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軍
珠算是利用算盤這一古老工具,進行加、減、乘、除運算的一種計算技術,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也是財會專業(yè)的一門技能學科。珠算是學生看數、撥珠、寫數的有序的過程,準而不快是低效勞動,快而不準是無效勞動,筆者認為,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爭分奪秒,動作要協(xié)調、迅速。要做到這一點,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從思想上提高學生的認識
上第一節(jié)珠算課時,就要向學生講解珠算的發(fā)展史,使學生認識到,珠算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化瑰寶,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社會實踐中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珠算是在與多種算具、算法競爭中,不斷完善的一種先進的計算技術和計算工具。珠算科學實用、操作簡捷,即使在電子計算機極為普及的今天,仍然具有獨特的魅力。計算機與珠算并不矛盾,各有所長,相得益彰。特別是珠算的某些計算功能,以及其教育啟智功能,更是電子計算機所不能取代的。
財會專業(yè)的學生在校學習專業(yè)基礎知識,要努力使自己成為具有財會工作人員基本素質的人才,即達到四個“一”的標準:一本好帳、一把好算盤、一筆好字、一手好文章。一把好算盤,就是指要把算盤打得又快又準。學生在校期間必須通過全國珠算協(xié)會珠算等級考試,取得證書,這也是以后從事財會工作的一個必要條件。
二、抓好基本功訓練
珠算基本功訓練,要天天抓,扎實,過硬。第一,在坐姿上,兩腳要平放,頭要端正,身體要坐直,胸離桌子一拳遠,把試卷放在算盤的下面。第二,握筆時,要教育學生養(yǎng)成先握筆再打算盤的習慣。正確的握筆姿勢有兩種,一種是夾握,即把筆的上端放在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筆尖放在中指和無名指之間,打完題目以后,大拇指把筆往上一推,就可以寫答案了;另一種是全握,右手握住筆,筆的上端在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第三,兩手分工,以右手撥珠為主,左手用食指摁清盤器;然后,穩(wěn)住算盤;必要時配合右手,如進位,退位用左手,試商用左手,右手打本位等。第四,天天進行十分鐘寫數碼字的練習。第五,進行指法操練,如打百子練習,打定數練習。訓練學生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撥珠到位,既準又輕。
三、講最好的方法
珠算的方法有很多種,筆者在講解時先進行分析研究,從中精選出學生最容易接受、最容易掌握的、最簡單的一種。例如,在教加減法時,筆者根據加、減的涵義,引導學生總結出撥珠操作的規(guī)律:加,就是從外珠中把表示加數的算珠撥靠梁,夠加“直加”;如果下珠不夠加,就“加五減湊”;如果本檔不夠加,就“減補進一”;再如減法,就是從內珠中把表示減數的算珠撥離梁,夠減“直減”;如果下珠不夠減,就“減五加湊”;如果本檔不夠減,就“退一加補”。記住二十個字就記住了所有加減法的運算規(guī)則,方便簡單。之后,再引導學生進行定數練習,就很容易掌握了。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總是選擇最簡單的方法,選取典型例題,引導學生理解算理,得出正確的操作方法,使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人。加減算的方法有很多,如一目兩行法、一目兩行穿梭法、一目三行法、一目五行法、一目五行棄九棄十法,把每一種方法都介紹給學生,講解它們的優(yōu)缺點,根據每一個學生的特點推薦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
四、運用多種訓練方法
珠算的訓練是非常單調枯燥的。在訓練中,筆者積累了一定經驗,嘗試運用多種訓練方法,交替進行,盡量增加趣味性。
1.定時練
所謂,“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筆者要求學生每天早、中、晚到校時,首先進行15分鐘的定時練習,快中求準,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速度達到一定的要求,筆者又提出更高的要求,準中求快。要注意的是,每次訓練的時間不宜不長,這樣不容易引起大腦疲勞,而增加訓練次數,反復練,練反復,有利于形成和鞏固條件反射,促使學生較快地掌握技能。
2.定量練
每種方法講授后,筆者都布置學生一定數量的練習題,只有達到了一定的訓練量,通過重復的規(guī)律性的動作操練,學生才容易掌握技能,熟能生巧,提高效率。
3.定標練
每次訓練前,筆者都要求學生為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并將自己最后的成績與目標進行比較,便于學生及時發(fā)現自己的缺點,找出差距。另外,筆者還經常帶領學生觀看珠算大賽的視頻,開拓他們的視野,讓他們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從而精益求精,積極上進。
4.以比賽促成績
在平時的訓練過程中,對學生每天的成績記錄下來,公布上墻,比一比誰的進步大,每周一次競賽,頒發(fā)獎品,鼓勵學生,在班級形成爭先恐后、你追我趕的局面。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職業(yè)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