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崗
隨著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傳統行業逐漸改造和新興行業的迅速發展,大批低技能崗位正日益轉化為高技術含量的崗位,企業的技術構成由勞動密集型、非熟練勞動型向技能型過渡,技能培訓已成為解決結構性就業問題、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所不可缺少的一種途徑。企業產品結構優化升級,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職業院校走向市場,急需改變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各自的需求為合作提供了契機。在“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責任同擔、利益共贏”的原則下各揚所長,既是經濟發展對企業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職業院校加快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開展校企合作的緊迫性
1.企業為滿足技能人才需求急需開展培訓
隨著生產的發展及科技進步,一些企業領導產生了以較少的投入開展技能培訓的動機,即占用生產時間越少越好,費用越低越好,實效越強越好。然而,企業自己實施培訓具有一定的難度,且師資不足,需要與學校在生產現場合作開展有針對性的高技能培訓,從而在不影響生產的前提下,使企業的技能人才需求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滿足。
2.學校走向市場急需改變培訓模式
生產者勞動和智力結構的變化導致勞動手段的變化,需要與接受一定教育的勞動力相結合,使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學校開展的技能培訓要與企業的生產協調一致,采用靈活、多元的方法和模式。然而,一些學校近年來辦學形式單一,培養目標與計劃“閉門造車”,技能培訓“等米下鍋”,實習設備、設施數量不足。為了適應市場的變化,拓寬辦學渠道,發揮自身師資優勢,技能學校急需與企業建立一種互惠互利合作關系。
二、注重培養目標的針對性
1.培訓計劃與企業機制協調運行
將提高學員的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與技術開發、推廣緊緊聯系起來,以傳統技能訓練和高新技術培養相結合,課內學習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形式,為學員掌握良好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一流的技能提供了發展空間,可培育出具有“特色”的高技能人才。開展培訓之前,要在以下層面展開調研:第一,分析合作企業高技能人才需求結構,確定培訓目標和模式;第二,明確職業崗位對從業者能力及素質要求,確定培訓計劃和調整方向;第三,了解學員的技能缺陷,確定實訓的重點。
2.實訓與企業產品結構緊密結合
以提高崗位應用能力為中心,對照國家職業技能標準,根據企業現代設備和高新技術應用,需要具有新知識、新技術和較強實踐能力技能型勞動者的特點,并分析企業生產增長、技術和工藝改進、新產品研制等情況,了解企業對職工數量、質量及時間上的一般要求和特殊要求,以此確定實訓重點。其次,根據國內外新工藝、新技術的發展趨勢,增加相關專題講座,幫助學員掌握一些具有領先水準的作業方法,提高專業素質和崗位適應能力,滿足其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三、把握教學模式的靈活性
1.采用分層教學模式
對有一定文化基礎但缺乏某些專業知識的人員,進行“補缺”;對文化基礎較差者進行“補基”;對需要學習新知識以擴大視野或獵取更理想的崗位者,進行“補新”。以小組授課制的形式,按需施教,分類輔導,遵循整體性、選擇性、激勵性的教學原則,把啟發式、討論式及技能競賽等引入教學,把培訓要求變為學員的自覺行動,使基礎好的“吃得好”,基礎一般的“吃得飽”,基礎差的“吃得了”。在操作上,采用計劃與目標分層、教學過程分層、考核與評價分層的形式,根據學員的實際水平和對教學的可接受程度,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既達到職業鑒定要求,又要解決企業當前的生產急需問題。
2.突破固定模式和同步化程序
幫助學員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用舊知識“同化”、“理解”新知識;通過誘導提問,創設情境,激發學員探索知識的欲望,促使其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施教中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對基礎知識、基本理論,要講細講透,精講多練,為提高實際能力提供條件和基礎;二是安排老師到企業熟悉工藝流程,詢問、觀察學員的技術缺陷,因材施教;三是充分考慮到學員的實踐經驗和不同的社會閱歷,教學語言避免程式化。
四、提高技法訓練的直觀性
1.以創新意識和創新技法訓練為重點
按照國家技能鑒定標準,結合企業生產中的共性問題制定課題,在生產現場和生產過程中對學員進行訓練,幫助學員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在方法上,變集中指導為單個指導,變指定性課題為指導性課題,由學員根據各自的技能缺陷提出問題,教師進行解答和演示,然后通過觀察學員的操作再給予個別指導,讓訓練結果通過學員完成的產品產量和質量直觀地反映出來。
2.激勵學員技能訓練的自發性
學員顧及自己生產任務的完成及經濟得益,久而久之會產生一些消極情緒。為此,校企除加強管理、建立健全必要的規章制度外,還應共同組織開展一些多形式的崗位練兵和技術比武活動,輔以一些精神和物質的激勵手段,激發工人的學習熱情,使其獲得自尊和自我求成的需要更加強烈,把停滯或潛在的學習動機誘發出來,形成學習動力。
五、加強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1.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企業的高技能人才需求
校企合作不僅提高了生產者的技能,適應了企業產品結構變化、調整的需要,適應了企業對高新技術不斷應用和自身發展的需要,而且成為溝通企業與學校達成教育共識的新形式、新途徑,有利于企業認同教育價值并形成積極的參與意識,出于自覺的愿望和需要開展教育、支持教育,變“要我辦”為“我要辦”,使企業的發展、教育的發展、工人自身的發展得到和諧。實踐表明,一些與筆者所在學校合作開展培訓的企業效益比實施培訓前有較大幅度增長,在于其改善了人力資本與物化資本的結構,優化了生產結構及其配置,產生了經濟增長的內驅力。
2.滿足了技工教育更好為企業服務的需要
在生產現場按需施教,促進了企業生產力的發展,是學校推陳出新的結果,真正體現了學校為企業服務的宗旨。通過合作,學校對企業的產品結構、職業結構、勞動力文化、技術構成及未來發展中的人才需求等,做出了更為細密、具體、切實的規劃和預測,為更好地開展職業教育提供了依據。同時,通過利用企業的設備、設施,彌補了學校某些實訓設施的不足,既爭取到企業物力、財力的支持,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又使學校在辦學方向、培養目標、課程結構、師資結構等方面更好地接受到企業及社會的指導與監督。
綜上所述,校企合作開展高技能培訓,適應了社會職業變動和企業與勞動力自身發展的需要,通過時間、空間、內容的變革,將高技能人才培養從單一的、封閉的學校模式中解放出來,達到了校企“互利共贏”的雙重效能。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市工貿技工學校)