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學交替是職業院校一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是職業院校培養技能應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徑。但是職業院校在實行工學交替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帶薪實習”是加拿大職業院校一種成功的人才培養模式,借鑒國外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必將推動我國職業教育更好更快發展。
關鍵詞:帶薪實習;職業教育;工學交替
作者簡介:孫建英(1972-),女,江蘇省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現從事機械設計及制造方面教學工作。
中圖分類號:G71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1-7518(2009)04-0059-02
2005年11月7日,溫家寶總理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有條件的地方和學校,學生可以一面在學校學習,一面在企業工作,工學結合、半工半讀,這既可減輕學生和家長的經濟負擔,畢業后也容易找到工作”。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也指出,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工學交替作為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之一,一時間成為職業教育的熱門話題,并在職業院校中逐步得到推廣。
一、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及其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一)工學交替的內涵
工學交替是職業院校一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工學結合的主要模式之一。所謂工學交替,一般把它理解為學生在學校學習和在生產崗位做工交替進行的培養模式,即把整個學習過程分解為學校學習和企業工作兩個過程并交替進行。這種教育方式利用學校、社會兩種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對學生進行“知識+能力+素質”培養。學生專業學習與頂崗實踐交叉進行,逐步由低層次崗位到高層次崗位頂崗實訓,實現學生在畢業前基本具有符合市場崗位群要求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的培養目標。“工學交替”培養模式是在校企聯合辦學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實質是產學合作、聯合育人,使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有機結合起來,是職業院校培養技能應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徑。
實施工學交替,可以幫助教師和學生去認識企業,促進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目的性,提高其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使學生畢業后順利實現就業。工學交替還有助于企業了解學校、認識職業教育,有助于師資隊伍水平的提高,推動學校和企業的緊密合作。由于學生在企業頂崗實習期間有一定的薪金待遇,工學交替可以大大減輕學生家庭的經濟壓力,為因繳不起學費而喪失讀書機會的貧困家庭子女提供學習機會。
(二)工學交替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我院以數控技術等專業為試點,進行了工學交替的嘗試與探索,并確立了“雙證融通、產學合作”的辦學特色,即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必須獲得相應的職業技能證書,使我院畢業生日益受到用人單位歡迎。但是,在推行工學交替的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困難和問題。
1.職業院校積極推行工學交替,但企業參與的熱情不高。這一現象源于企業生產目標與學校教學目標的不一致。學校的本質決定了其工作目標是以最高的效率培養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實現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其教育目標導向要求企業拿出與學生所學專業對應的工作崗位。而企業的生產本質決定了其生產目標是以最低的成本生產出最大數量的產品,實現利潤最大化,多數企業認為接收學生實習會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給企業增添負擔。企業通常有兩方面顧慮:一是擔心學生輪番頂崗因技能不熟練無法很快適應崗位工作,產品質量達不到要求,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進度;二是如果由于學生操作不當造成生產事故或設備故障,將給企業帶來額外負擔。
2.學校的教學計劃與企業的用工需求相沖突。企業的生產通常有淡季和旺季,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用工需求具有不確定性。而學校的教學計劃是提前制定的,并且要保持相對穩定。這樣就會造成企業生產旺季需要學生頂崗的時候,恰逢學生在校學習階段,學生不能派出去,否則會影響正常教學秩序,而企業在生產淡季又不愿接受學生實習的局面。
