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嵩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
——我國農村正在發生新的變革,同時也面對不少困難和挑戰,特別是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深層次矛盾突出;
——我國已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時期;
——到2020年,農村改革發展基本目標任務之一是: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
伴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城務工就業,目前,我國以農民工為主體的流動人口規模已超過2億人,并繼續呈現快速遞增的態勢。農民工由此而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從2007年的“十七大”到2008年初的“兩會”,“農民工”都成為熱議的話題,首次出席2008年“兩會”的三位農民工代表更是成了廣大新聞媒體爭相采訪報道的熱門人物,成為“兩會”的一大亮點。與此同時,與農民工相關的一些問題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進城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便是其中之一。溫家寶總理在“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把解決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問題列入2008年的主要工作,充分表明了黨中央國務院對這個問題的高度重視。
目前,我國的農民工子女近2500萬人,其中,隨父母進城的農民工子女約占三分之一。近年來,對進城農民工子女的教育,政府主要采取了“流動兒童少年就學以流入地政府為主和公辦學校為主”的“兩個為主”政策,這一政策有效解決了各地大部分進城農民工子女的上學問題。從2008年下半年起,隨著城市義務教育免費制度的實施,進城農民工子女在義務教育方面將獲得更多的平等學習機會。而同時,應該看到,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城市教育政策環境的逐步改變,將會有更多的農民工子女跟隨其父母進城求學,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是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因此,城市也將面臨如何更好、更全面地保障進城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進一步考驗。
——我國長期以來實行的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對進城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起到了一定的制約作用。由于受到戶籍的限制,許多農民工子女不能象城市少年兒童一樣具有擇校、升學的自由度,除非支付昂貴的借讀費和贊助費等。即使是在“兩個為主”的政策條件下,大部分接受義務教育的農民工子女也只能就讀一般性學校,而且這些學校往往是指定性的,而相當一部分農民工子女仍就讀于辦學條件差、教育質量不高的民工子弟學校。根據對中部地區某大城市的調查,在進城接受義務教育的14萬名學生中,在已審批或未經審批的簡易民辦中小學上學的學生有近6萬人,占43%,而接收進城農民工子女的300多所公辦學校中,無一是重點學校,更談不上示范性學校。這就意味著,對大部分生活在城市貧困線以下的農民工子女來說,即便成績再優異,也不可能平等享受到城市優質的教育資源。
——制度的制約還影響到在接受完義務教育后這些農民工子女的出路問題。據調查,絕大部分在城市接受完義務教育后的農民工子女仍滯留在父母身邊,他們一方面希望成為新城市人,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年齡和制度的限制,事實上往往處于既不能升學又不能就業的放任狀態。這些流蕩在城市的未成年人,他們耽誤的不僅是自己的前途,長此以往,還會給城市發展帶來負面作用,更將會影響到社會的穩定。
——城鄉二元制度也使城市和農村之間的教育體系、教育水平乃至教育方式等存在較大差異。這種差異性往往導致部分農民工子女很難適應城市教育,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很大困難,以后參加各種考試時,將會遭遇更大障礙和問題,部分農民工子女因此而中途輟學。
——源源不斷的農民工子女流入城市,對城市學校的接收容量是否能承受、教育教學質量是否能有效保障等都將經受新考驗。
另外,受進城農民工及其子女融入城市生活過程中的一些問題、以及在就學過程中的種種制約條件的影響,一些農民工自身會對子女求學產生各種“畏難”情緒,最終導致一部分農民工送子女入學的積極性不高。
應該看到,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是我國社會轉型時期諸多社會問題一個側面的反映,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和全局性的特點。因此,解決好進城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應站在提高全民族素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及保持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上。其中,政府應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主要的義務和責任。在目前我國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客觀存在的現實條件下,尤其需要發揮各級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既要具有創新的意識和勇氣,又要以人為本,認真履行職責,盡最大可能為進城農民工子女提供制度保障,切實維護其平等接受教育的權益。同時,全社會都要積極行動起來,為進城農民工子女營造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條件。
一是中央和各省級政府必須充分發揮宏觀管理和調控作用,及時了解和掌握各地區農民工及其子女的流動情況和分布狀況,建立和逐步健全農民工及其子女流動人口檔案。在一些農民工比較集中的城市和地區,要對接納農民工子女入學的容量條件等有比較充分的預測和準備。目前,在義務教育階段的進城農民工子女中,仍有9%左右的適齡兒童處于失學狀態,因此,要在加強綜合管理的基礎上,盡快全面幫助這些失學的農民工子女入學,努力實現“一個都不能少”的目標。
二是為體現公共財政的公平公正,以及鼓勵流入地進一步做好農民工子女入學工作,建議國家和各省區建立靈活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接收農民工子女較多地區的經費補助力度。如,可實行“教育券”的方式,將政府預算內義務教育經費直接分配給學生。對戶籍所在地的子女,他們可以憑其戶籍享受政府發放的教育券,憑券自由選擇學校。對于非戶籍的農民工子女,可以憑其所在社區居委會或用人單位的證明領取教育券,自由選擇學校。學校憑券到政府財政部門兌付現金;又如,可實行義務教育登記證制度,印發全國通用的義務教育登記證。農民工子女到流入地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就讀時,可以憑此證注冊入學,學校將登記證按學生流出地進行歸類整理后,通過教育、財政部門逐步上報,由中央財政按照各地流入學生情況進行轉移支付等。
三是要研究逐步突破與戶籍管理相聯系的教育、醫療、就業等政策瓶頸問題,這是一個難點,但也是我國城鎮化過程中必須正視的問題,要努力爭取使進城農民工及其子女能享受與城市居民平等的權利和社會保障。積極探索建立靈活的學籍管理制度,逐步消除受戶籍制度的制約,盡可能減少農民工子女異地就學和升學的各種障礙。
四是各地教育、勞動等部門,不但要對進城農民工子女開放包括示范性學校在內的義務教育階段的各級各類公辦中小學校,而且要制定政策,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對進城農民工子女開放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各類普通高中、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等,并對符合一定條件的農民工子女能同等享受政府資助的各種優惠政策。在開放各類學校和培訓機構的同時,教育部門要關注城鄉教育之間的差異性以及農民工子女的特點,研究能縮小這種差異性、能更適合于農民工子女學習的各種教育教學新方法,并及時加以總結和推廣。努力讓進城農民工子女在城市不但有書讀,而且有選擇;不但讀好書,而且有出路。
五是要積極動員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辦學。以公辦學校為主并不排斥社會力量的參與,尤其對一些原有學校接納容量十分有限的城市和地區。教育部門要建立公正合理的評價體系和監督機制,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給予各類民辦學校合法身份,大力支持其發展。這樣,既可以增加農民工子女就學升學機會,同時也可以減輕公辦學校的壓力。當然,這些接收進城農民工子女的民辦學校也應獲得政府在政策上和財政上的支持。
六是社會各界和各級各類學校要給予進城農民工及其子女更多人性化的關愛和幫助。一方面要加大宣傳教育的力度,依法送農民工子女入學。同時,要針對農民工子女的實際情況,開展多種形式的幫教活動,使他們能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適應城市教育,盡量避免厭學、中途輟學甚至流失等的情況發生。
通過政府、社會和學校的共同努力,進一步給進城農民工子女營造“同在藍天下,共同成長進步”的和諧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