情緒的形成,更好地激發學生自我表現的欲望。首先,教師應建立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在課堂上教師自己應多用日常用語,如果講得一口流利的口語,會使學生產生敬佩之情,從而產生努力的目標,更能獲得學生的信賴和尊重。教師在開始時應盡量照顧學生的程度,使用一些簡單的日常用語,如:“Who can answer the question?”“Think it over. ”“Try your best.”“If you can, please put up your hands.”等等,讓學生多聽。如果某些學生確實聽不懂,應用中文解釋一次,教師不能因某些學生聽不懂而放棄講英語。可以在每堂課里逐漸加多一些日常用語,如:“Summarize the text,please.”等。其次,要積極創造條件和環境使學生盡可能地使用英語,讓他們在運用中嘗到樂趣,這樣,學生日積月累,培養語感,聽多了,慢慢地就會聽懂,也會在潛移默化中進步。因此,學生的消極抵觸情緒會得到有效控制。
創設成功體驗培養積極情緒 成功感是英語學習中非常寶貴的情感體驗,它能極大地激起學習興趣和熱情。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實行分層教學,使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吃得消”,中等生“吃得飽”,優等生“吃得好”。課堂上要多表揚、鼓勵學生,幫助學習困難的學生樹立信心,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點滴進步,誘發他們的求知欲。教師可以融教學的趣味性、情境性及思想性于一體,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例如,教新單詞的時候,可以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朗讀的機會;講授課文時,可以讓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發表個人的見解;也可以在課堂上多開展一些情境對話,舉行一些小型的英語競賽等等。這樣,創造機會,讓產生成功的體驗,培養積極情緒,從而達到教育和教學的效果。
提高教育質量,實現對教育的優化控制
教學過程就是一個反饋控制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把知識信息傳遞給學生,對學生來說,這是信息輸入的過程,學生通過大腦的處理,將輸入的信息內化為可以輸出的信息,再引起相應的活動,外化為反饋信息。此時,一方面,學生自己可以將反饋信息再反映到大腦,進行自我評價,實現自我調節,以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質量;另一方面,學生的這種反饋信息傳遞給教師,使教師得以檢查自己的教學效果,發現問題,找出差距,從而進一步優化教學,調節傳輸的信息,提高教學質量。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學生只有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才能真正發揮其主體作用。因此,課堂上教師應給予學生多練習的機會,不要把整節課的時間都用來自己講,而要把大部分時間歸還給學生,讓學生多開口講,多動筆寫。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實際運用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時反饋學生學習的效果。如果學生能聽懂教師所講的內容,那么其參與課堂活動的能力就強,練習效果就好,反之,效果就較差。就英語課來說,練習形式是多樣的,如:朗讀、回答問題、套用句型、互相對話、復述課文、釋詞造句、甚至動作與語言結合等等。教師可以先按課本練習,再過渡到實際運用。這樣,通過大量的課堂練習,學生講英語機會增多了,不再懼怕英語,學習質量就能得到提高。由此可見,要較好地實現教育控制,提高教育質量,實現即時的反饋控制,及時而準確地把握反饋信息十分重要。
變換教學形式
實現教學模式的優化控制
在教學系統中,以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雙邊活動來表明教學的運動過程,教學過程自始至終都會形成一個動態平衡模式。這就要求教師研究和處理問題時,注意系統的運動狀態,從而選擇恰當的過程。一種美味如果反復食用會讓人倒胃口,同理,一種好的教學形式連續不斷地使用也會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從生理上講,單一的形式容易導致大腦刺激的單調,使興奮轉化為抑制,降低學習效率。而從心理上講,中學生正處于好動、喜歡變化的時期,再好的教學形式和練習形式,如簡單重復太多,學生也會學趣銳減。因此,中學英語教學應根據學生的這些特點,有效地控制教學模式,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例如,筆者講授《Eating out——who pays?》這篇課文時,就曾經精心地把課文第二段中“How to make it clear whos paying” 的內容編成兩個不同情境的對話。學生從這兩個情境對話中很容易分辨出,在外國,如果有人請你吃飯,對方付錢,他該怎樣說;如果對方想各自付錢,他又該怎樣表達。通過用形象的情境會話來導入抽象的課文描述,學生既有新鮮感,樂意聽下去,又容易理解課文,留下深刻印象。教師不一定就對話而講對話,就課文而講課文,可以變換教學形式,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達到課堂的優化控制。
又如,教師在講授《The bee family》時,可以把課文中提到的蜜蜂的家庭成員及工作內容用圖歸納出來,使學生學起來既思路清晰,又一目了然。
再如,運用多媒體技術的課堂教學有利于創設良好的英語交際環境。中學英語課堂教學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多進行交際。課堂交際活動的目的,是要讓學生練習表達能力。良好的課堂交際活動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有機會練習整體表達能力,有利于學生自然學習語言。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教師注意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離開情境談交際是不現實的,如果通過課堂交際活動將課堂變成了一個交流實境,這樣的語言訓練更富于靈活性和挑戰性。在創設良好的英語交際環境的過程中,通過語言、圖像及聲音同時作用于學生的多種感官,讓他們左右腦并用,從而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得以進行大容量的仿真交際。在學生不斷進步的過程中,其直接用英語思維的能力就能經常得到鍛煉。
總之,控制理論作為一種先進的科學方法論,對職業中學英語課堂教學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教師若能靈活運用,控制有度,就能優化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芳.現代教育科學研究方法[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戴汝潛,張凡.實用教育新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張正東.外語教育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
余正瑤(1965—),廣東順德人,李偉強職業技術學校中學一級英語教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