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蘭
“以就業為導向,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一條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思路。學校與產業部門和企業一道,共同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互利共贏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新形勢下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方向。
一、對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再認識
1.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新內容
工學結合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好形式,是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好方法,既是促進職業學校專業建設的有效途徑,又是職業教育直接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好舉措。學校與企業合作,共同來培養人才,是職業教育最好的辦學模式,是工學結合的最有效的形式。因此,江蘇徐州市賈汪區職業教育中心把辦職業教育“要服務當地經濟建設”的思想統一到“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以能力為本位,面向企業需求”的辦學方向上來,統一到培養社會緊缺的技能型人才上來。
2.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新思考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以職業人才培養為主要目的教育模式。其目的在于通過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和專門技能水平來實現學生的就業率與就業質量。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它以培養學生的全面職業素質、技術應用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主線,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通過學校和合作企業雙向介入,將在校的理論學習、基本技能訓練與在企業實際工作經歷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為生產、服務第一線培養實務運作人才。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應體現“三化”和“四個結合”:能力培養專業化、教學環境企業化、教學內容職業化。教學培養目標、教學計劃與質量評價標準的制定要企業與學校相結合;教學過程要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學生的角色要與企業員工的角色相結合;學習的內容要與職業崗位的內容相結合。
3.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新思路
(1)工學結合人才培養計劃是將在校內學習與在企業工作經歷學習有機結合的教育計劃。
(2)學校與合作教育企業建立相對穩定的契約合作關系,形成互惠互利、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動力機制。
(3)合作企業為學生提供的工作崗位都是經學校開發或認定的,是從事專業工作適宜的學習培訓環境。企業對學生的錄用是由企業與學生雙向選擇決定的。
(4)學生從事的是合作企業的實際生產和經營工作,企業對學生按正式員工要求和管理。
(5)學生在合作企業的工作與其學業目標和職業目標密切相關。
(6)學生在實踐中的工作進展是由學校主導和監控的。
(7)由學校和企業共同考查評價參加合作教育學生在工作中的表現。
(8)企業要把錄用和培養參加合作教育的學生,作為發展企業和培養人才的企業事業發展的重要部分。
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給學生帶來諸多的益處:在學生的適崗、應變、創新方面解決了素質教育、就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的問題。
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帶動課程改革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以培養忠誠的、具有較寬的專業知識和扎實操作技能,從事一線生產、管理、服務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打破傳統的“三尺講臺、三寸舌、三寸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教材”的傳授模式,建立工學結合、產教結合、實習就業結合、特色鮮明的 “做中教,做中學”的職教新模式。具體做法是:
(1) 以專業建設為龍頭,學校成立了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依靠市場和企業需求,瞄準產業建專業,圍繞專業聯產業,學科鏈對接產業鏈,專業鏈對接崗位鏈,建立了“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活動為主線,以學生為中心,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課題體系。
(2)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積極引進和聘請合作企業的技術專家或企業技師到學校任教,上課或擔任實習指導老師,強化專業課教師到企業跟班實踐的制度,提高了教師的“雙師型”素質。融合學科體系和職業資格證書標準,吸收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體現模塊化、項目化、活頁式、直觀性。
(3) 以實訓基地為保障,與企業共建共享。以實踐教學為重點,全面推行“行為導向教學法”和效益課堂的實驗。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感知體驗,實現與企業“零”距離對接。實訓基地融教學、生產、研發、培訓、鑒定于一體。
(4) 以學生成才為目的,強化職業文化的相互認同和滲透,學生體驗企業的環境和文化內涵,這種教育效果是校園內不能達到的。以企業評價為導向,改變學校和教師的單一評價模式,以市場、企業、用人單位的人才標準檢驗辦學水平。
(作者單位:江蘇徐州市賈汪區職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