3.部分學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提出“辭工”或退出工學交替模式。學生“辭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因素:一是沒有達到學生預期的目標,多數學生希望通過頂崗實習,學到學校里所不能學到的知識,使自己的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而企業提供的崗位一般技術含量不高,故而提出“辭工”;二是環境的劇烈變化及壓力的集中使得少數學生心理上難以承受和適應,工學交替的基本特征決定了學生學習工作環境以及身份的交替變化,學校的學習生活環境及管理模式與現代企業之間的巨大差異,往往造成學生的角色轉換與適應障礙,而且這種適應性障礙往往同時體現在工作、生活以及人際關系等各個方面,如得不到及時調整與疏導,便會產生失落、自卑、焦慮、抑郁等一系列心理問題,最后造成強烈的逃避、退縮反應;工作報酬低也是部分學生“辭工”的原因。
二、加拿大的“帶薪實習”
“帶薪實習”(co-op)是加拿大職業院校一種成功的人才培養模式,借鑒了斯坦福大學模型,于上世紀50年代在滑鐵盧大學首先開始,并逐步發展到其他學校。Co-op從最初的受到批評和置疑,到得到社會廣泛認可,也經歷了一個發展的過程。Co-op有兩種主要形式:(1)Co-op:在整個學習期間安排多次實習,與在校學習交替進行,學生可以從事從低到高不同層面的工作,接觸面廣,在不同的工作崗位學生可以得到不同的體驗;(2)Co-op intership:這種形式是只安排一次實習,但這種實習是深入的、深層次的,類似于我們2.5+0.5培養模式的畢業實習。“帶薪實習”普遍是指前者,以百年理工學院(centennial college)為例,三年制專業通常安排三次實習,每期四個月,穿插在學習過程中進行,學生在畢業前累計擁有了一年工作經驗。“帶薪實習”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centennial college提供的數據顯示,同一專業參加了co-op的學生,其就業率、專業對口率和畢業后
的薪金待遇明顯高于沒有參加co-op的學生。
三、“帶薪實習”對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幾點借鑒
(一)“帶薪實習”得到了政府、行業協會的大力支持
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雇主每招收一名co-op學生,可以減免一千加元稅,這樣就調動了雇主參與co-op的積極性,同時政府也拿出一些崗位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行業協會積極參與學校教學計劃的制定和課程開發,為學生提供優惠的培訓。政府還在法律上要求雇主為實習學生購買相應保險,以較小的代價解決雇主、學校、學生的后顧之憂。在加拿大有專門的關于帶薪實習的組織(如co-op Education Associations)來協調各方利益。為推動工學交替,我們國家也應出臺相應的鼓勵、優惠政策,如企業稅收優惠、學校經費傾斜等,以促進校企合作健康、有序發展。
(二)完全學分制和靈活的管理為co-op提供了便利
在centennial college,實行完全學分制,一年分為三個學期,每學期四個月,帶薪實習四個月為一期,如果某專業的實習安排在冬季學期,大部分學生將在這個學期在企業工作,而沒有落實實習崗位的學生,則留在學校學習,并繼續聯系夏季學期的實習崗位。這種管理模式為職業院校解決教學計劃與企業用工需求沖突提供了借鑒。實行工學交替,我國必須徹底改革教學管理制度,變學年制為學分制,實行彈性學制,為“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順利開展創造條件。
(三)只有達到學校要求的學生才可以參加co-op
在加拿大,并非所有學校都有co-op,即便在一所學校,也并非所有專業都有co-op,實行帶薪實習的專業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如學生數、需求情況等。在百年理工學院,同一專業有帶co-op的,也有不帶co-op的,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但參加co-op的學生必須達到學校的相關要求,主要是學習方面要取得規定學分。如果學生不能滿足要求,則要轉入不帶co-op的專業學習。我國職業院校在實行工學交替的過程中,多是組建試點班,學生參加工學交替的動機和積極性不同,水平參差不齊,在頂崗實習的過程出現問題也是在所難免。
(四)學校與企業形成了非常緊密的合作
學校在開發新專業、制訂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課程的過程中,都有工業界、商業界人士積極參與,學校也根據雇主的反饋信息來設置和調整專業,改進教學,保證教學內容的實用性與先進性,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校企合作。在百年理工學院,我們看到很多來自于企業捐贈的教學儀器和設備。這些做法也是我們目前所提倡和要求的,但還有很多工作需要真正落到實處。
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具有較強實際動手能力和職業能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符合職業教育的教學要求,符合職業教育規律,有利于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必然成為職業教育的主要辦學模式。但是,職業院校在實施工學交替的過程中,還存在很多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國外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必將推動我國職業教育更好更快發展。
參考文獻:
[1]馬連華.論工學結合培養模式及其給高職教育教學改革帶來的深遠影響[J].教育與職業,2008(9):21-23.
[2]劉巍.“工學交替”培養模式開創職業教育發展新天地[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473):162.
[3]廖紅宜.高等職業教育工學交替中的“瓶頸”與解決思路[J].江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4(3):32-35.
[4]舒莉.工學交替中的學生管理問題探析[J].科技信息,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