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研究邏輯
根據集團化組織的分析層次與組織架構研究,可以演繹得出在研究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時需遵循的內在邏輯有三:一是在組織環境中研究組織架構問題;二是在組織理論基礎上導出管理理論;三是從模式選擇到制度設計的遞進。(1)“組織”和“組織管理”概念的詮釋維度問題。當前組織管理研究和實踐中常見的概念混淆點在于把社會學領域的組織學與管理學領域的組織理論、甚至組織行為理論混裝,研究邏輯不清,難免會出現對組織變革內容到底是只包括結構和流程,還是包括任務、技術、人員等的紛爭。(2)理論研究的前后臺問題。實質上,管理理論研究中組織的前后臺問題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可以互補并相得益彰的,注重解決管理過程問題的研究和試圖系統考察組織管理問題的研究對組織研究的前后臺問題的處理方式各有其合理性,但在研究邏輯上,兩者存在一定的演進路線。(3)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中的問題演進。在職業教育集團化的集體行動中,辦學主體所面臨的首要研究問題是: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職業教育集團化組織模式,即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模式選擇問題。
摘自《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年第三期 余秀琴《集合體組織的分析層次與組織架構》
關于超循環理論與高職教育集群
超循環理論是關于非平衡態系統的自組織現象的理論,是德國科學家M·艾肯于20世紀70年代直接從生物領域的研究結果中提煉出來的。超循環的特征就是:不僅能自我再生,自我復制,而且還能自我選擇,自我優化,從而向更高的有序狀態進化。高職教育集群的超循環運行機制主要包括:專業群的整合、校企群的整合、學校群的整合。(1)高職教育集群的超循環特征。根據超循環理論,從進化的角度,高職教育集群體具有自組織超循環的本質特征,一是新陳代謝,二是自適應能力,三是突變特性。(2)高職教育的超循環運行過程。按照由低級到高級的進化過程,循環依次劃分為反應循環、催化循環與超循環。反應循環在高職院校集群中由與集群內、外的各個關聯部門組成的子系統構成,主要包括高職院校子系統、政府子系統、研發子系統、服務子系統和企業子系統等。在高職院校集群系統中,各個子系統密切關聯、相互作用,每一個子系統(反應循環)為其他子系統提供材料、經驗、信息等催化支持而形成催化循環。高職院校集群內的各個子系統(催化循環)在功能上耦合起來,相互提供催化支持,形成一個超循環系統,促使高職院校集群進行延續和演化。
摘自《教育與職業》2009年第三期 鄧重一,蘇毅娟《超循環理論背景下的高職教育集群性探索》
關于職教集群的優勢與意義
職教集群的優勢及其現實意義主要有:(1)職教集群模式有利于打破管理上的條塊分割。職教集群模式客觀上要求政府發揮統籌作用,對職業教育進行統一規劃、科學決策。(2)職教集群模式有利于院校之間的資源共享。職教集群的共享機制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校內共享;第二,校校共享;第三,職教集群共享機制的更高層次是最終實現城校共享。(3)職教集群模式有利于職教與區域經濟銜接。職教集群有利于降低單個院校的盲目決策與無序競爭,有利于彌補勞動力的“市場失靈”。
摘自《教育與職業》2009年第五期 張曾《職教集群: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發展模式的探索》
關于高職院校行業環境的“五力模型”
高職教育既面對生源市場,又面對就業市場,具有鮮明的市場性和產業性,即高職教育可以被看作一個產業或行業。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在研究企業在本行業的定位戰略時,提出企業所處產業的競爭狀況決定于五種基本競爭力量,即現有競爭對手、潛在進入者、替代品的威脅、供應商的力量和購買者的力量。行業競爭環境下高職院校面臨的五種基本競爭對手及其關系,一是現有競爭對手:高職教育舉辦者。某特定高職院校在行業內的競爭對手是目前其他的高職教育舉辦者。二是潛在進入者:中等職業學校、民辦大學和成人高校。潛在進入者對本行業的威脅大小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進入行業壁壘的高低以及進入后現有成員對新進入者的反應。三是替代品的威脅:普通本科教育、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短期職業培訓和國外高職教育同行。四是供應商的力量:政府、企業和社會。供應商的力量表現在為其提供的產品在特定企業的生產經營中是否起關鍵作用,該行業是不是供應商的一個重要客戶,該企業是否對供應商很重要。五是購買者(客戶)的力量:學生、家庭和用人單位。購買者對本行業的競爭壓力表現為要求產品的價格更低廉、質量更好、提供更多的售后服務。
摘自《教育與職業》2009年第三期 王穎,史楓《動態競爭環境下的高職院校戰略定位及策略》
關于高職院校應對金融危機
作為貼近市場、貼近企業的高職院校,在目前這場金融風暴中,應采取轉、跟、變的“過冬”三法則。(1)轉:辦學定位向服務于當地區域經濟轉移。(2)跟:辦學模式、專業調整要跟上產業調整的步點。(3)變:校企合作模式由松散聯系型向緊密戰略型轉變。
摘自《教育與職業》2009年第四期 章言,張韋韋《校企合作,金融危機下的考驗》
關于高職課程體系
基于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全面發展的高職課程體系的構建,不僅要將相關的工作知識提供給學生,而且要將工作知識序化,以優化的知識結構讓學生形成職業能力。(1)搭建公共基礎平臺:奠定學生“社會人”的基本素質。該平臺的主要任務是立德樹人,要處理好培養學生高素質與高技能的關系,按照培養“社會人”、“職業人”的社會素質與職業素質的基本要求,突出基礎性,強調工具性,體現發展性。(2)構筑專業基礎理論平臺:奠定學生“職業人”之專業基礎。該平臺按照培養“職業人”的要求,要處理好培養學生職業崗位的針對性與職業崗位的遷移能力的關系,以職業崗位(群)對職業人的職業素質、專業素質的需求為依據,突出應用性,增強適應性,體現可持續發展性。(3)構建專業技能平臺:夯實學生“崗位人”的實際操作能力。該平臺按照培養“崗位人”的要求,突出實用性,強調針對性,體現先進性,要處理好培養學生專項操作技能與綜合職業能力的關系,培養學生技術應用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關系。
摘自《教育與職業》2009年第五期 於實《科學發展視野下的高職課程體系的創新》
(逸 公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